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廣東 增城 511340)
當前,W TO框架下的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我國商業銀行越來越受到全球宏觀經濟以及全球開放的金融市場的影響。銀行業經營環境也日益變幻莫測,這使得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因素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等相互交織,更加的錯綜復雜。金融危機后的全球銀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銀行業正在進行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數模型對我國十四個商業銀行進行全要素生產率測算并提出相應評價。
本文采用的Malmquist指數模型分解的全要素生產率可以表示為下式:

本文選取的投入產出變量指標如下:Y1為投資、Y2為貸款及墊款、X 1為勞動力、X 2為實物資本、X 3為可貸資金。其中,投資是指銀行的各種債券投資、股權投資及其它投資。本文以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債券投資、股權投資及其它投資科目加總并扣除投資減值準備來表示。貸款及墊款主要包括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以及透支、進出口押匯、貼現、其它放款及應收款項。
勞動力使用銀行職工總人數,實物資本以固定資產凈值來衡量,可貸資金反映了商業銀行可以產生利潤的可使用資金的總量,主要指存款和借款兩個渠道。在樣本選擇上面,本文選取了國內14家商業銀行為樣本,在時間上則選取了1998—2012年的最新投入產出數據。這十四家商業銀行的投入、產出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以及各銀行年報。
根據Malmquist指數分解模型,利用所收集的14家銀行1998—2012年投入產出數據,運用MATLAB軟件編程,得到1999—2012年14家銀行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為了更好地展現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變化,我們把上訴值取對數。另外,由于各家銀行不同時間段里的規模大小各不相同,為了去除這一影響,我們把變化率以銀行業務量為權數進行了加權平均。本文按照其業務量加權(注:本文所有平均數均按照此方法加權平均。)從而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衡量了產出增長中要素增長不能解釋的部分。它具有非常寬泛的內涵,包括了技術進步、設備改造等技術因素;宏觀經濟、法律法規等外在影響因素;所有制改革、WTO等制度因素等等。本研究中,1999—2012年中國銀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趨勢如圖1。
如圖1所示,平均來看,1999—2012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為-4.3%。這說明了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總體比較低。而且從其變化趨勢來看,也是非常不穩定的。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趨勢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9—2001年,從1999年的-7.1%增加到了2001年的0.55%,提高幅度比較大。這證實了1999—2001年期間,我國銀行業實行了市場化改革做出的成就。這期間,我國不懈致力于商業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在巴塞爾協議對于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下,1998年財政部發行了2700億特種國債,使得四大銀行當年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要求。1999年,為給商業銀行減負,國家前后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專門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這一系列的改革直接推動了我國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第二階段,2001—2007年,這六年中國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出現了波動下行的趨勢。從2001年的最高峰值0.55%下降到2007年的最低值-11.36%。而期間在2003年及2006年出現了小幅反彈。這段時期處于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以后,從2002年開始中國金融行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并真正開始了遵循國際慣例及國際規則,形成現代化的金融體系的改革。在這期間,我國金融行業必將面臨陣痛。因此,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整體上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特別是2007年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2007年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相應出現了大幅度的降低,出現自1999年以來的最低值-11.36%。
第三階段,2007-2012年,這幾年中國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率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由于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行業的打擊力度相比國外金融行業來說比較小,再加上危機發生后,我國政府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因此危機過后我國金融行業出現了快速明顯的回升態勢。從2007年的-11.36%上升到2012年的5.39%。

圖1 1999—2012年中國銀行業tfp變化率

圖2 1999—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技術進步變化率

圖3 1999—2012中國銀行業技術效率變化

圖4 1999—2012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
技術進步率是在投入要素既定的條件下,以前沿技術面為參考技術下的產出的額外變化率。技術進步包括的范圍也非常廣泛,既有技術、工藝、設備的更新,又有外部體制改革帶來的經濟總體層面的波動。我們對輸出的1999—2012年十四家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中的技術進步率做如下分析。如圖2所示:1999—2012年我國銀行業技術進步率的平均變化率為-3.4%。也就是大多數年份里,我國商業銀行技術進步變動是小于1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銀行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化趨勢呈現一種波動態勢。1999—2001年上升,這三年技術進步變動率大于1,技術進步得到提升。2001—2007年的趨勢大致為下降。其中在2003年有短暫的上升后持續下降。在這幾年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和外資銀行在華擴張的背景下,受到多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期間又伴隨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化,因此商業銀行技術進步率出現下降。2007年間,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造成銀行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化率進一步降低。
2008年至2012年整體趨勢有明顯的上升。其中,2009年以后技術進步都大于0。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國銀行業本身發展過程當中對于技術進步的重視逐漸加強,另一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迅速,客觀上也迫使商業銀行加快技術進步。
技術效率衡量了產出水平與生產技術前沿面的距離,縮短產出水平與前沿面的距離,會導致生產率的提升。如果部分銀行落后于技術前沿面的前移,則銀行業的技術效率差距擴大,受其影響整體銀行業的技術效率將會降低。與此相反,如果多數銀行都能跟上技術前沿面的推進,則行業整體技術效率就將會改善。技術效率部分分析如下:
從圖3可以發現,從其變化趨勢來看,我國1999—2009年銀行業技術效率變化波動很大,基本圍繞0值上下振動,這14年中,有六年的技術效率增長率大于0,有八年的技術效率增長率小于0。14年的平均技術效率增長率為0.023%。其中,技術效率增長率最高的是1999年、2002年和2006年。說明在這幾年,隨著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我國銀行間技術效率差距在縮小。特別是受惠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剝離1999年我國銀行業技術效率增長率出現10.78%的最高值。而2006年前后部分商業銀行實現了股份制改革,掛牌上市,造成了銀行間技術效率差距的擴大,再加上,2004年新巴塞爾協議正式頒布,對銀行關于資本充足率等內部風險監管的要求比原來更加嚴格,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經營及信用評級產生一定影響,從而造成了銀行間的技術效率差距。2009年則是在外部風險因素即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拉大了我國銀行間技術效率的差距。2010年隨著經濟基本面企穩向好,再加上銀行業改革進程的深化,技術效率逐年增長。
綜上所述,我們把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值結合起來考慮其相互關系并加以總結。
從圖4我們可以總結如下信息。
第一,從圖上來看,我國銀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9—2001年,第二個階段是2002—2007年,第三個階段為2008—2012年。第一個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由負轉正,整體呈上升的趨勢。其中1999—2000年的技術進步增長率呈現明顯的負效應,成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為負的最大的因素。而技術效率的增長雖然為正,但相對于技術進步的負效應來說,幅度太小,被技術進步的負效應完全抵消。而2001年雖然技術效率下降為負數,但技術進步增長率從-8%增長為6.51%,帶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由負轉正。
第二個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為負,而且總體為下降態勢。其中技術進步出現負的增長趨勢,特別是2002、2006及2008年盡管技術效率這一年出現了正增長,但由于技術進步出現的明顯的降低而最終表現為負增長,因此技術進步也是這一階段帶動全要素生產率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第三個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雖然仍為負數但又出現了上升趨勢。金融危機以后,隨著經濟大環境的好轉,這幾年的技術進步出現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又出現了上升。技術效率由負轉正,表明銀行間技術效率方面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從1999—2012年平均來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為-3.41%,其中技術進步增長率為-3.43%,技術效率增長率為0.023%。
[1]董金榮:我國商業銀行并購的規模經濟效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徐春銘、李佳:我國銀行業規模效率的實證分析——基于超對數的方法[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4).
[3]李韻: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研究——基于范圍經濟的分析[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竇育民、李富有:中國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的實證研究——基于商業銀行的二次成本函數方法[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7).
[5]趙家敏、冼麗文: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成本效率比較分析[J].財會通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