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千城
我們沒有理由對白酒產業悲觀,中國白酒的“江河基因”決定了白酒下行僅僅是一個周期。
任何判斷都有一個隱含的時間尺度,對白酒行業未來的預期同樣如此。
在工業化時代,我們曾經認為產品是速朽的,而品牌可以長青。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我們發現不僅產品是速朽的,連品牌也是速朽的。比產品和品牌更長久的只能是文化,而白酒產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與中國文化緊密依存。杜甫《戲為六絕句》中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長江、黃河可以漂沒某一塊巨石、淹沒某一片原野,夾帶走無數的沙石,但長江、黃河本身日新月異,萬古長流。中國白酒就是具有這樣的“江河基因”,因此我相信,白酒下行僅僅是一個周期,白酒產業還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過往很多白酒企業的動作,在我看來是無效的,即使在短期內非常有效,其實很難看到未來的意義,未來白酒行業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有效動作,建議如下:
1.不再脅迫消費者。在白酒行業新品開發的消費者素描中,依然充斥著“35-55歲成功男士”這樣的陳詞濫調,這說明白酒行業還沒有在心理上和技術上做好研究消費者的準備。在消費者研究領域,眾多小酒有一些創新性努力,小酒在顛覆一些底層認知,比如喝小酒不是為了工作的應酬,而是為了純粹的交流,為了交朋友,包括異性朋友。我相信小酒“體量小”只是一個形式,我感興趣的是小酒定義消費者的方式和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展開的信息傳播、公關推廣的方式。
2. 祛除謊言化和空心化。基于兩個原因,原有的“一瓶好酒”的解釋體系已經破產:第一,類似于“產區”這樣的概念被無限制的產能沖動毀掉了,酒企透支了這個概念中消費者原本美好的認知,而類似“產區”這樣的核心概念失去尊嚴,內涵高度謊言化、空心化以后,整個白酒行業將面臨被“連根拔起”的厄運。第二,白酒品牌必須講歷史,但白酒品牌文化中的歷史內涵在新一代消費者心目中慢慢失重,直至無感。黃金十年,以茅臺、五糧液為首的白酒企業定義了“一瓶好酒”的解釋體系,就像一件衣服,穿了十年,已經穿破了。
3.以技術創新升級產業格局。現在白酒對工藝的描述,消費者聽不懂。聽得懂的部分,比如勾兌,消費者不認同。酒企工藝的代言人,某某釀酒大師,消費者又不認識。白酒行業未來的王者不可能只靠傳播創新和營銷創新,而沒有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工藝決定風格,風格是飲中體驗的一部分,飲后體驗不能只以健康因子等概念作為支撐,而應該有扎硬寨、打硬仗的技術研發。酒企需要設立產品經理的核心崗位,一方面領導內部技術創新,一方面作為品質外部代言人。
4.“經營高手”之外的“組織高手”。2013年,白酒行業廠商關系是矛盾的焦點。廠商關系的調整和優化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經營化思路,二是組織化思路。經營化思路的核心是壓貨、清庫存,尋找行業外經銷商,推出新品進行新一輪壓貨式營銷;組織化思路是運用組織化手段更充分地整合社會資源,其中瀘州老窖通過股權紐帶建立異業聯盟的“智同”模式非常引人注目,從“柒泉”模式到“智同”模式,瀘州老窖一再顯示出不同于其他酒企“經營高手”之外的“組織高手”基因。
5.讓人信服的“國士”人格。文化不僅僅是琴棋書畫、名人軼事。從跨行業的角度觀察,白酒行業有經濟大企,沒有文化大企。多年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進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銷售額多大,中國白酒行業事實上還沒有偉大的企業。我相信,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的中心不再是品牌,而是人格。
中國正在大國崛起的進程中,我們沒有理由對白酒產業悲觀,中國白酒的“江河基因”決定了白酒下行僅僅是一個周期。
很多品牌曾經風光無限,但很快就到了插上草標出售的慘境。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在流沙上而穩如磐石,產業同樣如此。比產品和品牌更長久的只能是文化。就像處在傳統產業的可口可樂一樣,產品或品牌可以沉浮,但其背后依托的美國繁榮與美國精神,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白酒產業最顯著的特點是其與中國文化緊密依存,縱然白酒行業遭遇了全方位的生態變局,這也只是暫時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