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洋洋 趙丹 周晴
(江蘇大學 文法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本研究為江蘇大學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調查。在收集相關數據的基礎之上,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基本理論,嘗試從宏觀的層面上考查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相關教學安排及其措施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盡管本研究只是個別高校的個案調查研究,但鑒于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漢語教學模式在國內部分高校中的普遍性,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直接供相關單位參考,有助于他們全面了解當下類似院校的漢語教學現狀,以便改正可能的不足之處,提高漢語教學質量。
本研究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制度安排的角度入手,調查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漢語教學方面的安排。第二部分多角度調查江蘇大學留學生的真實漢語學習現狀。第三部分分析上述兩者之間的因果關聯。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再提出相關的建議。
通過查閱期刊網(如CNKI等)和相關著述,我們發現,關于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的研究,國內學者一般是針對于某一地區,如中亞留學生、歐美留學生或日韓留學生對比等進行調查(如張文潔(2006)、馬一丹(2012)、王曉美(2012)等相關文獻)。這些研究探討了留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出現的偏誤,并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師素質等方面提出解決辦法等。根據我們的調查,當下國內高校留學生來源地一般都達到幾十個以上,例如,江蘇大學留學生的生源地就達30多個國家。籠統地以某廣闊區域為范圍,或者以某單一國家為范圍,來進行相關調查研究自有其價值。但我們認為,這種研究與上述高校的漢語教學現狀相脫節,高校的漢語教學班一般都是混合編制,并不區分留學生的生源地。有鑒于此,對照當下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本文另辟蹊徑,以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的全體留學生為對象,從多角度開展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調查,嘗試發現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和相關教學制度安排之間的因果關聯,以期提出具有廣泛參考價值的相關建議。
本研究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制度角度入手,調查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漢語教學方面的安排。第二部分多角度調查江蘇大學留學生的真實漢語學習現狀。第三部分分析上述兩者之間的因果關聯。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再提出相關的建議。
首先是關于教學制度安排,調查內容分為下述七個方面:第一,關于學生來源及其基本資料規整制度。理由如下:由于江蘇大學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于第三世界國家,且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居多,相對完善的資料對于學生的管理、教學、考查以及后期的輔導提高等非常重要(可參閱周子立(2010)等文獻)。第二,等級分班制度。理由如下:由于留學生專業不同,對漢語的要求也不同;同時,留學生的漢語水平起點也不相同。故需要有一個分班分級的制度,這樣才能使各類留學生各得其所,從而做到教學效果最大化。第三,教師配備制度。理由如下:對于一個專司漢語教學的學院來說,根據何種標準分配教師,同時,各位教師的教學風格等因素都對教學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第四,學分課時分配制度。理由如下:任何課程都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任何課程的學習也都有各自的學時和學分的設置。觀察留學生漢語學習所占學分的多少、每學期學時如何安排等,可以看出漢語教學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第五,授課課型及其使用教材情況。理由如下:在外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應齊頭并進。相應地,有口語、聽力、精讀、泛讀、寫作、翻譯等多種課型及相關教材。通過調查課型設置和教材的使用情況,可以分析相關安排的合理性。第六,階段考試與水平測試方面的調查。理由如下:就目前的漢語學習來說,考試還是最主要的考察學生學習情況和真實水平的途徑。通過各種考試或水平測試,有助于教師和學院了解留學生漢語學習進展情況,同時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補缺補差。第七,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安排。理由如下:通過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或實踐,可以激發留學生漢語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進一步得到鍛煉,以彌補課堂上因為時間有限而導致的實踐不足等問題。
其次是江蘇大學留學生的真實漢語學習現狀方面,調查項目主要分為:江蘇大學留學生歷年漢語成績及通過HSK考試的情況、真實的漢語使用情況、留學生的自我感覺以及漢語教師的評價。抽樣調查的留學生主要分為三級:初級、中級和高級,共14名。其中,4名初級、5名中級和5名高級。具體闡述如下。第一,留學生的歷年成績。江蘇大學從2007年開始招收留學生,迄今已有6年時間。學生學習漢語的效果究竟如何?首先可以從其漢語課考試成績上反映出來。同時,也反映在學生HSK考試的通過率上。第二,留學生真實的漢語使用情況。考查留學生能否做到學以致用也非常重要。理由如下:如果留學生純粹為了通過各類考試而學習漢語,平時不怎么使用漢語,這既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也容易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還可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等。第三,留學生的自我感覺和來自漢語教師的評價。通過調查留學生學習漢語時的自我感覺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進一步了解學院相關制度安排設計的成效。
我們認為,上述兩個方面密切相關。教學制度安排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必然體現于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現狀。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進行解讀,基于其結論所提的建議必然對進一步改進教學制度安排有所裨益。
對照上述研究思路,我們通過實際調查,收集了所有相關資料。現將調查結果依次敘述。首先,制度方面。第一,學生的來源及其資料規整制度。根據所抽取幾個班級來看,學生絕大部分來自第三世界國家,少數來自歐美和日韓等國(初級均為非英語國家的學生,中級除一位之外母語都是英語,高級中除一位法國學生外,其他均為來自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可以看出,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占絕大多數。中級學生在入學之前絕大部分并未接觸過漢語,高級學生都學過漢語和英語,并且時間較長。然而,資料規整方面,學院并未對留學生的資料進行提前統計和整合。這既有主觀原因,例如,學校的招生工作不完善,語言生報名即可入學等。還有其他客觀原因,例如,部分學歷生由于申請其他學校失敗才臨時決定來江蘇大學就讀。總體上講,這方面的工作很不理想。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分班困難;教師對學生了解過少,教學難度增加,教學進度減慢;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影響教學預期效果,甚至拖慢教學進度。第二,分班標準。學院在分排班之前進行一次水平測試,試卷由學院教師自行命題。主要參考漢語水平考試,將1234級題目混于一張試卷,每個級別大概10道題,以此來大致區分學生的漢語水平。在入學一個星期之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漢語水平再進行調班。學生在一個學期之后若考試不過關,就必須補考或重修,但仍然在同一個教學班。總的來說,目前的分班標準是摸底考試和按教材評定水平的方法。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分班工作相對粗略,總有部分學生學習較差,漢語課程并未通過,但他們依然跟著原來的班級進入下一個水平班。這樣,就會導致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進度跟不上,學習困難加劇。班級內部的兩級分化也越來越嚴重,對教和學兩個方面都不利。然而,目前學院也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補救。第三,教師配備制度。海院目前僅有一名專職教師,其余教師皆來自外院。在教師的素養上,對其教學基本功、普通話有所要求,外語要求并不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分為博士和碩士兩種。語言生與專業生的教師并沒有區分。目前存在的問題:教師的選用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教師變動相對頻繁,同時要求也較低(例如,很多老師并不具有二語習得方面的知識)。目前,上述局面似乎沒有改善的跡象。第四,學分課時的分配制度。語言生與學歷生在課時分配上有區別:語言生一星期20個學時,一學期300~320個學時。以前,初高級學生一起上課。2012年起,開始分等級上課。按學院來看,醫學與醫藥科學學院(簡稱醫學院)的基礎漢語課,漢語I有18個學分,漢語II有10個學分,漢語III有10個學分學。其中本科階段目前開課最多的為臨床醫學專業,每學期150個學時。從2012年起,每學期90個學時(共4學期),另加30次輔導。(2011年新的教學計劃出臺后,學歷生的學分有修改,而語言生學分沒有改動。)參照新HSK四級考試大綱,按每周2~3課時進度學習漢語四個學期(兩學年),掌握1200個常用詞語(按每學期20周的上課時間算,共需要320~480個學時)。而按照學校的學時分配來看,四個學期下來,醫學院的總學時數為360個學時和120次輔導。再看其他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四個學期的總學時數為240個學時和120次輔導;藥物制劑學院四個學期總學時數為320個學時和120次輔導。總體上看,留學生教學的課時分配比較合理。第五,課型設置和教材使用情況分析。語言生的初級、中級有口語、聽力、精讀課,高級加上閱讀和文化課。技能教學的側重點根據不同的要求和課型而定。學歷生入校時以初級生為主,開設漢語精讀課。之后隨著等級的提升,安排有聽力課和口語課。目前的問題:初、中級學生的訓練比較單一,能力培養不協調。另外,教材方面。目前學歷生初級教材一律使用北語出版社楊寄洲主編的《漢語教程》。目前,使用統一教材有利于課程銜接和教師之間的教學探討。第六,階段考試、水平測試和教學評估情況。目前,期末試卷由任課老師個人出題、個人評分,沒有統一的標準。同時,學院并不要求中級及以下的學生書寫漢字,上機考試只要求可以輸入漢字即可。存在的問題:留學生的漢語課程考試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其成績并不總是顯示他們的真實水平(具體的成績分析,詳見第二部分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方面的分析)。同時,對漢字識寫要求太低。另外,迄今學院并沒有教學方面的系統評估。第七,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安排。海院在節日期間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邀請志愿者參加,以便增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學院每年都會在4、5月份舉辦“漢語橋”比賽,以增加學生對學習漢語的興趣。我們認為,這樣的活動不但有利于促進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其次,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方面。第一,留學生歷年成績考察。我們隨機抽取若干名學歷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初級、中級、高級學生分別為四名。初級學歷生抽樣統計見表1;中級學歷生的成績抽樣統計見表2;高級學歷生的成績抽樣統計見表3。

表1:初級學歷生成績抽樣調查

表2:中級學歷生成績抽樣調查

表3:高級學歷生成績抽樣統計
根據從表1,初級學生的成績普遍偏低。根據表2,首先打分制度不合理(出現了滿分);其次,學生在接觸到漢語II之后成績普遍較之前的有所下降,而且分化也已出現:聽力和閱讀的分數差距較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跟班”學習制度的缺陷。根據表3,高級學生的漢語成績相對穩定一些,從分數也可以看出學生之間的差距存在,且各種課型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如故。另一方面是漢語水平測試成績。下面有一組對比,一是部分學生在學習了四個學期之后參加學校的漢語水平測試,成績情況請看表4;二是學生參加HSK的情況。

表4:學校漢語水平測試分數
與此同時,參加HSK水平測試的成績并不理想(由于目前在校學生流動量過大,再者有外校學生考級,精確的各等級通過率無法計算,僅有今年的數據可供參考)。每年學足課時的學生大約有70~90人,今年大約有80~90人,但參加HSK四級測試的只有14人,其中3名未通過測試。將這個結果與表4中的成績對比,可以看出,學院對于學生的漢語水平估計過高(分數與實際水平不符)。今年的報考及通過情況反映了真實問題:整體上講,學生的實際水平并未到達HSK四級的要求。
第二,留學生真實的漢語使用情況。在每個等級,我們各隨機選擇5名學生,進行詳細的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留學生學習、使用漢語等多個方面,內容請看表5:

表5:留學生漢語使用情況綜合調查
根據表5,學生平時使用都會使用漢語,但是頻率、范圍等差距較大。學生對自我的評估千差萬別,但總體上普遍認為自己的漢語水平略低,并未到達老師或者自己的理想狀態。有些學生直接說“No”。在交流方面,調查顯示:有些學生,尤其是水平稍好且有志愿者互幫的學生,平時使用漢語的次數比較多,也相對更愿意用漢語與人交流。而另一些學生(學歷生占多數),除了必要的場合,比如外出購物、問路等,要用中文交流外,平時仍然以英語交流為主。根據對老師的調查,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漢語的情況明顯好于平時,且課后交流的時候,水平越高的學生,漢語使用的頻率越高。綜合所有的問卷調查,學生普遍覺得漢語很難,認為自己的水平偏低(比例大約為2:3);而且,高級學生普遍反映學習漢語所需的時間比較多。
第三,是來自漢語教師的評價。調查的教師包括初級1位、中級兩位(其中一位也教過高級)、高級1位。梳理對教師的采訪結果,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語言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要比學歷生的高,但是整體水平仍然達不到教師的預期。各個等級的學歷生差距較大,且教師普遍反映學生的基礎層次不一,班級內部兩級分化明顯(漢語水平差距過大),同一族群的學生相互之間影響大,學習興趣和學習進度難以協調一致。相關調查總結如下:

表6:教師對學生的相關評價
江大海院成立六年來,學院在穩步成長,去年成立了漢語推廣中心,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留學生,目前有近400名留學生。但根據上述調查,目前學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關照二者的之間的必然關系,可以看出:由于資料規整制度而導致學生資料無法完整反饋給教師;由于分班制度的不合理而導致班級整體水平的兩極分化和學生個人難以跟上進度;由于教師配備制度未到達專業化水平而導致的師生間流動性相對過大,從而在教學難以建立長期互動;由于課型設置的不完善而導致的學生能力不不協調;由于階段考試、水平測試和教學評估的標準不統一,增加了學生考試的隨意性且某種程度上難以反映真實水平;由于不要求漢字識寫而導致學生認讀、書寫的脫節等等問題。那么,基于對上述調查結果的解讀和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理論,我們提出下述幾點改進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成立自己的教務系統,這是根據學生資料規整制度不完善而提出的建議。當學生確定入學時,在教務系統中填寫本人的相關信息,包括國籍、母語、是否接觸過漢語、是否來自漢字文化圈等相關的詳細資料。這樣既便于對學生的分班——學歷生選擇合適的班級,也便于教師在教學前掌握足夠資料,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展開教學。第二,優化分班制度。建議取消目前的“跟班走”班級標準,而應該全方面地實施按“水平”分班的制度。具體的方法是按照學生的真實水平安排班級,如果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水平并未達到進入下一個水平班的要求,則繼續停留在原等級的班中。這樣既避免了學生的水平與班級整體脫節,也能有效改善留學生兩極分化嚴重的現狀。第三,大力發展自身的師資力量。主要是多招收語言學專業,尤其是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師。授課前,要統一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組織教師定期交流教學經驗、探討如何解決相關問題,共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依據教學的進行情況,還可以開設教學小組和教學觀察員,一從不同的教學課型共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二從教學監督、教學反饋角度推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第四,課時、課型與漢語學習水平匹配制度。學院應建立詳細地課時分配與課型匹配制度。因為隨著漢語等級的提高,各種課型要隨之配套和精細化:精讀課、泛讀課、口語課、聽力課、寫作課、文化課等等都要相應第開設。比如初級班的學生可以開精讀課、口語課、聽力課;中級班的學生可以加開寫作課和文化課;高級班的學生則要開設所有課型。并且要注意同一個水平班不同課型要在難度、教師、教材上進行配套,即不同的老師在授課內容上進行協調。在這一點上,可以和第三條建議中提出的教學小組互相結合。第五,使用針對性的教材。不一定每個等級都使用同一套教材。比如說,初、中級可以使用《漢語教程》,高級可根據達到的水平狀況,增加其他教材的部分內容。同時,語言生和學歷生所使用的教材一定要有層次上的差異,并且語言生最好從初級就開始接觸簡單的文化常識,以免到了中級之后突然接觸文化課而不知所措。第六,建立完善的階段考試、水平測試和教學評估體系。在第四部分的時候我們已經分析了目前學院在此方面做的不太完善,對學生的真實水平難以達到一個相對準確的估測。而一套完善的體系必須至少包含期中、期末考試等階段考試、與HSK考試大綱相符的水平測試和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的教學評估與預測。另外,對于階段考試和水平測試的標準、要求及相應的試卷內容、難度、范圍等都需要任課老師與教學觀察員等一同商討制定,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相對準確地評估學生的真實水平,以便針對其學習漢語的現狀來決定學生的下一個水平班。第七,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首先,學院對于初中高級都應加大漢字的重視力度,要求漢字的認讀與書寫(應循序漸進地展開,畢竟學生的抵觸心理仍是現存的問題);其次,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可以開設強化班把某些方面有弱項的學生集中起來針對性教學,也可定向培養一些學生的中華才藝等。
【參考文獻】
[1]于曉日.高校對外漢語教育的若干思考[J]. 江蘇高教,2013(1).
[2]韓蕾.比較日本與歐美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9).
[3]牛晨琳.差別化對外漢語教育初探——根據日韓與歐美留學生漢語學習狀況進行對比[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6).
[4]黃鶯.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漢語現狀與教學探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3).
[5]王曉美.韓國學生漢語學習現狀與對外漢語學習前瞻[J].現代商貿工業,2010(9).
[6]韓菡.談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