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華 李 卉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重慶 400040)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我國經濟增速放緩。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為7.7%,相比世界其他經濟體,仍然有著很好的成績,但是,與2003—2007年的高速增長相比,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二是銀行同業跨業競爭加劇。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年報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3747家法人機構,包含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多種類型。同時,民營資本運營的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等的出現改變了現有銀行單一的支付格局,動搖了銀行傳統客戶群體。我國銀行競爭形勢進入“白熱化”階段。本文試圖在對過去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值測量的基礎上,找出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因素,以應對新形勢帶來的新挑戰。
效率即研究如何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的問題,是經濟學中永恒的話題。衡量商業銀行經營成果的好壞、優劣,效率是當之無愧首要考慮的指標。簡而言之,效率是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綜合體現。國外關于效率的研究主要經歷了“規模效率”、“范圍效率”及“X效率”研究這三個階段,研究重點分別為是否存在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及銀行內部管理和資源配置問題。20世紀末,我國開始研究商業銀行效率,早期主要集中于測度商業銀行效率,近年來轉向了對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概括而言,國內關于銀行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有產權結構(譚中明,2002;郭妍,2005;王聰、鄒朋飛,2007;)、市場結構(白敘雅,2002;陳偉光,2007)、技術進步(王付彪、闞超,2006)和風險因素。此外,由于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因素通常互相聯系,不少學者選擇盡可能多的典型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如朱南、卓賢和董屹(2004)利用Tobit回歸模型分析了影響銀行效率的環境因素,包括所有制和總部所在地是否在北京。王聰、譚政勛(2007)分析了宏觀因素、產權制度與市場結構對效率水平的影響程度。
1996年底,我國形成了一個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的龐大的商業銀行體系,本文選擇1996—2012年作為樣本期。考慮到樣本代表性和數據可得性,本研究選擇了14家銀行作為樣本,它們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所選的這14家樣本銀行的總資產多年來占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比例達50%以上,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對它們進行研究可以基本了解我國整個銀行業的情況。而除上述外的其他金融機構因其數據不易采集,故予以放棄。本研究中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金融年鑒》(1997—2012年)。
按照規模劃分,上述銀行可分為大型銀行(包括工、農、中、建、交五家銀行)和中小型銀行(其余九家股份制銀行)。
目前,銀行效率測算方法采用較多的是前沿分析法,主要有隨機前沿分析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厚前沿法(TFA)、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和自由排列包法(FDH)。國外的經驗研究表明,隨機前沿分析法更適合研究轉型國家的銀行效率,因此本文利用該方法對商業銀行效率進行測算。參數方法通過規定效率前沿函數,利用樣本銀行估算出效率前沿函數中的各個參數,得到效率前沿銀行的成本或利潤函數,最后進行比較。
Battese and Coelli(1995)提出的效率模型:

(1)式中,Yit為企業i在時間t的產出量;Xit是企業的投入量,β是待估參數;Vit是企業i在時間t的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 N(0;Uit為非負隨機變量,用以衡量技術無效率,服從正態分布 N(0
而采用效率模型,必須先確定邊界函數形式。本文選用了超越對數函數,如下:


(2)式中,TC為實際成本,C為理論最小成本,wi為投入品價格,yj為產出為待估參數。ε 為隨機誤差項,服從 N(0u為非負的成本非效率項,服從
根據約束條件化簡公式得:

根據已知的ε和u的分布形式,運用極大似然法,確定計算模型的待定參數與各樣本的成本非效率項。
按照以下公式,確定各樣本的成本效率值。

計算效率需要先確定商業銀行的投入產出指標。本文選擇勞動力、固定資產、存款為投入指標,考慮到數據可得原則,將勞動力和固定資產合并為營業投入指標,而稅前利潤和貸款為產出指標。營業投入指標的價格由營業費用與總資產的比值進行衡量,存款投入指標的價格由利息與手續費與存款的比值進行衡量。實際總成本為營業費用、利息與手續費三者之和。
本文運用Frontier4.1軟件采用極大似然法來估計式(3)中的參數。如表1中所示,變差率γ趨近于1,可以認為成本偏差主要由成本非效率項決定。通過單邊似然比檢驗統計量LR的顯著性對其γ=0原假設進行檢驗,測定結果LR為5.698,大于混合卡方分布標準值5.412,即拒絕γ=0原假設,意味著成本非效率項是客觀存在的。

表1 成本函數參數估測

表2 商業銀行1996—2012年的成本效率均值
將參數估計值代入方程得出我國商業銀行1996—2012年的成本效率,參見表2。由表2中數據可發現:總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1996—2012年的成本效率均值較高,區間為[0.847,0.908],且可以按照趨勢分為三個階段:1996—2007年為波動上升階段,2007—2010年為下降階段,2010年以后為上升階段;橫向來看,不同規模商業銀行之間效率值差異不大。但是,仍可以比較得出,自2000年起,除2007—2009年這三年外,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效率平均值均低于中小商業銀行的效率平均值,說明中小商業銀行在成本控制方面優于大型商業銀行。限于篇幅原因,各家銀行歷年效率值未在文中展現。
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外部影響因素包括GDP增長率、影子銀行規模、地理位置。由于銀行經營具有很強的親周期性,可認為GDP增長率對效率為正的影響。影子銀行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的執行董事提出的,而我國關于影子銀行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根據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影子銀行業務若干問題的通知》,我國的影子銀行主要包含三個范疇: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如新型網絡金融公司,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監管不足的信用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三是規避監管的業務。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的影子銀行主要指具有傳統銀行補充功能的從事類似于傳統銀行業務的非金融機構,影子銀行的規模按照毛澤盛、萬亞蘭(2012)的方法計算。理論上講,影子銀行會加劇銀行業外部經營環境的競爭,因此會對銀行效率造成負的影響。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除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外在全國范圍內均設有分支機構,因此很難辨別出地理位置對其效率的影響。但是就觀察而言,一般沿海競爭激烈的地方,其銀行往往更有活力,表現出更強的競爭意識。本文通過統計各銀行在全國范圍內的分布,發現2012年底大型銀行(工、農、中、建、交)在我國四大經濟地區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的分布占比分別為43.71%、21.09%、25.06%、10.14%,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占比分別為52.31%、15.54%、18.29%、13.85%,可以看出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更多的是分布于東部地區,大型銀行的分布則更為均衡。因此,本研究中引入地理位置的虛擬變量,均衡分布于全國=1,否則為0。
對于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內部影響因素分析,本文選擇從規模大小、創新程度和員工學歷水平三個指標進行分析。一般而言,規模大的銀行資金雄厚,能夠應對環境改變帶來的挑戰,相比小規模銀行應該有更高的效率值。但是往往小規模銀行反應敏捷,因此,規模是否會對銀行效率造成影響還有待考察。本文選擇了總資產來衡量規模的大小。創新指銀行通過創新產品、創新制度等一切手段促進銀行的發展,本文選擇非利息收入與總收入的比值來衡量創新程度,假設創新程度越高,效率也越高。關于員工學歷水平則統計了銀行本科、碩士及以上學歷員工的占比。
綜上,建立了如下的計量模型:

(5)式中,eff為由SFA法計算出來的各銀行每年的效率值,gdp為歷年經濟增長率,shad為影子銀行的規模,dis是衡量地理位置的虛擬變量,bas為銀行規模,ino為創新程度,kno代表員工學歷水平。
利用Eview s軟件對模型做混合模型回歸分析,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
由表3分析得出:GDP增長率的系數為0.658,且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情況對商業銀行效率具有正面影響,而且根據上一節的測定結果,我們發現樣本期間效率均值下滑的階段為2007—2010年,與我國經濟增速下滑期間一致。反映影子銀行規模的系數為-0.019,在5%水平下顯著,說明影子銀行的發展確實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產生了負影響,不過目前影響不大。雖然影子銀行與我國商業銀行具有一定的競爭關系,但是由于影子銀行的客戶群體一般是信用風險較大的主體,與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存在交叉的情況較少,因此對商業銀行的挑戰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隨著我國監管機構對影子銀行的重視以及監管程度的加深,待其正規化、合法化、陽光化后,可能會對我國商業銀行造成較大的影響,商業銀行應該引起重視。反映地理分布的指標系數為負,但是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由于該變量的設置值得進一步商榷。銀行規模也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規模對我國銀行效率的影響不大,上一節中我們也發現大、小型商業銀行的效率差異僅為0.06。創新程度的系數為0.022,在10%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創新程度越深,效率越高。員工學歷水平也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本文猜測高學歷水平員工的加入給銀行帶來了新的理念,但是支付的更高的人力成本使得其正面的促進作用被抵消,因此沒有顯示出較明顯的影響。
本文利用1996—2011年我國14家商業銀行面板數據,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表現情況。研究結果顯示:一是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值的表現。首先,總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效率較高,均值分布區間為[0.847,0.908],說明我國商業銀行成本控制等表現較好。其次,1996—2012年間,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值呈現三個階段,1996—2007年為上升階段,2007—2010年為下滑階段,2010年之后為回升階段。再次,大、小型商業銀行效率的差異不大。二是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內外部因素主要有GDP增長率、影子銀行規模和創新程度。其中GDP增長率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有正的影響,這也解釋了為什么2007—2010年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值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影子銀行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為負的影響,說明這類銀行機構的興起、發展給傳統商業銀行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而創新水平則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效率值的提高。
(1)轉變發展客戶群體的思路。我國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往往集中于信用評級較高的客戶,如上市公司等,對于評級較低的中小客戶信貸條件稍顯苛刻。在面對新的挑戰時,商業銀行應該在做好風險控制的同時將目光轉向中小客戶。
(2)加大與互聯網融合。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是未來各領域發展的趨勢,或者可以認為這一趨勢已經在各領域悄然發生。傳統銀行具有金融資本雄厚、風險管理專業的優勢,只有加大與互聯網融合,通過新技術提升與改善客戶體驗,傳統銀行才能在新的浪潮中激流勇進。
(3)重視建設多元化人才隊伍。多元化的人才隊伍是銀行創新的源泉和基礎。
[1]遲國泰、孫秀峰、盧丹:中國商業銀行成本效率評價[J].經濟研究,2005(6).
[2]毛澤盛、萬亞男:中國影子銀行與銀行體系穩定性閾值效應研究[J].銀行業研究,2012(11).
[3]邱兆祥:經過風險調整的商業銀行利潤效率評價研究——基于隨機利潤邊界方法[J].金融研究,2007(3).
[4]舒伯利·C·昆伯卡:隨機邊界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王聰、譚政勛: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結構研究[J].經濟研究,2007(7).
[6]王聰、鄒朋飛:基于資本結構和風險考慮的中國商業銀行X-效率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
[7]朱南、卓賢、董屹:關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效率的實證分析與改革策略[J].管理世界,2004(2).
[8]Battese,G.E.,Coelli,T.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or panel data[J].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