劉玉峰
摘 要:本文提出,行進間投籃技術性復雜,對學生身體的協調性要求較高。行進間上籃教學中,因教學課時有限,如何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該項技術,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行進間上籃跑投籃教學“逆向”教法 新思考
一、問題的提出
籃球行進間投籃(上籃)又叫“行進間跑投籃”,不論哪一種跑動投籃技術,它的兩腳的跨步方法都是一致的。就行進間跑投籃動作本身,《籃球規則》對持球隊員跨步的大小和方向沒有具體要求。在行進間跑投籃時,它可以向任何方向跨出。目前的體育教學基本上是依據教材的內容由前往后教,這種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弊端。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以及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等因素,對行進間投籃做了新的嘗試,采用“逆向”教學方法,即依據教材的技術結構由后向前進行教學。針對學生特點,結合教學實踐,采用此教學方法,多數同學在短時間內能基本上掌握行進間投籃技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傳統教法分析
順向教籃球“行進間運球上籃”時,技術動作可分為六步教學:
第一,讓學生徒手練習三步上籃動作,做到一大二小三高跳。
第二,站在罰球線上,讓學生將球托起,老師示范,做三步上籃的練習,注意一定要在將右腿抬起來的同時拿球,緊接著做上籃動作。完成之后,老師將球托起,讓學生體會這個動作,這一步要讓學生知道起步時球不在自己的手上。
第三,老師拋球,球到最高點時讓學生跳起來拿球完成上籃動作,就好像球在老師手上一樣(學生邁右腳的同時拿球)。
第四,讓學生自己拍球一次,將球彈起和老師剛才拋球一樣的高度,完成上面的練習(學生邁右腳的同時拿球)。這一項學生易犯的錯誤是學生先拿球再邁腳,一定要注意糾正。
第五,上面的動作掌握以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拍球兩次,然后再做上籃動作,這個動作同樣要讓學生熟練掌握。
第六,要求學生從罰球線頂部運球上籃,這一項是練習的重點,一定要多練,熟練掌握以后,再要求從中線運球上籃。
三、“逆向”教法的分析
“逆向”教籃球“三步上籃”時,技術動作可分為六步教學:
第一,先在籃下最佳位置,學生自己持球,學習原地單手肩上投籃,體悟手指撥球的感覺。
第二,練習者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后退一步,學生自己持球,學習左腳向前一小步,同時起跳,在身體達到最高點時進行單手肩上投籃。提示學生步子不要太大,上步要快,起跳時左腳用力蹬地,盡量高跳以避免向前沖力過大。
第三,練習者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再后退一大步,學生自己持球,右腳先跨一大步,左腳快速跟進一小步,起跳投籃。左腳跨步時,雙手將球持于腰腹間。
第四,站在罰球線上,老師將球托起,做三步上籃的練習,注意一定要將右腿抬起來的同時拿球,緊接著做上籃動作,示范時動作一定要慢。
第五,在第四步的基礎上,適當距離,左腳在前,接同伴拋起或傳的球或自己運球,再雙手持球完成上籃練習。
第六,在熟練后,逐漸加大拋接球的距離,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運球,完成上籃練習。這一項是上籃的關鍵。
四、實驗法
2013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按分層抽樣法,選擇一所南陽市中等職業學校——南陽農校一年級一個班女生為對照組,另一個班女生為實驗組,每組20名學生進行實驗。實驗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順向”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實驗組采用“逆向”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實驗目的是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在籃球授課時采用“逆向”教學模式,短時間內讓學生快速熟練掌握行進間上籃技術。
五、實驗結果和討論
實驗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各項指標基本一致,無顯著性差異。而實驗后實驗組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發生顯著變化:表中實驗組總成績比實驗前增加49.3分,而對照組增加28.2分,兩者相差21.1分,平均分實驗組增加了2.34分,而對照組增加1.405分,標準差實驗組也由原來的1.558縮減到1.45,縮減了0.108,與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
六、結論
實驗證明“逆向”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順向”教學模式。其優點在于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先難后易,有助于以后多個環節的技術教學,同時結合口訣對動作技術進行講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一線體育教師,我們應按照教育大綱的要求,對每一堂體育課都反復推敲,多實踐,并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容易找到切入點,并在快樂中學習體育知識。
參考文獻: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南陽農業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