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麗英
(余姚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浙江 余姚 315430)
本世紀60年代,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格里戈里·洛扎諾夫將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領域,創立了“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又稱啟發教學法,被稱為是一種“開發人類智能,加速學習進程”的教學方法。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教師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暗示學生,使學生主動地向著老師所示意的方向作出預期反應的方法。能讓學生在身心放松的狀態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增強學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達到快速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在暗示教學法中,教育者不明確表示用意,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影響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則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影響。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避免受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由于暗示不具有強制的特點,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特別適合中職語文課堂。對理想不明,自我約束力較差但卻喜歡張揚自我、標榜個性的中職學生來說,暗示教育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有著重要的意義。
暗示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在我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情境暗示、體態暗示、活動暗示、語言暗示。
暗示教學中的情境暗示,就是指通過營造某種場景、氛圍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意識的作用下自覺地投入學習,主動地參與活動。“暗示教學法認為,暗示是個人和環境之間一個經常性的交流因素,倘若能達到人──環境之間的共振,人與環境間的不斷交流就能達到最為和諧協調的境界”。[1]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有意識灌輸──有意識被動接受”這樣一個教學系統之上的,而暗示教學法則突出強調環境與人的共振。教的一方需要為學的一方創造一種共振的環境,在這樣一種共振體系中,學生便能自然而然地甚至是超常地完成學習任務。無論是優美愜意的物化環境的陶冶,還是愉悅和諧的心理環境的感化,都能使學生在無對抗的狀態下,樂意、順利地接受環境的暗示信息,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對教室進行科學合理的布置,為學生創設一個明快、舒適的學習場所。
由于中職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主題,所以中職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單元的主題有針對性地在學習園地張貼和單元主題有關的風景圖片、人物生平事跡介紹、風土歷史人情、歷史知識等,這樣就在無形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學習氛圍,既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了解,也便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交流。也可以張貼學生的優秀習作,無形中起到了對學生鼓舞的作用,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理,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根據具體的課文內容,通過影片、音樂等媒介來營造氛圍,創設情境,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如在上《廢墟的召喚》這篇課文之前,老師可以在教室張貼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圖片,讓學生了解圓明園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歷史,可以讓學生從那已經消失的燭天大火中,感受到近代中國蒙受的奇恥大辱,再聯系文革的歷史,學生就能理解作者宗璞為什么要通過圓明園廢墟遺址來召喚人們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并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歷史責任感。既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和學習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體態暗示,就是教師用體態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以及調整和學生的距離等非言語行為給學生以暗示。體態暗示在以語言文字為主的語文課堂中具有特殊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能起到感染、感化、傳遞、調控、激勵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使學生產生某種微妙的心理感應,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言效率。
有不少中職老師覺得在以學技能和專業為主的中職學校里,文化課都是屬于比較尷尬的科目,而語文課尤其如此。由于學生語文成績參差不齊,平時認真學習的同學考試成績不一定理想,而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卻有可能考出一個令人驚異的分數。這樣就使得部分學生對語文課產生投機想法,覺得語文課可聽也可不聽。針對中職語文課堂上述特點,因此體態暗示對中職語文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上課時,當老師看到有學生走神時,可以用眼睛與他對視一下,或者停頓一小會兒,以達到轉移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有學生打瞌睡時,可以走到他身邊,稍微提高授課的音量,可以達到引起學生注意的目的。有學生看課外書時,老師可以用身體無意挨近學生課桌,既達到了提醒學生的目的,而且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由于中職學生內心比較敏感,要面子,一般不太樂意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所以老師也可以用體態暗示鼓勵學生,不管學生是否回答正確,都要給予認真回答的學生贊賞和鼓勵的眼神,提升學生回答問題的勇氣和積極性。如果中職語文教師能積極正確地使用體態暗示,給學生以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實現由無意學到積極主動學的轉變,就能有效扭轉課堂局面,提高課堂效率。
中職學生往往被社會定義成為被普通高中淘汰的失敗者,在進入中職以后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也自認為人生“失敗”,用消極情緒來面對中職的學習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緊張、害怕和煩惱等消極情緒會抑制智力,而愉悅、平和、自信等積極情緒則會激發智力。”[2]事實也告訴我,學生在課堂中碰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自己智力能力不夠,也不是課本知識太深奧難懂,而是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動機障礙,比如學習方法不對,學習興趣不濃等。所以中職教師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盡可能地通過多種途徑、方式來誘導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語文學科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文本內容,抓住教育契機,在課堂上組織如小組游戲、分組表演、說唱、故事接龍、成語接龍、模仿、分角色朗讀等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通過活動和實踐來獲得認知,輕松掌握所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在上話劇《茶館》節選時,由于篇幅較長,中職學生一般不大喜歡閱讀,再加上人物眾多,學生如果預習不到位的話是很難記住其中的每個人物的,或者容易張冠李戴。所以在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欣賞了節選內容的視頻,并告訴他們需要他們分角色朗讀。學生本身就對視頻內容充滿好奇,再加上有分角色朗讀的任務,所以學生在看視頻時就非常認真,會去仔細揣摩人物臺詞,輪到自己分角色朗讀時自然能輕松勝任。這樣既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又很輕易地將學生帶進了文本,使學生對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對人物的性格命運等也都有了深刻而直觀的見解,課堂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心理活動,語言的魅力是我們難以估量的,有時一句簡單的話,一句輕柔的語氣都可能給人帶來無法形容的力量。而語言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規的表達方式,也是課堂紀律控制中的常用工具,除了直接的述說、議論、解釋、批評指正之外,旁敲側擊式的語言暗示則能很好地彌補直接用語的不足,起到弦外之音的作用。
中職學生往往比普高學生面臨更多的學習困難和打擊,往往更容易感到茫然和無助。如果在平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能不著痕跡地給他們一點鼓勵和贊揚的話,他們失落的心也許就會重見光明,重新激發進取的心。比如面對中職學生在課堂上一般不太愿意舉手回答問題這個現象,筆者經過分析發現,有的是因為確實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有的是對學習完全沒興趣,有的純粹是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裝酷不屑于回答。所以面對這群有個性、有缺點但也比較愛表現、喜張揚的中職學生,如果老師能在提問時采用“請、幫助、謝謝”等語言,并給予適當的激勵和表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事實告訴我們,訓斥只會增加學生的沮喪感,而表揚則會激勵他們不斷進取。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語言的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松學生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等有人聽課的時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王敏勤教授曾特別強調說:“暗示教學法不同于一般的授課方法(講授法、實驗法、談話法等),也不能代替他們,它只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輔助方法。”[3]總之,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我們如能科學地運用暗示教學法,積極探索暗示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就能改變中職語文教學現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孫小欠.巧用暗示教學法,讓課堂“活”起來[J].學英語(高中教師版),2011(52).
[2]頓祖純.暗示教學法原理淺析[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9(2).
[3]王敏勤.一種快速的教學方法——暗示學的理論和實踐[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