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卉璇,史曉萍
(石家莊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00;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26)
在就業形勢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并深刻影響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當前就業市場存在的尷尬現象是,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是企業招聘不到合格的“職業人才”。智聯招聘副總裁趙鵬表示,現在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知識、成績和經驗的欠缺,而是職業規范和職業意識等職業素質的缺乏,企業招聘人才的標準有接近七成的重點是放在應聘者的職業素養上。[1]大量事實表明,現代企業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企業對人才的選擇標準逐漸傾向于超越學歷之外的勞動力職業素養問題。
對于職業素養的內涵界定,目前學術界的觀點較為一致。職業素養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2]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完成和發展職業活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意識和知識的集合,反映了職業人在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和能力水平。
大學生職業素養即大學生勝任未來的職業活動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要想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同時還需要具備職業活動中形成的與工作崗位相關的思想和認識。職業素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指大學生開展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必須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F代社會對各個行業的職業人都提出了相應的知識技能要求,國家對許多行業還設置了專門的職業標準,開展職業準入制度考核,因此,在充分調動畢業生的學習職業技能積極性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升職業技能勢在必行。
2.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職業人在從事的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它是對職業人開展職業活動的行為要求,對職業人起到規范和要求的作用,屬于職業人的自律范疇。在現代社會,誠實守信、敬業奉獻、服務群眾等都屬于職業道德的范疇。
3.敬業精神
熱愛工作崗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合格的職業人的起碼工作態度。以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的做好每一份工作,干一行愛一行,這是絕大多數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更是一名職業人自身素質的最好體現。
4.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指為了實現某一共同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團隊表現出來的精神。在現代社會,許多工作都不是一個人就可以獨立完成的,是需要他人的合作與幫助的,因此,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是完成和實現工作任務的重要保障。在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實現集體目標給個人帶來的喜悅,不斷增強競爭合作的主動性,增強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缺失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個人的前途,影響高等院校的就業率,也更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而當前河北地方普通高校畢業生職業素養的總體狀況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應引起各界的重視。
大學生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群體,將來走向社會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具有良好職業操守、工作態度和精神品格,但本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事實卻不盡如人意,許多畢業生在校期間偏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輕視非專業素養的學習;一些畢業生在與人合作能力、敬業精神、創新精神方面比較欠缺,忽視職業生涯規劃,缺乏就業積極性與主動性,畢業生個體的素養和能力不能滿足就業市場的要求。
1.缺乏就業主動性和積極性
調研結果顯示,河北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普遍就業主觀能動性不強。在畢業生中普遍存在職業規劃意識和職業規劃能力不強的現象,有的畢業生已經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作用卻無不付諸行動,職業生涯規劃往往只是他們頭腦中一閃即逝的想法,過后又忘之腦后,在校期間缺乏努力和奮斗目標,以致擇業過程中迷茫沒有頭緒。
2.缺乏過硬的工作技能和較強的學習能力
和重點院校的畢業生相比,河北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要普遍低于重點院校的學生。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方面稍顯薄弱,能基本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但是專業知識面較為狹窄,知識結構單一,不能更好適應社會需求。
3.缺乏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工作態度
上海啟明軟件公司的HR經理潘麗達女士說,有些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在職業精神方面不能被用人單位所認可,而不是其能力和學歷的問題,比如說,無視企業的規章制度,沒有工作責任心,這樣的員工是企業無法容忍的。[3]在向企業的調研中發現,河北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較為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責任心。許多大學生工作馬虎、不負責任,不肯吃苦耐勞,對自己沒有準確的定位和良好的工作態度,不甘從底層做起,干一行怨一行,頻繁跳槽。
4.缺乏較強的團隊意識和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
現代企業大多主張“先做人后做事”,只接納具備合作精神的人,要求職業人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合作態度和應急補位意識。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畢業生表示自己缺乏與人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企業也表示,許多大學生團隊意識薄弱,集體精神不強;不善于與人協作,過于自我獨立,主動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強,凡事喜歡單兵作戰,而當前社會的許多工作均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沒有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將難以適應現代企業要求。
當前許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越來越認識到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尤其對畢業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逐漸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視。但是目前河北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職業素養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學校在認識上存在的誤區
雖然河北地方各普通高校也逐步加強重視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但是在認識上仍存在一些誤區。首先是部分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其次,對職業素養內涵的理解有偏差。
2.學校在實踐層面體系不健全、措施不得力
河北地方普通高校對畢業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僅在認識層面有誤區,在實踐層面同樣存在問題。首先是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不健全,系統性設計與統一規劃不到位。其次,高校畢業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單一,偏單項培養,綜合培養略顯不足。此外,由于職業素養屬于職業人應具備的一種綜合性素養,僅僅簡單地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是無法完全獲得的,應采用綜合培養的方式來提升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而這也是當前河北地方普通高校普通欠缺的。
2014年年初的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河北省必須過的一道坎,一定要攻堅克難打好產業結構調整這場硬仗。當前,河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進入到攻堅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一方面表現為對高能耗、低技術的傳統行業的摧毀,對這些傳統行業勞動力的擠出,另一方面勢必是有大量新興產業不斷涌現,而這些新的崗位和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高技術人才。因此,未來社會對高技能、高層次的人才需求量相當大,這也為河北省的大學畢業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反復強調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其最為核心的是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4]而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標準是“適應社會需要”,因此,必須構建系統完善的畢業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才能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1.引導畢業生著力提高職業素養,努力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才。
(1)拓寬專業視野,完善知識結構
畢業生應該充分把握在校期間的良好機會,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努力“充電”,打好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拓寬對專業領域的認識。督促個人進行自我通識教育,即不僅要認真學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還要主動學習其它有益的知識。
(2)勤于實踐,加強各方面的能力培養
能力是一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反映一個人的綜合運用知識的水平。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個人能力方面的要求日趨擴展和提高,畢業生具備各方面的基本能力不僅是適應今后崗位需求的客觀條件,更是提升個人能力,成為成功的職業人的必然要求。畢業生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機會,勇于鍛煉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加強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各種問題能力的提升。
2.發揮學校在職業素養培養過程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創設良好條件。
(1)頂層設計,構建高校職業素養教育的完善體系
首先,成立黨委領導下的專門的組織機構。為確保職業素養教育取得實效,必須建設健全的保障體系,在這個專門的組織機構的統一領導下,全面規劃管理學校的職業素養教育工作,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確保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其次,整合教學資源。根據社會需求和培養目標,對高校的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和完善,將學校分散的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合理設計、開設并逐步完善畢業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課程體系。
再次,建立科學的考評考核和跟蹤反饋機制。各高校應根據實際制定科學的職業素養測評標準,內容應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具體細則,增強培養實效。
(2)結合實際,創新畢業生職業素養教育模式
首先,搭建職業素養教育實訓基地。搭建實訓基地旨在引導學生重視實踐鍛煉,充分利用社會實踐的這一重要途徑,在職業環境中培育自身的職業素養。高校應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找到職業素養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切入點,深化和拓展職業素養教育內容,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演練習得職業道德規范。[5]高校應該以社會發展為導向把創新和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職業觀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6]將創業教育納入到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的教學環節,探索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大對學生創新、科研和實踐活動支持和投入,教育和引導學生理性創業??傊?,通過多樣化的實訓活動,使畢業生把學到的理論和技能與企業的要求相融合,切實提高畢業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其次,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培養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重要抓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要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管理部門、共青團在內的青年組織的力量,積極組織策劃有利于高校畢業生提高職業素養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校風、學風、教風建設等高校精神文化建設活動,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有著直接影響。優良的校風、學風、教風,對培養學生的職業形象、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技能等均起到直接作用。因此,高校要嚴格的要求和完善的措施,以嚴謹的工作作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營造勤奮上進、敬業樂學的校園風氣,推動良好教風、學風、校風的形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畢業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1]李斌.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2):9-17.
[2]曾湘泉,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嚴峻嶸.毀約?毀約!大學生職業操守面面觀[EB/OL].(2005-02-08)[2014-02-12].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2/08/content_2560616.htm
[4]李斌.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2):9-17.
[5]于加洋.高校多渠道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1):62-63.
[6]平蕓.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現代商貿工業,2007,(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