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和大多數硬件創業者一樣,我們也曾想過開發智能手環。
我們曾買來Jawbone UP、Fuelband等各種手環,研究它們的材料、電池、屏幕、工藝等等。
事實上,2013年5月,我們真的做出來了一款產品,并且基本實現了我們想要的所有目標。如果繼續開發,下一步工作就是開模。
但隨后,我們暫停了這個項目。
這并不是因為模具費或者對未來生產加工風險的擔憂—彼時,我們現金流已經比較充裕,至少完成手環的開發是沒問題的;另外我們在早期產品設計的時候,采用了生產加工最簡單、最安全的結構方案。
7月,我們參加了PingWest的X周末活動時,公開了這款手環產品。它有點像Nike Fuelband SE,但事實是,那時Nike SE還沒出現—還好我們暫停了這個產品,否則年底它上市時,別人一定說我們抄襲Fuelband。
手環的風險
我們為什么要暫停智能手環項目?
我發現,Jawbone UP的用戶黏性有很大的問題。在我看來,UP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無論是硬件本身還是配套APP,都算是一個標桿。不過也有不少問題,比如不少UP在用了兩三個月后就壞了,而APP的體驗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但這都不是UP用戶黏性的最本質問題。運動手環總是嘗試幫助用戶養成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不管是不是所謂碎片化的時間運動。這就意味著,運動手環瞄準的目標消費群,主要是那些本身并沒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人群。
然而,要知道,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這顯然不是一件順勢而為的事情。這也是為什么Jawbone UP用戶黏性比較差的主要原因—大部分人只是買來當個玩具而已,新鮮勁過了,也就丟一邊,你有這樣的感覺嗎?
如果我們不賣給上面提到的那些人,賣給本身就有跑步習慣的人呢?
但如此,在這樣一個專業而又細分的市場, 我們拿什么去和耐克那些品牌競爭?那么多團隊在做,每家又能分到多少份額?
我覺得在智能手環領域,未來肯定是會做大的,不管是手環的銷量還是配套APP層面的用戶黏性,都必然持續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這個過程也是持續的市場培育和用戶教育的過程,也需要整個生態圈的不斷完善。這都需要時間和成本,我覺得并不適合我們這樣的團隊,至少風險投資沒有進來之前是不合適的。
創業公司選擇手環,整個公司商業模式比較有限,容易陷入“沒有融資就做不了”的局面。麥開在做運動追蹤器的一年多來發現,這類產品的用戶粘性和社區繁榮與否息息相關。
團體購買的追蹤器基本沒有用戶流失,因為內部活動豐富,彼此分享運動數據很頻繁。但零售的用戶流失率很高。即便Jawbone也面臨類似問題。所以我覺得手環對這種基于線下強關系的線上社區,依賴度很高。
但這個社區恐怕不是小公司在短時間內能做起來的。因為它要求自己的硬件產品在市場上有比較高的覆蓋率,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必須融資才能繼續做,而如此,又會讓公司和資本綁定得太緊。
我始終認為,手腕上的東西對于佩帶者而言,它標識了自己的身份、品位、個性、愛好等諸多能言及不能言的東西。
我可以想象,在和朋友聚會的時候,朋友戴著一個UP,而我戴著一個“山寨U”會是一件多么尷尬的事情。
最近半年,出現了那么多的手環,很少有讓我眼前一亮的。
這也是一個困局,要么被說成山寨,要么不討人喜歡。在這中間想要精準地做出產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與技術及開發無關,更多是產品定位和市場方面的問題。
我承認,以我們團隊現有的能力,很難做出讓自己完全滿意、同時又和別人完全不一樣的手環—一個獨特的手環。因為,如果你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的設計,那開發上就要走很多彎路,研發成本、風險都會增加。
如果任何一款手環,都很難在短期內培育起用戶黏性、并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絕對優勢,那么這就不應該是一個創業團隊最好的市場切入點—對了,用戶對手環款式的多樣化需求,也決定了這個行業即使在未來也很難成為一個品牌集中度很高的行業。
諸如99元“免費”手環的傳聞,都為這個行業增添了不少不確定因素;各大巨頭針對此類設備的平臺之爭,現在都看得不太清楚。所以,盲目地把公司路線押在這樣一個產品上,風險有點大。
所以,雖然已經完成了方案的設計,也積累了此類產品的開發經驗,但我覺得對于我們來說就夠了,等機會合適再做可能更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
當下需求
5月暫停了手環項目后,我們很快啟動了另外幾個項目,一款非常簡單的進行體重管理的智能體重計Lemon,一款智能水杯Cuptime,還有一款正在開發中,處于保密階段的產品。
智能水杯Cuptime已登陸眾籌網站點名時間。這是一個國內外沒有任何人做過的智能硬件,對于其結構、設計,我們做過五六個方案,也推翻過很多次,走過很多彎路。
但我認為,水杯和智能秤都是容易比手環獲得用戶黏性的產品。
從產品屬性上說,手環不聯網基本沒作用,但水杯和秤不同,即使我不連APP,這個產品本身還是有功能意義。
如果把產品分為硬件黏性和功能社區黏性,我覺得手環是硬件和社區黏性都要求很高的產品,而水杯和秤即使社區黏性不足,硬件粘性還是很強的,依然能留住用戶,讓他們持續使用。
此外,我們在做秤和水杯的時候也盡可能不去影響用戶任何使用習慣,不會像做手環那樣去鼓勵、改變用戶的運動習慣。
Cuptime要解決的就是中國人飲水健康的問題,幫用戶制定健康的喝水計劃并進行監控。
杯子里內置測量喝水量的傳感器,我們還做了一個飲水計劃的算法,根據個人體質(身高、體重、性別、是否流汗體質)、運動量、周圍環境和喝水習慣等各方面數據,綜合算出特定的時刻,提醒你及時補充水分。
Cuptime的兩節紐扣電池可以續航4至6個月,水杯能智能判斷你是否在它身邊,如果你離開,它會切換到耗電量較低的狀態。
智能水杯和智能秤這幾個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基于當下用戶的實際需求,而非需要持久市場培育的未來需求。
而傳統健康秤和傳統水杯本身的市場容量,相信是非常巨大的,這甚至不需要市場調研。
我們的這個思路可能比較保守,也不知道是否正確,但過程有趣就足夠了。
當巨頭進入智能硬件市場時,其動向不會以我們創業者的意志為轉移,但他們進入后會迅速培養市場,創業者則需要順勢而為。
所以,那時,我們的“護城河”或許就在于精準定位自己的目標用戶群。
我認為,包括手環在內,很多智能硬件未來都不會是品牌集中度很高的產品,設計、功能很多元。
我們抓住特定市場,定位自己的產品,就有機會。創業者相對于大公司的優勢,就在于細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