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八中學 沙麗衛
如今的初中生,閱讀興趣淡薄,閱讀面狹小,閱讀的數量十分有限,因而閱讀的解答辨析能力普遍較差。每次語文考試結束,我們都會對學生的失分情況進行統計,然而每次統計后都會得出驚人的相似結果,那便是學生的閱讀部分失分嚴重,尤其是課外閱讀,錯誤率高達40%以上。那么,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又該如何提升初中語文閱讀質量呢?
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調趣味。高雅的閱讀情趣是閱讀持續的動力,也體現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閱讀心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情趣是最好的老師”。情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強大動力,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盡可能地調動和激發學生閱讀的情趣。
調動和激發學生閱讀情趣方法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教師示范或與生共讀”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提前做到,這樣才有說服力,才有影響力。不僅如此,我們語文教師還要進行廣泛閱讀,不僅要讀經典名著,還要讀報刊雜志,讀文學、經濟、政治、體藝等種類的作品,然后根據學生的喜好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刊雜志,或者把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帶進課堂,供他們傳閱,或者每天給他們聲情并茂地朗讀幾段精彩的文字,長此以往,學生能夠看到或聽到自己喜歡的書籍,閱讀書籍的情趣也會慢慢提高,最終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
培養孩子的閱讀情趣不能夠單純地依靠老師,我們還必須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或其他方式,向家長們灌輸“親子閱讀”的目的與意義,動員家長朋友給孩子創造讀書的時間與空間,并堅持做到每天陪孩子讀書一小時,共享閱讀的好時光,分享閱讀的快樂。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位好閱讀的家長,他每天都會將自己在單位訂閱的報刊雜志帶回家,讀書看報是他晚飯過后的必修課。時間一長,孩子耳濡目染,也養成了讀書看報的習慣,每次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找當天的報紙閱讀。經常性的報刊閱讀,不僅豐富了他的文學知識,而且也使他對國內外時事、經濟文化、文體藝術等領域有了了解,為他今后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可見,“親子閱讀”對孩子閱讀情趣的培養具有一定的作用。
教師可以在班級中有計劃地開展系列讀書活動,譬如“故事會”“賽詩會”“主題演講”“專題閱讀”等等,為學生創設濃郁的讀書氛圍。系列讀書活動一般時間跨度比較長,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可以將班內學生依據語文素養的不同,平均分成若干小組,然后每小組選出組長和副組長,明確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分工及要求,采用積分獎勵制度,不僅可以激發小組內的合作精神,而且對他們的閱讀情況起到了很好的檢查和鞏固的作用。
學生閱讀文本是往往會產生原初閱讀體驗,這種體驗沒有受到相關解讀的影響,是自己初讀文本產生的體驗。學生初讀時若有疑處,會參閱他人見解,修正初讀感受。要使閱讀教學變得有效,就必須尊重學生的原初閱讀體悟,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觀點,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分享閱讀思考、探究作者意圖、實現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應該保護好學生勇于創新、敢于求異的思想“火花”,鼓勵學生積極爭鳴,尊重他們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想,容忍他們在答題或做作業時犯點小錯誤,使他們永遠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心。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先不提出問題,而是讓學生在閱讀后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組織教學。這不僅能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又能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如在教學《三個太陽》的時候,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你看了題目還沒有看課文內容之前,有什么想說的嗎?”這個時候,學生就會說:“老師,現實生活中只有一個太陽,作者為什么說是三個太陽呢?” 還有學生會問:“作者用三個太陽來命題有什么用意?” 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所提出的問題來閱讀課文,閱讀的時候他們會更加認真投入,閱讀的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一旦學會了質疑,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就會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也會由原先的被動接受優化為主動獲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體會和感悟,教師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要多進行思考,盡量擺脫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設計。例如教學《黔之驢》的時候,對于文本中“虎”這一形象的分析,我們習慣選擇“虎”的某一心理或行為來詢問學生,通過這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虎”具有怎樣的性格?而現在我們會問學生:“你們覺得課文中作者所描寫的老虎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為什么?”學生會根據老師的提問自覺地結合文本內容去思考,然后尋找到很多種答案。有的學生從虎食驢的動作中看到了虎的果斷與勇敢,有的學生從虎試探驢的技能中看到了虎的謹慎與聰明,有的學生從虎初見驢的心理和行為中看了虎的機警與細心,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留給了學生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他們會因觀察角度的不同,個人閱讀感悟的不同,得出不一樣的答案,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朱熹說:“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覆玩味。”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正看背看,左看右看”。那么,如何反復玩味文本內涵呢?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覺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人物是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人物身上往往傾注著作家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作家嘔心瀝血凝成的藝術結晶,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認識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并采用多種形式深入感知,或扮演角色,或換位思考,讓學生親自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如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外貌、動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孔乙己形象,在了解了孔乙己是個自命清高、思想迂腐、有心靈創傷而又心地善良的性格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孔乙己性格形成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更加準確深入地挖掘文章的主題。
中國的漢字,可謂魅力無窮。往往相同的詞語或句子,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能夠表達不一樣的意思。有時還能夠做到話中有話,不直言,人們稱之為“弦外之音” 或“言外之意”。像第二種情況的語句,一般均借助景物或修辭來表達某個意思,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當適時指導,使學生掌握一般的理解方法,以便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句子的含義。如《月跡》一文中有這樣的兩句話:弟弟說“月亮是我所要的”,妹妹說“月亮是個好”。從表面上來看,句子的意思都是說月亮是美好的,弟弟妹妹都想要。但當你通讀全文后會發現,這里的月亮已經不僅僅指自然界中的月亮,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由此,我們就能明白,弟弟妹妹說要月亮,其實就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渴望與追求。因此,學生對文本語句“弦外之音”的理解,有助于理解文本、把握主題。
細節描寫就是把細小事物,如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句話等,用特寫鏡頭放大,通過準確、生動、細致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它往往用極其精彩的筆墨描繪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讓讀者欣賞評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抓住文本中的細節描寫來加深對人物和作品的理解。如《趙普》一文,文章雖然簡短,但細節描寫準確到位,我們就可以從細節描寫入手。問學生“課文中有哪些細節描寫,這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學生在文本中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闔戶啟篋取書的‘闔’”“碎裂奏犢擲地的‘擲’”“跪而拾之以歸的‘拾’”,并能通過這些細小的動作進一步體會趙普讀書的勤奮和薦才的堅決,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魯迅先生曾經把學習比作蜜蜂采花粉釀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積累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如“求異思維”或“逆向思維”等,從而挖掘新的主題。在教學《黔之驢》一文時,有的學生從虎吃驢的角度思考主題,認為文章是要人們明白: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取得勝利。有的學生卻從相反的角度思考主題,他們認為這篇文章是要人們明白:一個人不能只靠自己強大的外表取勝,而更應該注重真才實學,不然到頭來只會自取滅亡。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我們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才能使學生擺脫貧乏和平庸,真正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