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熊彬 馬世杰
大湄公河次區域(Great Mekong River Sub-region,GMS)國際合作區,在相當程度上打破了自然地理界線的限制,形成了沿岸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云南省、廣西省在內的跨國大市場。大湄公河流域內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比如旅游、礦產、水電、生物、農業資源等,這就決定了本地區是有開發潛力的,瀾滄江—湄公河已經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投資近年來不斷加強并得到了社會各界學者的不斷關注,聯合國貿發委認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對東道國的發展更為有利,因為技術差距較小而且此類投資的勞動密集程度較高,在東道國有較好的技術適應性[1]。J. Sachs通過對150個發展中國家的實證分析發現,其中一些國家大量吸收FDI,這些國家更容易在吸收國外高新技術這場戰爭中勝出[2]。Galau ffamp;Sekkat(2004) 在對1980~1994年歐盟國家FDI流入的實證研究中加入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虛擬變量,結果顯示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區域經濟內部FDI的流入[3]。 GMS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這些年以來,隨著區域內各個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在GMS五國的直接投資呈加速發展態勢,不論是投資流量的增長速度還是投資存量增長速度都在不斷提高,而且投資行業和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因此我們必須對這些國家受中資的影響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使海外直接投資對中國本國的利益以及當地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能夠順利地進行。本文采用2003~2012年的數據對中國對GMS五國直接投資進行階段性分析,并對中國對地區FDI不斷增長的動因進行了分析。
在地緣、政治、歷史以及文化方面,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建立了GMS區域經濟合作,在中國資本輸出的時候,這些國家就具有了絕對的優勢。中國對GMS地區的投資由2003年的0.93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9.45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近32倍,成為區內活躍的投資者。整體來看,中國投資于五國的流量逐漸增加,但同時也可以看到在此期間,中國對五國的投資同樣也有較大的波動。2003~2012年中國對GMS外商直接投資流量具體變化見圖1。

圖1 2003~2012年中國對GMS五國投資流量總和
中國對GMS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從2003年開始就呈現快速遞減的態勢,2003年外商直接投資有0.93億美元,但到了2005年卻下降到了0.63億美元,具體來說,GMS五國中泰國的波動是最大的,從2003年開始,中國對泰國的投資在區域內的比例一直在下降,由61.75%下降到7.59%。這種情況與泰國2004年禽流感疫情的再度爆發、南部三省局勢的持續暴亂、波及南部六省的海嘯災難、2005年初發生的干旱問題等有關,再加上當年泰國奉行基本的貨幣緊縮政策,而世界油價又長期居高不下更是較大地影響了中國對泰國的投資積極性。在2003年到2005年期間,中國投資于柬埔寨的流量一直比較低,2005年最低至515萬美元。在此期間中國對泰國和柬埔寨的投資流量是近10年間最低的,這種低迷的情況一方面是受本國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更體現了當時世界經濟的運行情況,國際貿易和投資在2005年受到了世界高漲油價的持續沖擊,但是在投資于越南、老撾和緬甸的投資總量以及投資比例仍然都在增加。越南的經濟在進入21世紀后提高到了相當大的程度,擴大了國內的消費需求,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國內市場的潛能,由于經濟環境的好轉,中國企業對越南的投資信心也日益充足,他們認為越南能夠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并且可充分利用其勞動力充足且成本低廉的經濟優勢,因此進一步迅速提高了直接投資。因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資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能與老撾和緬甸進行互補,在2003年到2005年期間,中國對老撾和緬甸的投資流量都是快速增長的。
2003年至2005年,中國對GMS地區的投資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起步過程,在這一期間中國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總量是很低的。在這一階段中國對五國的投資并不是很高,制造業和采礦業等是中國對區域內投資的重點,很少涉及新興的高科技行業。
總體上看,2006~2008年間,中國對GMS的FDI增長迅速,2006年是投資拐點,在2006年以前,中國對GMS五國投資流量是遞減的,之后是迅速增長。雖然總體上看投資快速增加,但是從GMS五國的情況來看卻又并非完全如此。2008年以前中國對老撾的投資流量是持續增加的,但之后卻急劇下降,其間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是該國投資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老撾國內發生了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以及自然災害,國際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對越南的投資流量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2006年投資越南0.44億美元,而到2008年則增長到1.2億美元。甚至中國對越南的投資并沒有受到2008年初越南經濟危機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中國對泰國的投資流量相對于第一階段是有所增加的,但是相對于其他三個國家,其所占比例仍舊較低。2008年發生了一系列影響較大的事件,如泰國的“人民民主聯盟”組織支持者圍攻政府辦公室、舉行大規模游行,政局不穩使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受到了嚴重影響。在2006~2008年期間,中國對柬埔寨和緬甸的投資流量是增加的,并且其在五國中的比例也是穩步上升,這種狀況極大地表明了近年來中國越來越認可柬埔寨和緬甸市場,同時也是因為該國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擴大了其投資的吸引力。
2006~2008年雖然中國仍然把在GMS五國的直接投資的重點放在制造、采礦、建筑等行業,但也開始逐步將目光放到高科技領域,比如老撾,該國的電話都并沒有大量普及,互聯網行業更是剛剛起步,所以這一領域的市場潛力巨大,投資該領域將有很好的發展,因此到老撾建設經營當地有線電視網絡,從事信息傳輸、計算服務和軟件業的中國企業日益增多。
隨著中國—東盟及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推進和區域內各國本身經濟的快速發展,從2009年開始中國對GMS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投資流量總和由2009年的9.58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29.45億美元。其中增長最快的是老撾,2009~2012年增長達4倍,2012年中國對其投資流量居五國之首達8.09億美元,這既得益于世界經濟形勢的好轉和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GMS區域各項合作的深入,同時得益于老撾國內形勢的穩定和自身經濟的增長,廉價的勞動力和穩定的市場吸引了大量中國企業前去投資。2009~2012年中國對柬埔寨的外商直接投資由2.16億美元增長到5.60億美元,增長近2.5倍,柬埔寨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伙伴。其他三國在這一階段出現了波動增長,不穩定的趨勢,這主要與其國內社會形勢不穩定以及緬北4.26事件和越南近年來反華的情緒和海上爭端有關。
在這一階段,整體上來看表現出中國對GMS地區投資快速增長的趨勢,而且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采礦業、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批發零售業等,在金融業及高科技行業的投資已經占了一定比例,投資行業由單一結構向多領域方向發展。
英國著名學者鄧寧(John H·Dunning)將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分為四大類:資源導向型(resource seeking)、市場導向型(marketing seeking)、效率導向型(rationalized or eff iciency seeking)及戰略資產導向型(strategic assets seeking)[4]這種分類方式由于主要是從美、英兩大發達國家的海外投資規律中概括出來的,分析的多為私有制的跨國企業,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和背景限制。GMS五國有其自身的特點,如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由于戰爭結束需要恢復經濟而引起的旺盛需求等,這些GMS國家自身的特點也導致了中國對其進行直接投資也具有獨特性,從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中國對GSM國家直接投資動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GMS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中國較低,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方面比中國國內有很大的優勢,企業為了追求更低廉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更傾向于在GMS地區投資建廠。
GMS五國中占比最大的FDI類型是“市場導向型”。雖然目前GMS國家經濟發展還在起步階段,但是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2012年區域經濟增長率最高的是越南為14.96%,其次是老撾為14.10%,最后是柬埔寨、緬甸、泰國GDP增長率分別為9.42%、6.30%、5.87%。GMS五國處于發展經濟的重要階段,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機器設備等,制造業、GMS五國的建筑業、采礦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都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并且對于中國來說,部分產業是生產過剩的,那么中國企業最好的選擇就是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來發展經濟,中國可以轉移過剩生產,GMS五國可以發展其經濟,滿足其市場需求,二者可以達到雙贏。此外這個區域內擁有多達1.7億的人口,對生活消費品的需求也很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整合全球自然資源,使本國經濟發展空間擴大,保證本地區有持久可靠的資源,已經日益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標準。但是2000年以來雖然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戰略性資源日益短缺,因此大湄公河次區域六國(地區)如果要使本國經濟保持健康快速的發展就必須進行資源的合作開發,這樣才能解決資源問題,使本國經濟的發展順利進行,也才能解決資源開發的技術問題,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在GMS國家(地區)中,中國在自然資源的開發上的優勢在于具有更雄厚的資本,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更多的人才等,但是區域內五國目前對于許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并不充分,所以為了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提高GMS五國的資源開發水平,中國應該在資金和技術上對這些國家進行援助,優勢互補,各取所需,達到雙贏。中國對GMS五國進行的外商直接投資恰恰是基于這種自然資源的互補性。
2009年8月15日中國與東盟十國簽署的《中國與東盟成員國政府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投資協議》較嚴密地保護了中國和東盟間的投資者及其投資,并且該協議還促進了自由、便利、透明及競爭的投資體制的建立。并且替代性種植政策的提出,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領域。而且開放的區域經濟以及相似的經濟發展階段促使東盟國家紛紛制定了鼓勵外國投資的優惠政策,這刺激了中國對GMS的外商直接投資。如柬埔寨規定對外資和內資基本基于同等待遇,已經獲得批準的投資項目柬埔寨政府不對產品價格和服務進行價格管制,不實行外匯管制,允許匯出外匯等。
從以上分析看,隨著GMS區域各方面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國對GMS的外商直接投資在低成本、市場、資源和政策等因素的驅動下,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這對中國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區域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將會隨之得到改善。因此各個政府要進一步建立互信共贏的合作機制,抓住機遇進一步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1]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6.FDI fro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United Nations,2006.
[2] Sachs,J.D.,Globalization and Patterns of Economic Dev elopment,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136(4),2000.
[3] Galgau,Olivia ffamp; Khalid Sekkat,The Impact of the Single Market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Exchange Rates,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M].Edited by Leo Michelis and Mark Lovewell,Toronoto,APF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