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建
審判為什么不公正?看到這樣的標題,自然就會想這本書大概會告訴讀者,什么是公正,為什么審判中往往不能實現(xiàn)公正。
可是翻開書讀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這個書名有點誤導。這本書的英文原名直譯就是“審判:從蘇格拉底到辛普森的歷史”,也就是講西方歷史上刑事審判中定罪量刑有誤、引發(fā)巨大爭議,從而被認為沒有實現(xiàn)公正的著名案例。翻譯為“西方冤案史話”或許更恰當一點。
作者并非是一位法理學或法律史的專業(yè)研究者,而是一位律師。從案件入手來談論法律,可以說是律師的職業(yè)使然,因此作者在本書中評述了西方刑事審判歷史上大量的、沒有實現(xiàn)公正判決的案例。
全書可以分成三大部分:首先是關于審判方式的回顧與比較,從神明裁判到歐洲大陸國家的糾問式審判,以及別具一格的英國陪審團審判。其次是列舉一些今天看來具有荒唐性質的刑事審判事例,對巫術的審判,對動物、尸體、物品的審判,“莫斯科審判秀”。最后是對戰(zhàn)爭罪犯的審判和一些20世紀以來英美著名案例的刑事審判的評述。
在第一部分有關審判方式的回顧比較中,作為英國律師,作者當然贊美英國創(chuàng)造的陪審團審判制度,認為無論是防止武斷專橫的司法迫害,還是防止因為法官個人的愛憎好惡導致的冤案,陪審團審判都比法官糾問式的審判更能接近于公正。尤其是陪審團審判可能體現(xiàn)出社會普遍的看法和需求,即便并不符合絕對的“公正”,但往往卻更能體現(xiàn)社會政策的走向,使得判決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作為走極端的“荒唐”刑事判例,占有本書很大的篇幅。作者的主要分析點在于:無論看上去多么荒唐,但是這些審判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社會壓力迫使這些案件得以成立、交付審判;這些案件的審判也往往釋放了社會內部矛盾的緊張性。
人類審判的歷史撲朔迷離,耐人尋味。尤其是刑事審判,它展示了司法最生動、最熟悉的面孔,體現(xiàn)了人類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司法制度的本質。
那么到了崇尚科學、法學昌明的20世紀,是否審判就能夠倚仗科學的手段、法理的邏輯來實現(xiàn)審判的真正公正?作者在第三部分里給這種想法大潑冷水。他從“二戰(zhàn)”以后最著名的紐倫堡審判入手,給人們描述了這樣的審判依據(jù)的法理基礎是多么的薄弱。再加上辛普森等案件的剖析,作者認為就是有一定優(yōu)越性的陪審團審判制度,也往往會被牽扯到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爭辯與混淆,最后的判決結果仍然是捉摸不定的。
對于想要了解西方刑事審判制度發(fā)展過程的讀者,這本書并不具備教科書式的完整性以及精確性??墒且私馕鞣叫淌聦徟械囊恍┕逃腥毕菀约捌媛勢W事,這本書就是首選。作者從西方主要國家浩如煙海般的涉及法律史的書籍中,摘錄并分析了大量的刑事案例,有荒唐的、有血腥的、有幼稚的,真正是應有盡有,能夠給讀者以西方刑事審判的直觀和具體的印象。
和一般法律史學者不一樣的是,作者并沒有試圖從中分析出一些共同的、導致不公正判決形成的因素,或是發(fā)現(xiàn)刑事審判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似乎只是滿足于感嘆刑事審判自古至今都難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公正,往往都是被動地適應統(tǒng)治者的政策、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至于如何來防止這些影響的發(fā)生,作者并不打算做出明確的結論。
盡管人類審判制度仍然不理想,而且反復無?!獩]有效率,違反直覺,昂貴——卡德里最后還是得出了肯定的結論。
在最后的結語中,作者帶著一種黑色幽默的語調宣稱:“在裁決犯罪的問題上,很難有比現(xiàn)代刑事審判更沒有效率的方法了?!彼J為:“刑事審判其實展現(xiàn)了人類尊嚴的含義,顯示一種文明尊敬地對待最卑劣的敵人——假定他們是無罪的,讓他們能夠平等地對抗,給予他們辯護人為其辯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