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通遼職業學院 人 事處,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化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網絡以其特有的魅力沖擊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國互聯網使用者日趨年輕化,上網人數中有40%為25歲以下的青少年,特別是青年學生占較大比重。網絡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領域、方法和手段,利用網絡發展思想政治工作,有著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替代的優勢,但也對人們的思想領域帶來強大的沖擊。
中共中央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想領域的矛盾和斗爭錯綜復雜,有時還表現得相當激烈,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去占領。”《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各類網站要牢牢把握正確導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開發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越來越成為廣大師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對師生的學習、生活甚至思想觀念等方面發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因此全面加強和改進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運用網絡這一新的交流工具、認識工具,使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通過網絡可以快捷、準確地了解師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問題,進行相互溝通;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資源和視野;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及時了解師生思想動態、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引導工作,糾正錯誤信息和批評錯誤言論等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靈活、及時、有效地發揮其全部功能。
網絡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加便利有效的工具,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內涵,但網絡是把雙刃劍,有利又有弊,它成為思想政治工作新載體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難度,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網絡信息因發布、修改、傳輸的便利性,任何話語都有可能迅速散布于世界各地。因為信息的良莠不分、真假難辨,或者封建迷信、色情淫穢、暴力反動等信息毫無障礙地在網絡上傳播,如果學生沒有健康的情操和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毅力,一旦受其控制,后果不堪設想。
(二)在思想上,網絡造成傳統與現代、虛擬與現實的嚴重對立。網絡思維與傳統思維之間的斗爭可能會導致社會思想領域的某種混亂,造成感覺與現實的嚴重脫節。
(三)上網時間是否合理安排。網絡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吸引著無數青年學生,其中一些自控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就會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從而荒廢了學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部分學生最終退學或不能順利畢業。
(一)加強對校園網的規范管理。學校要建立網絡信息管理機構,制定網絡行為準則,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對學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問題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漸”,逐漸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健康的網絡環境。
(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面對網絡環境下思想道德建設的機遇和挑戰,必須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在校園網上建立特色板塊,積極宣傳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建立思想道德教育數據庫。建立師生對話專欄,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使網絡成為宣傳思想政治的重要陣地。開設網上“思想道德教育講堂”,傳輸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對學生進行教育和鼓勵,并以情感溝通促進思想道德教育。開展網上心理咨詢,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向學生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樣選擇,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獨立思考,既加強了思想道德教育,又突出了對學生的引導塑造功能,使學生自覺地選擇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教育。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懂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不懂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就無法對當代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導。因此,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自身觀念,認真學習計算機及網絡傳播技術。應當具備熟練運用網絡多媒體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素質和能力,研究和探索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范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與學生開展網上交流,才能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到網絡文化當中,在動態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成效。
[1]高素紅.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J].法制與經濟,2009(01).
[2]張玉奇.基于網絡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0(03).
[3]蔡芳艷.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時代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