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娟
(甘肅省金塔縣中學,甘肅 酒泉 735300)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史是不分家的,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是文史結合的典范.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并反映這一特定時期的歷史。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歷史知識廣泛豐富,古今中外都有,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把這些歷史知識充分的加以利用,則會對提高語文教學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可見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還應通過生動的文本、鮮活的歷史等精神食糧,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語文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是我們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的利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13課《張衡傳》,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以時間作為敘事線索,描述了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介紹了張衡“善屬文”,創作《二京賦》;“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善機巧”,發明候風地動儀;“善政事”,被稱為“政理”。結合歷史知識,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要比歐洲早1700多年,學生對張衡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佩服他:才高于世,卻無驕尚之情;從容淡定,不慕虛榮;不畏強權,收拿奸黨。張衡的人格魅力讓我們心向往之,這對于學生要成為怎樣的人是一種無聲的召喚;同時,正是像張衡這樣的優秀人才,使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從古到今都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成為新時期的創造性人才都是大有裨益的。
文學作品的誕生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了解歷史文化背景是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恢復文本的原始意義來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蕭紅作品《呼蘭河傳》的節選部分《小團圓媳婦之死》時,就需要了解蕭紅和作品本身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她的一生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而生活在今天的高中生,離“過去”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們的感受與蕭紅創作的時代如同隔世。對于蕭紅作品的這些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也就沒有直接和間接的情感體驗,當然體會不到作品的原始意義,對作品的理解深度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適時地要求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宗法社會)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小城的封閉、落后),再讓學生去讀課文時,就會對作品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對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文本)的閱讀教學,聯系文化背景,創設情境氛圍,恢復原始意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歷史史實,可以很好地走進作文,成為文章有力的證據,從而使學生作文(特別是議論文)充實而又有說服力。
由于很多原因,高中階段學生作文普遍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議論文寫作缺乏論據,論證無力。怎樣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思考了很久,而運用歷史知識來寫議論文不失為一種好策略。
譬如,學習王安石的文章《《游褒禪山記》,他對于“志”與“力”的論述,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教學時,立足文本,合理拓展,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話題與觀點:志當存高遠;盡志無悔;要成就一番事業,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凡事要深思慎取;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善假于物,但不依賴于物等。同時,讓學生回憶高中歷史關于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內容,他的事跡還可以用于如下作文話題與觀點:富國強兵的責任;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等。運用歷史知識來寫議論文,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歷史知識,而且豐富了寫作素材,“事實”(歷史知識)勝于雄辯,增強了議論文的說服力。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語文的素材很多便是歷史素材,文史學習的互補性決定了對于語文教學中的大量的歷史知識,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將它都交給歷史老師去做,語文老師應該積極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加強自己的歷史素養,就會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切實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