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遂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一部漢語語文詞典。全書共十二卷,收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廣泛收列古今漢語中的詞語、熟語、成語、典故和較常見的百科詞語,語料涉及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書籍、近現代報紙、雜志乃至方志、碑刻、出土資料等諸多方面。其內容之浩繁,釋義之確切,為學界所公認,曾榮獲首屆國家圖書獎。
AABB式詞是字形AA完全相同、BB也完全相同的四字組合詞,如“洋洋灑灑”等。檢索中國知網可知,目前學界研究AABB式詞的文章約有80篇,大致由兩類研究文章組成。一類是對文獻著作中的AABB式詞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古代作品上,也有個別文章延及現代作品;另一類是從語法上對AABB式詞進行研究,涉及讀音、詞性、意義等多個方面,這類研究占大多數。有關《大詞典》的研究論文,在760篇以上,不包括一些研究著作。遺憾的是,至今還未有研究文章涉及《大詞典》收釋的 AABB式詞。事實上,《大詞典》收釋的AABB式詞存在著書證單一、書證滯后、詞條失收等問題,下面試加舉例辨正。限于篇幅,每類只舉五例以作說明。
書證不僅能夠證明義項的客觀存在和源流變遷,還能體現詞義,彌補抽象釋義帶來的理解困惑。《大詞典》為保證所釋詞條的說服力和可信度,通常會舉出三個以上的書證。但由于當時編撰條件的限制,《大詞典》只有單個書證的詞條仍然不在少數。在收釋的AABB式詞中,有不少詞條就屬于孤證,有待修訂時增補。
1.下下細細:猶詳詳細細。艾蕪《我的青年時代》一:“看一會我,又看一會轉學證書,好像轉學證書貼有我的相片,須要下下細細對看一般。”(1/309)①
按:“下下細細”是流行于川鄂的俗語,意謂仔仔細細,《大詞典》所釋近是,惜為孤證。可補如下書證:向澤映《中國的紅色盆地——當代四川考察實錄》:“縣保險公司的領導下下細細研究了一番,然后宣布了‘八不準’:不準接受吃請,不準接受賄賂,不準買受災戶物品,……”金祥明《巴渝民間文學薈萃》:“香銀和她娘下下細細的把葫蘆摘下,搬到屋里放著。夜里,那葫蘆放出一道道金光,把小屋照得亮晃晃的。”《鄂西民間故事集》:“秀秀把那苗苗栽到園子里,下下細細地服侍。”
2.丁丁光光:象聲詞。魏巍《老煙筒》:“﹝他﹞黑咕隆咚地摸著小鋤,丁丁光光擦打一陣,掖上塊干糧就地里去了。”(1/141)
按:《大詞典》此條僅收一例書證,可補。潘青《彩蓮嬸嬸》:“彩蓮嬸嬸掃了一眼她的老漢,就鉆進了廚房。一陣丁丁光光的聲音之后,桌上添了一雙碗筷,又添了一盤章書記頂喜歡吃的,陜北家鄉的有名肉菜。”張登魁《鎖金峽》:“我和后衛排一起行軍,快到青云嶺石橋的時候,敵人的一股追兵上來了,就在那個地方和敵人丁丁光光地頂了大半天。”
3.亭亭裊裊:形容女子修長的身材和輕盈的體態。元好問《芳華怨》詩:“娃兒十八嬌可憐,亭亭裊裊春風前。”(2/365)
按:此條書證只有一例,可補。元·趙明道《越調·斗鵪鶉》:“燕燕鶯鶯,花花草草。穰穰勞勞,多多少少。媚媚嬌嬌,亭亭裊裊。鸞鳳交,沒下梢。空耽了些是是非非,受了些煩煩惱惱。”陶正《月光織成的網》:“人群轟地散亂了。亭亭裊裊的傣族姐妹,精精靈靈的傣族小伙子,駐軍指戰員,還有地區歌舞團的同行,人們端著各種盛水的器具,飛快地奔向路旁停著的幾輛灑水車。”
4.三三四四:猶言三三兩兩。漢·王延壽《夢賦》:“爾乃三三四四,相隨踉而歷僻。”(1/174)
按:《大詞典》此詞條書證較早,但為孤證,可補。明蔡獻臣《清白堂稿》卷九:“然此時官方之濫極矣。三三四四充塞卿寺,尚無禆于軍國之緩急,矧以鳬雁微秩而支離其間哉。”清詹賢《賣雞行》詩:“三三四四徒碌碌,走遍江城數百家,杼軸俱空愁半菽,賣絲賣谷難自存。”艾青《蟬之歌》:“當他們三三四四的走在街上,困苦地行著,或者支撐著手杖,或者一只手平掛在胸前,臉上所呈露的是何等辛酸的表情啊……”
5.乜乜些些:亦作“乜乜斜斜”。①裝癡作呆。《西游記》第六一回:“﹝牛王﹞將身一變,變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②猶言眉來眼去。《醒世姻緣傳》第六六回:“不送茶也去送茶,不送水也去送水,在那跟前乜乜斜斜的引逗他。”③朦朦朧朧,昏昏沉沉。《儒林外史》第五三回:“當下虔婆前后共吃了幾大杯,吃的乜乜斜斜,東倒西歪。”(1/759)
按:該詞條義項較多,其中義項②和義項③的書證均可補。義項②可補書證:明方汝浩《東度記》第九五回:“把臉一抹,變了一個乜乜斜斜,紅著臉,飴著眼,口流著涎,東倒西歪,腳立不住。”清《好逑傳》:“婦人見他有些雛樣,故意眉來眼去。范順乜乜斜斜趁著捏手捏腳起來。”義項③可補書證:韋瑋《酒醉英雄漢》②:“一群喝得乜乜斜斜的漢子們在廝灌著,粗聲大氣地吆喝著。”汪駿《登山》:“莫代表被捧得飄飄忽忽,被灌得乜乜斜斜,嘴巴也油了,舌頭也滑了,越講越添油加醋,越吹越神氣活現,聽得大伙嘖嘖贊嘆,羨慕不已。”
最早的書證可以顯示漢語詞義產生的時代,便于從源頭去探求詞義演變的歷程。因而像《大詞典》這樣的鴻篇巨制,非常注重追溯詞語的源頭,搜求最早的書證用例。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大詞典》在溯源上還存在著始見書證偏晚的不足,部分AABB式詞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1.丁丁當當:①形容性格剛強。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②象聲詞。《老殘游記》第二回:“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的敲。”(1/142)
按:《大詞典》所釋義項②的書證為清末小說《老殘游記》,可提前至宋朝釋志磐的《佛祖統紀》卷二十八:“潭州黃打鐵,每用工時常念佛不絕。一日,無病托鄰人書偈云:‘日夜丁丁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即座而化。”
2.乒乒乓乓:象聲詞。《說岳全傳》第十七回:“二人跳下岡子來,擺開兩條鐵棍,乒乒乓乓,將番兵打得落花流水。”西戎《女婿》:“﹝青枝爹﹞生了氣,乒乒乓乓,把老伴罵了一頓。”(1/657)
按:《大詞典》此條所列的最早書證為清錢彩、金豐合撰的《說岳全傳》,可提前至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四回:“他掄槍舞劍,一擁前來,照行者劈頭亂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六卷:“銀匠動了手,乒乒乓乓鏨開一個口子,那銀皮裂開,里面露出假貨。”
3.丟丟秀秀:形容身軀細小,腳步輕盈。梁斌《播火記》第三卷四七:“就是二雁,女孩兒不大,細眉窄骨兒,長得乖巧,丟丟秀秀地走到奶奶跟前。”又如:她是那么一個丟丟秀秀的人兒,當然沒有抵抗的能力。(2/836)
按:《大詞典》所用書證為當代作家梁斌的作品和自造例子,可提前至清代。《醒世姻緣傳》第四八回:“素姐跑上前把狄希陳臉上兜臉兩耳拐子,丟丟秀秀的個美人誰知那手就合木頭一般打的那狄希陳半邊臉就似那猴腚一般通紅,發面饃饃一般暄腫。”又第六六回:“李旺空大著個鼻子,雄赳赳的個歪人,見了素姐這們丟丟秀秀的美婦,李旺,李旺,把那平日的旺氣不知往那里去了!”
4.事事物物:每一事物;萬事萬物。《朱子語類》卷七五:“事事物物皆有個道理。”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所知愈多,所接愈廣;將‘自己’散在天下,滲入事事物物之中……漸漸漸漸地認出‘自己’的真面目呀。”(1/548)
按:《大詞典》此條所用的最早書證為宋朝黎靖德編的《朱子語類》,可提前至唐代。唐太宗《帝范》卷一:“以此制斷,事事物物自得其宜矣。”又唐吳兢《貞觀政要》卷六:“朝廷以儉約為先,則士庶人不敢越分。尊卑上下,事事物物,皆尚質崇樸,自然家給人足,貨財不可勝用矣。”
5.七七八八:①猶言差不多。……②猶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樣。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天剛亮,張金龍用兩只民船,載著十幾個俘虜,一輛自行車和七七八八的勝利品……興頭頭的回來。”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六章:“(他)平時參加外面公開的社團活動,免不了還有些七七八八的事兒。”(1/149)
按:《大詞典》義項二的兩則書證皆取自現當代文學作品,可提前至清代。《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親眷們都吃完了酒,坐轎的,坐車的,騎頭口的,前前后后,七七八八,都告辭了家去;這些前日沒得領打的婆娘也要家去。”《九尾龜》第一百六十七回:“舊年加二勿對哉,啥格阿哥討家小,兄弟做生意,七七八八,去脫仔三千外勢。”
《大詞典》廣泛收釋古今詞語、熟語、成語、典故和較常見的百科詞語,集古今漢語詞匯之大成。就AABB式詞來說,《大詞典》就收釋有九百條之多,但仍有不少遺漏。這既不便于讀者使用,也與《大詞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編撰宗旨相背離,因此有必要加以補充。
1.抹抹丟丟:形容裝模作樣。元無名氏《耍孩兒·拘刷行院》曲:“盼得他來到,早涎涎澄澄,抹抹丟丟。”明無名氏《南牢記》第一折:“李大姐每日家搽搽畫畫,抹抹丟丟,歡天喜地,歌笑喧呼,豈不是負心女子。”韓仲義《馮國璋》:“段祺瑞狠狠瞪了丁士源一眼,丁才抹抹丟丟地把槍收起來。”蔣瑞等編《刁光覃、朱琳論表演藝術》:“他湊到芳西雅的身邊,先是向她道歉,自責是一頭蠢驢,然后抹抹丟丟地說道:‘芳西雅,我不打擾你,我就坐在這里挺好……’”
2.勉勉循循:勤懇努力的樣子。《朱子語類》卷三一:“又問:‘張子謂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過此幾非在我者,是如何?’曰:‘學者只要勉勉循循而不能已,才能如此,便后面雖不用大段著力,也自做去。”《鶴川把事楊氏墓碑志》③:“嗟先世之韓信,觀今日之楊公,性稟剛柔,心存仁義,修身慎行,綽有士風。兢兢業業于公務,勉勉循循于釋門,克孝克忠,可謂能士者矣。”明王袆《王忠文公集》卷二十三《衛處士誄詞并序》:“維是處士,維德之純,禔身操行,勉勉循循,不愧于天,無慊于心。”張進《李光炘與太谷學派南宗研究》:“正如張積中所說:‘予惜夫德之薄而從學者希,予何知哉!勉勉循循,惟日從事于學焉而已。’”
3.真真灼灼:真實明確。《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晁梁回光返照,真真灼灼,知這狄希陳前世是他的長兄晁源托生至此。”艾斐《文學創作的思想與藝術》:“在魯迅的小說中,如果離開未莊,離開魯鎮,離開曹娥江及其灌溉著的海邊沙地,離開新臺門周家,離開辛亥革命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人,阿Q、祥林嫂、閏土等人物是決不會成為真真灼灼、永葆藝術芳華的典型形象的。”《驀然回首:柯巖創作60周年座談會文集》:“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對于他,早已不只僅僅是一種認識、一種理念、一種愿望,而是實實在在的創作實踐和真真灼灼的目標追求了。”
4.惺惺了了:清醒明了;聰明機靈。唐孫思邈《千金方》:“凡狂犬咬人著訖,即令人狂。精神已別,何以得知?但看灸時,一度火下,即覺心中醒然,惺惺了了,方知咬已即狂。是以深須知此。”《朱子語類》卷一百八:“有人少負能聲,及少經挫抑,卻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刓方為圓,且恁隨俗茍且,自道是年高見識長進。”金丘處機《贊師》詞:“唯有當日重陽,惺惺了了,獨有沖天志。”清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迨至用力久,自然惺惺了了,精明不昧,坐照無遺,又何憂事物之紛擾哉?”
5.悠悠憒憒:懶散迷糊的樣子。《朱子語類》卷十三:“此心常常要惺覺,莫令須刻悠悠憒憒。”宋吳泳《鶴林集》卷三一《答李微之書》:“某六十二翁矣!瞬息光陰,更不堪把玩。若復悠悠憒憒,不倍用其功,則將起初平無及之嘆,而墮于小人之歸矣!”明王臬《遲庵先生集》卷八《訓子文》:“學貴循序,心須靜專,悠悠憒憒,歲月虛捐,勿曰彌堅石可溜穿,勿曰難到跬步里千。”清朱克敬《邊事匯鈔》卷十一:“庸夫逞其小憤,不顧貽害國家,無識者或反贊其忠義。悠悠憒憒,可勝嘆哉。”
【注釋】
①括號中斜杠前面的數字表示《漢語大詞典》的冊數,后面的數字表示頁碼。下同。
②見魯筆選編《梨園五人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出版。
③見張了、張錫祿編《鶴慶碑刻輯錄》,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詔史研究會2001編印。
[1]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2]王貴元,葉桂剛.詩詞曲小說語辭大典[M].群言出版社,1993.
[3]柴世森.試論漢語雙音動詞AABB重疊式[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1).
[4]王明華.論AABB式重疊構詞法[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