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商業片從《英雄》算起也就十幾年,市場真正啟動也就這幾年。之前第五代導演是改開后的第一代導演,聚焦的仍然主要是土地和歷史,經常是一回事。賈樟柯的故鄉系列,用教科書的話說,“受到商品經濟的沖擊。”馮小剛賀歲片多是都市戲,主人公多是個體戶,《大腕》最后精神病院的對白一黑黑倆行業,互聯網和房地產。
2010年上映的《杜拉拉升職記》是對外企黃金時代的留念。但和真實的外企生活有一定距離。現在即使應屆畢業生Oriention,也不用從門卡教起,那么是在給觀眾科普。也不必赤果果地打出工資數,還配上叮鈴鈴的響聲。由此推測目標受眾并非商業界。
不過幾年工夫,電影市場已經發生很大變化。2012年末的票房奇跡《泰囧》,故事緣起創業團隊內斗,尋找投資人。近期上映的《前任攻略》男主女二是創業搭檔,女二最后嫁的是個投資人。當然首先是劇情需要,某種程度也反映,主創團隊和觀眾都已熟悉創業文化,隱然有超越經理人文化之勢。
《中國合伙人》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都有向世代致敬的意思,分別偏60后和75后,兩代人看兩部片都能觸動很多記憶,百感交集。也都商業和前商業元素交錯,正是這兩代人的寫照。《小時代》面向85后,就沒有這么糾結。《合伙人》和《小時代》都勵志,但勵志的方式大不一樣。《北京愛情故事》講了五對戀人的故事,涵蓋所有世代。
這些都可以歸入青春偶像劇,各種原因,是國內產量最高的題材,商業只是一個背景。各位女主人公的感情觀也頗耐人尋味。《杜拉拉》中當高層決定解聘拉拉的男友王偉,她知情卻出于自保隱瞞。《前任》中女二精明強干,但堅守14年既不表白,又坐視男主放浪,最后認命嫁人。這兩種選擇看似相反,其實都很傳統。而《小時代2》顧里和男友串通對付男友他媽,然后盛裝搶婚,就要主動得多。
有趣的是,在《杜拉拉》中外企都是工作狂,而《前任》中女二從外企出來,嫁人后又回歸外企。《前任》最后男主有段旁白,大意是那一代認為東西壞了可以修好,我們這一代壞了就換。
國內商業片題材還比較單一,參考好萊塢,期待將來增加幾類與商業有關的題材:商業人物的傳紀片,這需要時間,蓋棺論定。《華爾街》這樣逼真的商戰片,需要更懂商業的主創團隊。《搏擊會》這樣的反商業片,《美國美人》中面臨中年危機的職業人。以及《終結者》、《生化危機》等科幻片,緣起邪惡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