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泉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設計在理
——論藝術設計的生存法則
曹守泉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文明在開化,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發展趨勢,不可阻擋。然而,在歷史的洪流中,總有一些事物或現象在退化或消失。用辯證法的思維來分析,存在的未必是有意義的,消亡的也不見得沒有其價值。此論斷就藝術設計領域而言,同樣適用。
藝術設計;藝術評論;合理性
從稱謂美感上來看,“藝術設計”在中國幾經易名,由最早的“工匠”到后來的“圖案”,而后更名為“工藝美術”,最終確定為“藝術設計”或“設計藝術”。其實,每個時期的名稱雖然不同,但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就個人觀點而言,“工匠”“圖案”乃至“工藝美術”在稱謂美感上不比“藝術設計”遜色多少,有些名詞甚至更加能夠突出其蘊意和聽覺美感。只不過,“藝術設計”較之前者,在聽覺上更加現代化而已,其他別無。
就各個時期稱謂所表達的內容而論,可以說是其所強調的重點各不相同?!肮そ场备嗟氖莻戎赜谑止ず蛯嵺`;“圖案”則主要是突出紋樣、式樣,重在審美層面上;“工藝美術”從詞義上來講,達到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效果,但事實上還是在強調材料、工藝、技法等;“藝術設計”則更多的是強調設計理念和設計思維上,但它的弊端也恰恰于此——更多偏向于理念方面。即使轉換成為設計品,能夠取得滿意效果的少之又少。宗旨,它們所要表達的意思相同,只不過表達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并不能批評哪個過時、哪個先進。
就各個稱謂之間的相互聯系角度來看,具有一定的傳承和互補的關系。以藝術設計在現代設計中的門類及學科建制為例,自包豪斯之后,“工匠”性質的車間在中國各大藝術院校先后建立,它們的建立足以印證“工匠”對“藝術設計”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圖案”亦是如此,如南京藝術學院《紡織品紋樣設計》課程的設置,足以表明“圖案”直接影響著“藝術設計”對于審美觀念的重視;“工藝美術”更是如此,《陶藝》《漆藝》《染織》《金屬工藝》《木工藝》等手工藝課程的重視也佐證了這一點。
事實足以證明,所謂的落后的藝術或過時的藝術,完全是一種謬論。一種藝術門類的產生、發展、繁榮直至衰退都有其生命周期,這一點無可厚非。然而,我們應該重視那些頻臨滅絕的藝術門類。即使它們走到了生命的終點,但畢竟它們曾經有過其價值,更何況,它們的存在對于以后的藝術還是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的。
談藝術設計及其藝術作品也好,論其評價標尺亦罷,均離不開其價值之所在。因此,首先明確以上觀點,對于本文的寫作價值是十分重要的。
“設計是審美和實用的結合”似乎成為藝術設計及其作品的評價法則和水準。個人認為,這條真理式的論斷未必完全正確,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是片面的、孤立的。
從咬文嚼字的角度來分析,“實用”無非指的是實際、實在的使用、利用,它帶有明顯的現實功利性;而“審美”則是審視、審度中的美觀、美感,具有高層次的美的觀念。兩者其實分屬不同的領域和范疇。
“設計是實用與審美的結合”更多的強調的是兩者的結合,本來將兩個互不相干的概念生硬地遷就在一處,未免過于牽強。唯一能夠將兩者結合于一處的無非是那些少之又少的真正的藝術精品。
個人對于這句“經典”的理解是,它的概括具有片面性,沒有將設計(以下主要指藝術設計)看作是廣泛的、多角度的一系列問題和領域,從而導致形成了這種形而上學、按部就班的設計理論。
首先,作為研究的主體,就“設計”本身來理解,這里的“設”指的是設想、預設之意,也蘊含著“擺設”之意。而“計”則指計劃、預計,同時,也可指“計謀”之意,譬如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典籍《三十六計》中的“計”更多地體現著一種謀略和“詭計”。從這層意義上講,設計是指的是將頭腦中的謀略擺設出來的過程,進一步推論,既然是人頭腦中謀略,那么肯定有其創新性在里面。如此看來,創新、創意必然成為評價設計的標尺之一,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從實施設計的操縱者來看,毫無疑問是人在對設計的籌劃、實施等一系列過程進行實施和監控。人有其各自的審美標準,這一點是眾口難調的。在圖案或設計中,即使強調“對稱與平衡” “變化與統一”“節奏和韻律”等審美形式準則,但它更多的是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去制定的?!稊啾劬S納斯》打破了傳統的完整、和諧的審美標準,但它帶給受眾的是一種感性的、無限想象的美。由此可見,評價準則不僅要有理性的標準,還要有感性的因素。
再次,從設計所服務的受眾角度來看,人是富有多種情感的。對于一件設計作品,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人生經歷的人對于同一件設計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可謂千差萬別。藝術里沒有對與錯,受眾的理解是沒有錯的,只不過視角的差異,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則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那些能夠涵蓋大多數審美感覺的設計作品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最后,從設計的社會功能角度去分析,不難發現,設計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實用和審美兩個層面上。中國著名圖案學家雷圭元先生在《中國圖案作法初探》一書中,提到了圖案的實用性、適用性和審美性。從更廣范疇去看,它甚至可以體現在認知性、教化性、舒適性等多個方面。例如現在工業設計領域出現了一門新的設計分類——交互式設計,后來了解到,這種設計就是在沒有產品說明書的情況下,使產品使用者能夠自己掌握該產品。從本質上來講,這種交互式設計的出現足以證明,設計具有認知教化的作用——這也是評價設計存在的價值的標準之一。
藝術不僅具有創新性、情感性,而且具有差異性、適用性甚至更多的屬性,由此可見,評價藝術設計及其作品的標準具有多重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角去剖析。只是將其視為“實用性和審美性”是一斑窺豹,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說明問題。接下來問題就出現了,那么評價其存在價值的全面的標準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個人認為,設計及其作品的合理性成為評價其存在的水準線。上述屬性均可歸納到合理性這一范疇之內,同時又成為證明合理性成為其水準線的有力論據之一。
此外,無論從中國古代設計史,還是西方現代設計史,“藝術設計”這門藝術門類經過歷史的錘煉,最終存在并得到發展,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大眾的選擇。而這一事實表明“藝術設計”的存在具有合理性。正是這種合理性,方可保障和促進了這門學科的經久不衰和穩步發展。
作為最能體現整個“藝術設計”學科的價值的無非是藝術設計作品。它的存在本身就不自覺的證明了學科價值。另外,評價藝術設計作品的好壞的“評論員”是受眾,只有那些合理的設計作品才能得到受眾的支持。
面向大眾的設計受限于大眾人數眾多,需要批量化生產,而那些創意新穎、設計精良的設計精品很難做到批量化生產。筆者一直認為,批量化的設計作品只能是產品,不屬于藝術品,也就無法體現設計的精髓之所在。因此,設計并不是僅僅為民生存在的,它的價值更多的是作為藝術品而體現出來。當然,筆者并不排斥批量化的設計產品,畢竟它的存在也具有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