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君
(齊魯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濟南 250353)
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研究
劉淑君
(齊魯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濟南 250353)
近年來,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在全國許多高校試行并得以逐步推廣。基于對該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探討,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從學習觀念、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自主學習呈現相對不適應狀態,尤其對網絡學習環境不滿意。在此基礎上,筆者對當前教學模式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
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英語自主學習;學習適應性
2004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在全國許多高校試行并得以逐步推廣。對于任何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學生都存在學習適應性的問題,以多媒體網絡為支撐的自主學習也不例外,且呈現出新的更復雜的特點。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挑戰。鑒于此,本研究以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探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的現狀如何。
最早對“適應”這個概念進行探討的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1981)。他認為個體認識外界經歷了一個從與外界環境不平衡到建立平衡,再出現不平衡,接著走向平衡的矛盾沖突產生和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被稱作適應過程。同樣,適應也可以是一種狀態,當個體通過努力取得與外界環境平衡時的狀態就是適應狀態。“學習適應性”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疇,國內教育界普遍認同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把學習適應性看作是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周步成,1991);二是把學習適應性定義為主體根據環境及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以達到與學習環境平衡的行為過程(馮廷勇等,2010)。本研究借鑒了馮廷勇等(2010)的觀點,把學習適應性看作學習者自發地根據具體學習環境的需要,努力調整學習方式和策略以達到與學習環境平衡的行為過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研究者開始對學習適應性進行研究,90年代以來在學術界掀起了一股學習適應性研究的熱潮。2000年后,國內研究者開始將學習適應問題研究的目光轉向大學生,并取得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多數研究圍繞大學生的入學適應問題展開(徐富明等,2005;葛明貴、余益兵,2005),研究發現大學新生普遍存在學習不適應情況。對于學習適應性研究,國內外學者多采用一些自編量表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進行測量,如Baker&Siryk(1984)編制的大學生適應性問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imon&Rorand(1995)設計的學習適應性測試量表 AAT (Academic Adaptation Test)。國內研究者周步成(1991)、馮廷勇等(2006)參照國外的適應性量表,編制了本土化學習適應性量表,并開展了廣泛研究。
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學習適應性的研究范圍逐漸擴展至網絡,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學習適應性問題日益成為教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Lyall(2000)對多媒體網絡學習的適應性問題做了研究,他認為多媒體網絡學習更適合于成熟的、有內在學習動機、更自律的學習者。Brusilovsky(1996)認為多媒體網絡學習環境的改善將有利于提高多媒體網絡自主學習成效,他提出建立適應性超媒體與適應性多媒體網絡系統(Adaptive Hypermedia and Adaptive Web-based Systems)的概念,主張加強網絡學習系統的導航、在線幫助和虛擬互動功能。近幾年來,國內研究者(劉萍,2009;鄧雋等,2012;鐘建玲,2012;彭青華,2012)也相繼對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適應性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日益深化,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在全國許多高校試行并得以逐步推廣。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適應多媒體網絡學習環境的動態過程。這一動態過程包括三個因素:學習者、多媒體網絡學習環境、改變。學習者是適應的主體;多媒體網絡學習環境是適應過程賴以存在的條件;改變是實現網絡學習適應的途徑或環節(吳菁,2009)。學習者要根據多媒體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學模式的特點及要求對自身各方面情況進行調整,才能取得較好學習效果,順利完成英語學習。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模式已經在很多高校中推廣,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大學生是否完全適應這種教學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旨在從自主學習觀念、自主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三個方面探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狀況。
3.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山東某高校一、二年級600名本科生,年齡在19-21歲之間,其中270名女生,330名男生。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和專業,理科生310人,文科生290人。他們每周8節大學英語課,包含2節英語自主學習課。

表1 學生基本信息統計表
3.2 研究工具
3.2.1 調查問卷
本研究所用的問卷是根據馮廷勇等(2006)編制的大學生學習適應性量表設計出來的。問卷包含自主學習觀念、多媒體網絡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共26個題項,采用Likert 5點量表形式,即1=強烈反對,2=反對,3=既不同意也不反對,4=同意,5=堅決同意。為避免分類化的排序對學生回答產生誘導,對問卷題項進行隨意排序。
使用SPSS17.0分別對量表的題項區分度和內部一致性進行檢測。題總相關項目分析顯示,各題項與其所屬維度的相關系數達到顯著水平(p<0.05),且rho值大于0.30(從0.332到0.809不等)。內部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本次調查所用學習適應性問卷(測量工具)總信度ɑ=0.712;各分量表信度Alpha值多在0.60以上(從0.566到0.765),結果表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符合統計學的要求。
3.2.2 半開放式訪談
為了更深入了解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的狀況,在被調查的同學中隨機抽取了40名同學進行半開放式訪談,訪談分組進行,隨機分組,5人一組。以調查問卷為依據,圍繞自主學習觀念、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學習策略和自我監控五個維度與每組同學進行座談。
結果顯示,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量表的三個測量維度的平均值均在中等水平(見表2)。其中,學生在自主學習觀念方面的適應性均值最高(m=3.42);學生在多媒體網絡英語學習環境方面的適應性均值最低(m=2.75);學生在自主學習方式方面適應性較好(m=3.28)。并且,通過對各個維度的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發現,在學習觀念適應性、多媒體網絡環境適應性和學習方式適應性方面,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同樣,在這三個維度中,男生和女生也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鑒于此,本研究只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的普遍狀況進行分析。

表2 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適應性的總數據
4.1 自主學習觀念上的適應性
學生是否適應自主學習,學習觀念是第一位的。自主學習觀念維度下的題項均值普遍較高(見表3),大部分學生支持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自主學習(m=3.64)或者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自主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m=3.91)。與此同時,65.4% 的學生認為網絡自主學習可以提高英語水平。而提到傳統教學模式,僅有16.9%的學生支持。雖然在是否支持傳統教學模式這個問題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持中立觀點,但大多數學生(65%)支持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相信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可以提高英語水平,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表現出不滿意的傾向。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中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促進了學生英語學習和網絡技能的發展。學生在訪談中說,“我們喜歡上網學英語,可以聽也可以看視頻,形式多樣,大家興趣比較大。”“利用網絡學習,自由度相對大一些,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要求選擇材料,可以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表3 自主學習觀念方面統計數據
4.2 對多媒體網絡英語學習環境的不適應性
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人際關系的動態組合(何克抗、李文光,2002)。多媒體網絡英語學習環境至少應該具備完備的教學支撐環境、暢通的信息傳輸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人文環境。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多媒體網絡英語學習環境表現出強烈不滿。
4.2.1 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
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對教學設備和科學技術要求很高。表4顯示了學生對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的滿意度。在這項調查中72.8%的學生認為他們上網受到網費制約。談及多媒體網絡評估機制,雖然接近一半的學生 (47.8%)認為評估機制有效且能夠提高學習,但仍有39.0%的學生持中立觀點,13.2%的學生認為評估機制不能提高學習。題項9的調查結果與題項24相似,平均值都不高,且近50%的學生既不同意也不反對。相應地,在回答多媒體網絡系統是否科學時,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38.9%的學生認為科學,41.9%的學生持中立態度。數據結果表明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不夠滿意。雖然,訪談中有的學生提到:“多媒體網絡系統是科學的,學習模式設計亦很人性化,且多媒體網絡評估機制可以督促學習。”然而,部分學生(40%)依然表示不喜歡網絡自主學習,原因有二:一是除了課堂上可以免費上網,其他時間上網要交費;二是上網速度太慢。不暢通的信息傳輸網絡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學生不能方便快捷地免費上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因此,有些學生放棄了網上自主學習。

表4 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方面統計數據
4.2.2 網絡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多媒體網絡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充足的教學資源是網絡自主學習的保障。涉及教學資源的4個題項的均值均在中間水平(見表5);其中,題項11最為典型;同意與不同意的比例相同(25.7%),且有48.5%的學生持中立態度。同樣,當被問及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源是否足夠時,雖然有39.0%的學生認為學習資源比較多,仍然有34.6%的學生持中立觀點,且均值僅為3.23。另外,對于多媒體網絡英語學習資源的可靠性和更新速度兩個題項,分別有超過40%的被調查者給出中立觀點,均值分別為2.74和2.85。訪談中,近一半學生說,“網絡資源有相當一部分和教材沒有任何關系,而且基本上每個學期變化不大”;也有學生提到,“網上的大部分學習資源和課本內容關系不大,我們不知道該怎么選擇,也不確定這些資料對考試有沒有幫助,所以有時候更愿意看課本。”以上結果表明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很不完善,教學資源有限,更新比較滯后;同時,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不能高效地利用網絡資源滿足學習要求,這些方面都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表5 教學資源方面統計數據
4.2.3 自主學習人文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查中自主學習人文環境方面4個題項的均值都小于3(見表6),這些數據表明學校自主學習氛圍不濃厚。對學生的訪談清晰地印證了這一點,“老師布置好網絡作業,我們做完會聽老師講解答案。可是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外,我們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學習材料。”此外,在網絡自主學習中,學生們很少進行合作學習,多數時間是自己學習。如一位同學所說,“我習慣自己看書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直接去找老師或者放棄。”由此可見,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自我評價能力較差,且在沒有老師充分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更是無所適從,又不能積極有效地與同學進行合作學習。沒有教師指導和同學合作,學生缺少了網絡學習的主動性,多媒體網絡自主學習氛圍也因而受到影響。

表6 自主學習人文環境方面統計數據
4.3 學習方式上的不適應性
學習方式主要從自主學習策略和自我監控兩個方面進行調查(見表7)。多媒體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策略在自主學習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然而調查發現,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學習策略缺失的問題。一方面,雖然學生認為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會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選擇不同學習策略(57.3%),但是對于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學生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認為沒有老師指導,他們容易迷茫(57.3%),與此同時,仍有27.2%的被調查學生持中立態度。雖然有的學生認為,學習過程中他們可以進行自我評估和檢測;然而,超過40%的學生對如何評估和監控學習效果不確定。學生在訪談中說到:“我們還是希望在自主學習中能得到老師的幫助,沒有老師指導,我們不知道該怎么選擇學習材料。”“我們希望老師能夠幫助我們檢測學習效果。”“我會很認真地自己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是如果老師不檢查,我也不確定答案。另外,我不知道英語到底提高沒有。”雖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可以自主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然而,訪談中還是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他們更相信老師,希望老師幫助他們制定目標和學習計劃,并對學習效果做出評價。正如一個學生所說,“雖然我自己知道該學習什么,但是我還是希望和老師商量,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樣我學習起來才更有信心。”

表7 學習方式方面統計數據
本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對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持積極態度并支持該種教學模式。然而,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和校內的教學資源均不滿意。另外,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策略,但是元認知策略依然運用不夠,表現在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監控。鑒于此,學校可以通過一定的教育干預手段,促進學生樹立新的學習觀、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自主精神,促進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和工具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完成從不適應到適應的轉變,實現高質量的網絡學習活動。
(一)豐富學習資源和改進學習環境
面對學習資源的質量問題,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引進并自建自主學習平臺。首先,引進內容不斷更新的、成熟的英語自主學習平臺。其次,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建立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英語學習網站。第三,加強校園網絡建設,這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免費上網。第四,擴大自主學習中心的建設,讓更多學生享有平等學習的機會。
(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是多媒體網絡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成功地適應網絡學習的關鍵是能夠在網絡環境下快速而精確地獲取信息。此外,網上尋求幫助與參與網上討論同樣重要。因此,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種素養是全球信息化情景下,當代大學生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首先,在網絡英語自主學習的開始階段對“弱勢群體”進行定向培訓。其次,利用多媒體網絡學習平臺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
(三)強化英語學習策略的培訓
學習策略能否正確運用,關系到適應性的很多問題。O'Malley&Chamot(1990)把學習策略看作一種幫助人們理解、獲得和重新獲取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為。Wenden(1985)認為學習策略的培訓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恰當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是順利進行自主學習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教師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培訓,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在自主學習初期,學生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該通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和促進學習自我監控和自我評估等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元認知策略。
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是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完成教學模式轉變的有效方式。學習者能否更好地適應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并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本研究僅就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現狀作了初步分析。鑒于目前的學習適應性狀況,教師應正確引導,糾正學生在學習動機、策略和角色意識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學校應該建立并完善內容豐富、難易適中、分層次、分等級的英語網絡學習平臺,增加硬件投入和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提高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適應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1]Baker,R.W.&B.Siryk.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179-189.
[2]Brusilovsky,P.Adaptive hypermedia,an attempt to analyze and generalize[A].In P.Brusilovsky,P.Kommers&N.Streitz(eds.).Multimedia,Hypermedia,and Virtual Reality[C].Berlin: Springer-Verlag,1996.
[3]Lyall,R.Influences on the orientations to learning of 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 in Australia[J].Open Learning,2000,(15):107-121.
[4]O'Malley,J.M.&A.U.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Cambridg University Press,1990.
[5]Simon,L.&R.Rorand.Test of Reaction and Adaptation in College(TRAC):A new measure of learning propensity for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87): 293-306.
[6]Wenden,A.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s[M].Hillsdale,NJ: Erlbaum,1985.
[7]鄧雋,黃昌朝,李娜.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適應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2,(3):47-51.
[8]馮廷勇等.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6,(5):762-769.
[9]馮廷勇等.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進展與教育對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35-139.
[10]葛明貴,余益兵.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602-606.
[1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2]劉萍.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自主學習適應能力的調查[J].山東外語教學,2009,(1):38-42.
[13]彭青華.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學習適應性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5): 4-6.
[14]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
[15]吳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16]徐富明,于鵬,李美華.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及其與人格特征及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4):299-300.
[17]鐘建玲.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模式適應性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75-177.
[18]周步成.學習適應性手冊[M].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1991.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Adaptation of Autonomous English Learn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ultimedia and Network
LIU Shu-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 250353,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autonomous-learning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ultimedia and network is practiced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However,as a brand-new teaching mode,it challenges the adaptation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study employs a questionnaire and an interview to analyze the adap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non-English majors.The questionnaire contains three 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learning belief,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styl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udents cannot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autonomous English learning completely.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ve solutions for the autonomous learning,aiming to help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better.
multimedia and network-based teaching mode;autonomous English learning;learning adaptation
H319
A
1002-2643(2014)04-0066-06
2013-00-31
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1CWZJ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淑君(1977-),女,漢族,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