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又值一年兩會時,今年兩會尤為注重向深化改革要動力。
深化改革重點在于抓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舉措,力求取得實質性進展。李克強總理在其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是“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辦法,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
這一部署集中體現出改革要啃硬骨頭的決心與氣概。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歷程中,國資國企改革始終作為主線貫穿其中,而作為階段性成果,國資代表歷經試錯終于明了,國有企業全民所有的產權屬性并不能保證其自身利益與公眾利益始終一致,因此基于這種提高后的認識,起碼在大多數行業,中國已基本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自由參與市場競爭。
但是改革的難點仍然留存在戰略性、壟斷性行業。這些難點有些來自思想觀念的束縛,有些來自利益固化的藩籬, 對現代經濟理論與實踐形成普遍性、長期性的挑戰。
一方面,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這些行業的初始投資巨大,很難短期收回,也很難轉作他用,這種特殊的生產技術條件決定了這些行業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不僅無法實現規模經濟,甚至資本缺乏進入意愿,顯然不利于社會福利改進及資源最優配置。
另一方面,自然壟斷行業的效率提升注定是個艱巨的任務。 由于缺乏競爭的刺激、破產的壓力,以及激勵的動力,如果任其自流,這些行業往往很容易技術停滯、效益低下,但倘若寄望外源性的政府管制,其效果往往更是大可懷疑,因為政府很難低成本地掌握企業所有動態信息,更不用說,政府本身有無足夠的激勵和約束去對企業實施有效管制。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今年擬進一步開放的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七個領域,恰恰正屬于最典型的戰略性、壟斷性行業,而且在此之前,為了取得內源性的效率提升,這些領域也基本都進行過一定限度內產權多元化的改造,但其效果,在雙壟斷格局,即“產權結構國資獨大、市場結構國企獨大”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至少談不上令人滿意。
所以這些領域的改革,終究還是如何實質性“破壟斷”的課題。對此,李克強總理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述及的以“項目”為抓手,在盡可能大的邊界內放開競爭性業務、為民間資本提供舞臺的思路,抓住了問題的實質,給出了可行的方案,只要落到實處,其更多釋放改革紅利的愿景值得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