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霞
與“官井”相對的“土井”一直是鹽業史研究中的空白。史學家重視反映官方立場的正史[1],對正史記載較多的事項給予更多的研究。例如,鹽業經濟問題對生產關系、流通銷售、財政歲收的研究[2],私鹽問題對鹽稅、鹽法、緝私的研究[3]、生產技術問題對掘井、開采、煎煮的研究[4]。對于官方的鹽業資源壟斷,學者們的主要關注點是放在“官井”或“正井”上[5](P24~34),常常把歷代的鹽業壟斷看成是完全的壟斷行業,忽視了零散但卻很重要的關于“土井”的史料,缺少對于“土井”這部分歷史事實的了解,由此形成相關研究的空白點。
本文關于“土井”問題的研究基于大量的前期成果[6],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反觀史料中記載的“土井”,發現了“土井”從開掘、官收到淘汰的典型過程,是由官方主導的對鹽業資源相對合理的利用方式。這一研究力圖補充“官井”研究中缺失的重要環節,有助于人們完整理解中國古代的鹽業資源壟斷狀況。
中國自古稱壟斷為“榷”,歷代的“鹽榷”屬于官營之壟斷事業。鹽業壟斷是指朝廷的鹽務機構為保護鹽業的經濟利益而實施的排斥和限制地方和私人參與競爭鹽業利益的行為。中國古代的鹽業壟斷以資源壟斷和行政壟斷為主,其中資源壟斷大多表現為朝廷禁止地方和私人擅自對鹽業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從田野調查來看,云南存在大量的“土井”,是通過各種方式“違規”進入鹽業壟斷行業與官方爭奪資源的。筆者發現,云南祿豐黑井現存的井口遠遠多于有文字記錄的井口,這些沒有被記載的井有一部分是“土井”。從當地灶戶后代的口述史來看,民國時期“土井”是私人投資開鑿的鹽井,與政府投資開鑿的官井相對;“土井”是沒有鹽課的鹽井,與政府的“正井”不同。所以,“土井”是私人修建的、不上鹽課的私井。通過對云南歷史文獻的爬梳,發現文獻記載的“土井”的情況與當地的口述史可以相互印證。歷史記載表明,云南的“土井”存在歷史很悠久,而且鹽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由“土井”變為官井,也有可能由官井變為“土井”,它與鹽井的開鑿、鹽井的產量、鹽務管理與銷岸制度有密切的關系。
“土井”開掘是指地方或私人發現或尋獲了鹽井資源,不受官方鹽業機構控制,投入人力和財力去修造的鹽井,所獲鹵水的鹽業利益被投資者分享。據歷史文獻記載,開掘鹽井必須獲得朝廷官員的批準,所開鹽井要為朝廷上鹽課。據《乾隆白鹽井志》記載:“界井去河四丈……雍正元年,提舉孔尚琨任內,蒙云南驛傳鹽法道李□準開新井,以補界井正鹵之不足?!盵7](卷之一)又有:“道光二年,因各井短課,廣覓子井,曾有他郎、寧洱等處采獲鹽礦,呈請認課開采。”[8](卷九百一十九)說明開采鹵水、鹽礦都是要獲得中央政府鹽務機構批準的,必須上鹽課。開井時就處于官方的控制中,是所謂“官井”。歷代朝廷實行鹽業資源獨占,鹽業一直是官方壟斷的,按這種思路,所有的鹽井都應該是“官井”。
但是,歷代“土井”的開掘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云南鹽業的一個潛規則。從明代開始,就有對“土井”的記載?!睹魇贰さ乩砥摺份d:“又南有土井,產鹽。北有開南州,元屬威楚開南路?!盵9](志第二十二,地理七,“云南貴州”)其中威楚開南州在今楚雄一帶,所記載“土井”大致在黑井地區。
首先,要弄清楚“土井”一詞的含義,什么叫“土井”?根據我們對云南歷史的理解,“土”不僅有地方性的、民間的意思,而且有未開化的、未歸順的含義。“土井”是指尚未納入中央政府鹽務機構管理的、當地少數民族或其他私人開發和擁有的鹽井。唐宋時期是云南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南詔和大理國時期,鹽井為當地民族所有,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可能產生“土井”一詞。清《云南事略》記載:“云南鹽務,元時尚無課款,聽民自行煎賣,與后世土井一例,征納官食鹽斤而已?!盵10](P141)說明元朝時,云南的鹽井尚未被中央政府控制,與后世“土井”相似,也說明“土井”一詞的出現是在元代以后。
清代對“土井”的記載更多,大多數記載鹽務機構對“土井”的“官收”。清代倪蛻《滇云歷年傳》記載:雍正元年(1723)“開鎮沅府按版等井,威遠州抱母等井。此等土井,歷來俱聽土民煎食,原不辦課?!_麗江府下井,火須等井七區,設鹽課大使一員,此亦系舊有土井,夷人煎與相鄰之力些、巴苴、捄人、怒人等類換易柴枝雜糧,以供用度。”[11](卷十二,P576)其中“開鎮沅府按版等井……”的“開”,不是開掘的意思,而是“官收”、“接管”的意思。文獻雖然是從官方的立場來進行記載的,但還是看得出來,明清兩代雖然在云南設置了提舉司和鹽課司,控制了云南井鹽產量高的大井,獲得了可觀的鹽稅。但是,由于云南偏僻的地域,落后的交通,復雜的民族構成,許多鹽井是當地民族未經中央政府機構同意開掘的鹽井。當地人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發現、開掘和修建了鹽井,并且自煎自賣,相當時期內游離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外。
到民國時期,“土井”的開掘仍然很普遍。通過田野調查,筆者獲得大量的口述材料,更加清楚“土井”在后世開掘的情況。
第一,民國時期“土井”的開掘是被允許的。云南祿豐黑井多名被訪談人都談到開掘“土井”是合法的。黑井人史運乾說,私人開掘“土井”要向政府申請并得到批準,就好像承包一樣,要通過場署上報,某人要在黑井哪里打井。等上面批準了以后,就可以開始投資去打。也就是說,私人開“土井”被官方機構認可,雖然官方在正式文件中不提倡,但是,私人開“土井”的合法性是云南鹽業的不成文法。
第二,民國時期“土井”開掘的投資方式是股份制。根據黑井人劉悅的回憶,“土井”的投資流程是這樣的:最初由單獨的個人進行投資,傾盡家產而仍然未獲得鹵水的情況下,才找他人入股。一旦入股,就按照股份分紅,即分享最終所得鹵水的收益。筆者認為,這種投資方法來自于四川自貢。據筆者2007年在自貢的田野調查,四川自貢開井股份制起源非常早,發展很成熟。例如,自貢著名的東源井,就是幾次變更投資者融資,最后才開掘出來。這種投資方法應該是民國以前就傳到了云南。
第三,民國時期“土井”開掘獲得的鹵權可以買賣或自營。據灶戶楊大爺回憶說,私人可以開井,一旦獲得鹵水,鹵水屬于私人所有,可以自行出售,抵償投資,獲取利潤,這是“土井”經營方法的一種。但是,獲得鹵權后,自己開設灶房,煎鹽經營的情況更多。黑井人說,通過出賣鹵權收回投資,賺錢并不多。擁有鹵權,經營生產,才會有私鹽,真正能給投資人帶來巨大利益的是私鹽。
從以上可看出,云南私人開掘“土井”普遍存在,井鹽資源流向在官方控制之外。從官方立場來看,“土井”的開發和利用有多方面的危害。歷代統治者都不遺余力地把“土井”收歸國有,尤其是食鹽產量高的大井。
從漢代以來,歷代統治者一直都試圖把“土井”變為“官井”,即剝奪地方或私人手中鹽井和鹵權或礦權,從鹽業利益分配中獲利。從記載來看,在正常時期,明清兩代統治者對云南地方或私人占有的鹽業資源的剝奪是較為溫和與緩慢的。
《道光云南志鈔·土司志》記載:“瑯鹽井提舉司:土巡捕李大源。其先李普政,居寶泉鄉,為土人之長。明洪武六年(1373),尋獲鹽鹵,掘開成井,煎煉有效,授土巡檢世職。傳至化樞,凡七世。國朝平滇,化樞投誠,授土巡捕,遞傳至勷,年老告替。道光二年,子大源襲。”[12](卷七·土司志·世官)明代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首領所擁有的“土井”是有顧忌的,并沒有采取激烈的方法,在一夜之間收為官有。而是對鹽井所有者采取籠絡的方式,即“授土巡檢世職”。“土巡檢”所管的鹽井是不上鹽課的“土井”,與中央政府“鹽課司”的官井不同。這一世職延續了從明代至清代共九代??梢钥闯雒髑鍍纱ι贁得褡鍝碛宣}井的謹慎態度。至少從文獻來看,有的“土井”變為“官井”是獲得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同意,由土官巡檢提出的。當然不排除有可能是被迫同意的。例如,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十二年(1415),正月丙辰,云南楚雄府黑鹽井土官巡檢楊巨源言:‘本處砂石甸有小井,歲可行鹽七十三萬七千二百斤,乞令戶部核實開煎。’皇太子從之。”[13](卷一百五十)這就是“土井”變為官井的例子,是官方回收地方或私人的“土井”資源,變為國有資產。
清代這種例子更多,雍正元年(1723)“開元江猛野土井,并開普洱磨黑井。猛野井二區,磨黑井七區,向來開煎,俱聽夷人自便,無有課款,今始官煎”[11](P578)?!洞笄鍟涫吕芬灿涊d了開“土井”:“猛野井、磨鋪井屬他郎通判。舊《云南通志》載:雍正三年(1725),于元江府地方開猛野土井?!盵14](P605)《大清會典事例》還說:“按版井、恩耕井隸大使。舊《云南通志》記:雍正二年,于鎮沅府地方開按版井。謹案:前系鎮沅土府私煎私賣,雍正二年試煎,三年定額起課?!盵14](P594)中央政府把“土井”變為“官井”后,鹵水、鹽礦資源就在朝廷的控制之中,官方可以買賣鹵水資源的使用權,監控鹽井的鹵水分配,通過對特定數量的鹵水原料的試煎,得出鹵水的成鹽量,獲得鹽井的產量,算出鹽井每“丁份”應該繳納的鹽課與朝廷應該發給灶戶的“薪本”,這就是被稱為“計鹵校煎”的制度,從明代就有這樣的制度??梢?,當“土井”變為“官井”后,從鹵水分配到灶戶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朝廷都可以進行控制,包括鹽業資源的流向和鹽產品的流向,以確保鹽業利益的占有。
民國時期,政府仍不遺余力地把“土井”變為“官井”。據黑井人回憶,國民政府確實會對“土井”投資人的鹵權做出某些限定。例如,限制開井人使用鹵水的年限。武舜璧回憶說,當時私人投資開井后,投資人可以在最初的三年內無償使用鹵水資源,三年后井和鹵水都歸國家所有。作為開井人來說,一是投資人優先獲得了無償使用鹵水,進行生產的權利,有無償使用鹵水的期限,所產的私鹽,可以獲得巨大利益。二是即使國家將鹽井收歸國有,也會給予一定補償。所以,國民政府雖然竭力把“土井”收歸官有,以獲得對鹽業資源的占有和鹽業利潤的壟斷,但還是注意到了開發“土井”投資者的利益。
歷代官方對“土井”的回收都是有條件的。云南的“土井”不僅數量多,而且鹽業資源的品位差別也很大。有的“土井”是產量高、質量好、交通便利的鹽井;有的資源卻量少質差,位置偏遠。官府對“土井”并不是全都回收,而僅回收產地容易運輸、品位高的優質鹽井。倪蛻《滇云歷年傳》記載,雍正元年(1723),“開鎮沅府按版等井,威遠州抱母等井。此等土井,歷來俱聽土民煎食,原不辦課?!鶗r巡撫佟毓秀曾遣其妾弟往彼體勘,有委煎牟利之意。土知州刀光煥備言歷系夷民自煎自賣,商販自運自銷。官不過問。價輕利微,聊資民食,若經官煎辦,則公私增費,井價必貴,而夷甘淡食。此非遠民之福也。其人歸以告,會佟撫免官,遂罷其事?!盵11](卷十二,P576)。土知州刀光煥用幾個理由說服官員不把當地的“土井”收為官井,一是“土井”產量不多,僅僅滿足本地人食用,獲得的利潤很少。二是“土井”自煎自賣,經營成本低,鹽價也低,當地人才買得起。收為“官井”后,成本費用增加,鹽價格上漲,當地人無法承受,甘愿淡食。因為刀光煥的理由,雍正元年對“土井”的官收沒有成功。
從安寧井、黑鹽井、白鹽井在洪武時期設置官吏的標準看,朝廷管理鹽政是考慮成本的。安寧井產量最大,設置的官員最多,白鹽井在三井中產量最小,官員數量也最少。對于產量不大的“土井”,官方通常不愿意設立管理機構。一方面考慮行政開支,另一方面考慮邊疆穩定、政治策略及少數民族問題。明清兩代朝廷對這一類“土井”都是默認的。土知州刀光煥力?!巴辆辈槐患{入中央鹽業機構管理之中,反映了當地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壟斷鹽業資源的抗爭。所以,“土井”的存在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力量及其民眾博弈的結果。說明了歷代官府在把“土井”收為官有的時候是有條件的,要考慮其行政成本和整體利益。
在田野調查中,據云南鹽區的灶民反映,還有一種井既不是私人的“土井”,又不是“正井”或“官井”,而是從官府承包來的小井。例如,云南云龍諾鄧井的楊汝杰老人談到,以前順蕩鹽(順蕩鹽井)是私人包運的。這一說法得到了文獻的支持。民國時期,確有一種與“正井”不一樣的井,被稱為“包課小井”。《云南省志·鹽業志》記載:“各場附屬小井或井老產衰,或鹵淡薪貴,雖其中也有蘊藏豐富較有發展前途的,但多屬邊遠或瘴鄉,若設官辦得不償失,所以招商認課包辦?!盵15](P158~160)在此書表4-4“云南區包課井產鹽銷地表”[15](P161)中,果然有順蕩井。
民國時期,《續云南通志長編》(中)列出的包課小井一共有50多個,其中“云南區現有包課小井情況表”一共列出了24個包課小井,其中有好幾個是清康熙《滇南鹽法圖》中提到的“官井”或“正井”,有產量曾經很高的安寧井,百年后被開發枯竭。有只舊井、師井、順蕩井,本來產量就不高。這些“官井”被承包給商人經營,即官方把鹽業的不良資源暫時轉給了個人使用。其承包的程序為:“先由局按該井之產鹵數量濃淡情形,核定最低標額,公開投標取決,得標商人經核定承包,須取具認保結,并繳納等于三個月課款之保證金以后,方可赴井接辦?!盵16](P1122)鹽務管理局把24個井承包給私人辦課的原因,可概括為幾點。一是資源品位低,產少課微;二是鹵淡薪貴,成本高昂;三是距場較遠,管理不便;四是氣候惡劣,瘴癘危害。從這些原因中可以看出,這些鹽井都是屬于不良資源,官方經營成本高,得不償失。因此,官方以包課的方式把這些不良資源轉讓給私人,減少經營環節,降低成本,以鹽課的方式獲得一定的利益。這是一種明智的對不良鹽業資源的淘汰。
“包課小井”的方式不是民國才有,至少明代就存在了。《明實錄·神宗實錄》卷一三六記載:“萬歷十一年四月辛巳”曰:“黑井提舉司所屬崖泉小井被災,每年額課帶辦于東井,后因東井一開,柴貴鹽賤,大井灶民愿將東井填塞,自認包納崖泉小井鹽課?!边@說明以下兩個問題。一是萬歷年間就有“包課小井”的管理方法。官方把品位低、行政成本高、其不愿經營的不良資源轉讓給灶戶。二是關于封閉鹽井的原因。記載中反映“因東井一開,柴貴鹽賤”,“東井”是新開鹽井,導致鹵水增多。因為每一個鹽井都有特定的銷岸,生產過多的鹽產品,會使這一地區的官鹽積壓,導致鹽價降低。其方法是封閉鹽井,減少產量。
作為“正井”的“東井”產鹽過多都要封閉,“包課小井”產出過多的鹽,沖擊官鹽,會被首先封閉?!独m云南通志長編》記錄了好幾個“包課小井”被封閉,因為“各該小井包商唯利是趨,往往減價加秤,肆意沖銷,妨礙正場銷征實大……即將該包井等概行封閉,以杜沖銷。”[16](P1122)官方的鹽業壟斷要維持一個可以獲利的高昂鹽價,為了防止私鹽產出過多,鹽價下跌,封閉鹽井是處理現有不良資源的最終方法。
按照官方觀點,“土井”開掘是私人“違規”進入官方獨占的壟斷行業的開端,其開采是非法爭奪國有資源,侵占官方鹽業利益。至少有以下幾個危害。一是國有鹽業資源流失,與官方資源壟斷政策有抵觸;二是有償出讓資源使用權益的喪失,與官方經濟利益獨占的主旨相矛盾;三是對行政壟斷的破壞,與鹽政的法規、法令、條款相違背,直接導致私鹽的產生。但是歷代官府從來沒有真正下大力去清理和查處“土井”的開掘和利用,因為“土井”的產生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原因,發揮著“官井”沒有的實際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和修正僵硬的國家鹽業壟斷形成的弊端。
第一,“土井”彌補了鹽業壟斷導致的投資不足。從歷史記載來看,云南的許多鹽井都不是國家投資開發的,而是地方或私人開發的“土井”。官府投資開井只是官樣文章,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鹽井開掘有相當高的風險,可能不“見功”,白白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赡艽虺鳆u水,卻鹵水不旺,要妥善處理這些不良資產不易。歷代朝廷會考慮投資開井的收益問題。云南鹽業很早就形成了一種行業規則,就是默許私人開井,但并不承認私人具有永久的鹵權,而僅讓私人暫時擁有鹵水的使用權,私人經營數年后,官府可以收回“土井”,將其變為“官井”。國家不用承擔投資開井失敗的風險,只需讓渡數年的資源使用權,就可以獲得一口現成的鹽井。如果“土井”的效益不佳,不利于管理,會把使用權暫時放在私人手里。這樣的舉措有利于提高鹽井投資的積極性,在鹽業壟斷中加入了“競爭機制”,彌補鹽業壟斷導致的投資不足。當“官井”日后開采枯竭,或其他原因轉為鹵水不旺,可以再把這些不良資源轉讓出去,把“官井”下降為類似“土井”的“包課小井”,形成了一套相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與規范。
第二,“土井”發揮著鹽業專賣制度中所缺乏的靈活的調劑功能。鹽業專賣制度包括了生產、收購、調撥和銷售的全過程。其中調撥和銷售要遵循所謂的“銷岸制度”或“引岸制度”?!颁N岸制度”規定固定數量的食鹽由固定的鹽產地銷往固定的銷地。例如,黑井在清康熙年間的“銷岸”(行鹽地方)是昆明縣、祿豐縣、嵩明州、晉寧州等25個州縣。“銷岸制度”是沒有靈活性的,銷地的需求是按照慣常情況進行分配的,無法及時地對銷地鹽業需求的改變進行調整。不能及時反映由于移民、戰爭、瘟疫等原因導致的銷地食鹽需求量的變化。尤其是當局部人口突然增加時,食鹽供求關系會陷入緊張局面。這時,“土井”生產的產品會產生重要的調劑作用。“土井”生產的鹽產品是沒有銷岸的自由商品,當某地發生食鹽緊張時,鹽價上漲,“土井”生產的鹽會銷往當地,平抑鹽價,滿足人民的需求。
第三,“土井”補充了“官井”不時發生的生產短缺。云南鹽業資源分布不均衡,產地與銷地往往離得較遠。一旦“官井”出現生產短缺,會直接導致銷地的食鹽供給不足。從歷史記載來看,云南鹽井“被災”的情況很常見,如地震引起的“鹵閉”;洪災導致的鹵水變淡和灶房被毀;過度砍伐造成的燃料不足等時有發生。當“官井”的生產短缺,相對應的固定銷地就會出現食鹽供應的緊張,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這時,“土井”自由競爭的機制會引導它生產的產品銷往食鹽緊張的地區,有效地補充“官井”的生產短缺。以“土井”所產補“官井”的不足。如果“官井”長期生產短缺,會刺激更多“土井”的開掘,以獲取高額利潤。
“土井”的長期存在具有深刻的原因與土壤,從私人開掘“土井”違規進入壟斷鹽業爭奪國家利益,到優質“土井”資源被回收為“官井”,最后資源枯竭的“官井”下降為“包課小井”被淘汰,形成的一套由官方主導的相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巴辆睆浹a了鹽業壟斷導致的投資不足,發揮著鹽業專賣制度中所缺乏的靈活調劑的作用,補充了“官井”不時發生的生產短缺,具有“官井”不具備的重要作用,給僵硬的國家鹽業壟斷行業帶來自由、靈活的競爭機制。但是,“土井”是鹽業壟斷的一把雙刃劍,在可控的條件下,能對鹽業壟斷行業的運行產生正面的作用,在失控的條件下,卻會加劇壟斷行業的弊病的深化,進而威脅壟斷行業的持續運行。(筆者的碩士生何深參加了田野調查工作,做出了貢獻,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