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風
交互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在各個領域中迅速普及開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
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互聯網從傳統形態演化到移動互聯網階段,伴隨著智能產品等大量創新性產品的出現,其變化的速度和強度都是空前的,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正在崛起。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提升了藝術與設計在數字化時代的重要性,交互式思維的角色被強有力地凸顯出來。而它的出現,打破了原有設計專業的壁壘,為藝術與設計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藝術與設計領域,交互式思維和傳統思維截然不同。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后者更多地是去呈現一個結果,信息的傳達路徑是單向的;前者則會使信息的傳遞從單向轉化為雙向甚至多向,最終導致出現多種可能。
在對交互設計的理解中,通常存在著一種誤區:過分強調技術的推動作用。舉例來說,一本紙質媒體在恰當的技術條件下,運用交互思維可在空間和時間上改變以往的閱讀體驗,增加用戶對產品的認知和粘性,富媒體(Rich Media,包括多媒體等,外延無邊界)的運用則能進一步延伸用戶對內容理解和認知。然而,過度的交互,卻會影響讀者的深度閱讀,反而降低閱讀質量,使技術流于形式。可見,交互思維的運用,形式和內容必須相匹配,沒有絕對的高低,關鍵還是要對產品的功能、定位有深刻的把握和準確拿捏。交互的目的是讓受眾更好地參與其中,但并非所有情境都有必要讓人去過度參與。
我認為,在設計創作過程中引入交互式思維時,考慮的核心應該是用戶。設計和藝術是兩個概念,對設計而言,目標用戶是關鍵。在確定核心用戶的前提下,關注更良好的用戶體驗。用戶與產品之間應當劃定出最短且最有效的路徑。設計在當下不再僅僅扮演“裝修”的角色,設計師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不但可以決定技術的構架,甚至還決定了產品的定位。借此,以技術為先導的規則,慢慢轉向了以設計為先導。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愈發認識到這一點:打造好產品依靠的不是日益精進的技術,而是隱藏在各個環節中的設計。
從交互到體驗,從繁瑣到簡便,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無限的。手對物的觸感還有許多待開發的可能。手的運動軌跡和物體的邊界支撐起探索的空間。基于四條邊線,我們是否可以用“十”字將一款屏幕分割為四個區域:觸及上下邊線,可以調節音量,觸及左右邊線,可滑動頁碼?類似功能在蘋果產品中可窺一斑。這種變化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技術本身?還是隱藏在技術背后的設計思路?真希望設計師與工程師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如果說體驗是交互思維的基礎,那么數據則是交互思維可運用的基礎依據。甚至可以說,交互是對基礎數據的抽象與升華。我對此的認識也著實經歷了一個過程。以前,我把交互思維和用戶放在前列,并不太重視數據,認為數據積累和整理太過技術化。但后來我發現,幾乎所有的設計都離不開數據。它涵蓋了從輸入、采集、整理、解析到輸出等多個步驟,在交互思維的各個環節中都有恰當的運用。
以美術館為例,基礎數據是核心。小到一張作品的尺寸、材料、重量、門類,大到展場空間,面積,展線和結構,都可能左右觀眾與作品、作品與空間、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關系,最終促使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和觀眾的參與方式發生改變。谷歌藝術計劃的實施也正是得益于基礎數據采集的周全和完善。
再比如,在交通工具的內部設計中,數據的概念正被翻新。現在,汽車制造商不再把自己局限于汽車領域,而是更傾向于向科技制造業發展。數據的范疇也在擴大,不僅是包括路面數據、檔位頻率、碰撞角度,方向盤轉角等在駕駛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還延伸到駕駛者對信息數據、制導流程、交互路徑等的一系列應用和反饋。根據新的數據統計方式,為副駕駛進行設計也將被視為重要的范疇,主副駕駛之間互動數據的采集,在未來的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
但數據作為依據,也會造成誤區。過度的技術應用與交互過程,有時會削弱設計的內涵。就像一幅過多強調感官體驗的藝術作品,作品本身的魅力會降低。因此,好的交互設計者要對作品有深刻理解,技術要有的放矢,最好的應用其實就是技術與設計之間的良好匹配度,而這一切都是以用戶為核心。
當下,智能產品層出不窮,用技術來挖掘數據,原先很難量化的數據得以量化。而隨著用戶需求的增強,技術也將變得越來越平民化。在數據量化、技術普及的整體趨勢下,人和世界如何自然地進行互動,需納入交互設計的考量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