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戈

近日某“著名軍事理論家和評論家”說“霧霾是對美軍激光武器的最好防御”,引發熱議,此公這一宏論的主要問題其實與軍事和科技無關,卻與知識分子社會責任不可分割。眾所周知霧霾頻發毒害中國人民生存環境,此時忽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強國夢的軍事專家爆出喜訊——霧霾有重大國防價值,公眾是何心情?犧牲數億人健康和生活質量換來的國防安全,有何意義?
既然此類言論往往以科技自居,我們不妨也回到技術層面一探究竟。
組成霧霾的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顆粒,PM2.5是其度量標準之一),易附帶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這被專家通俗地比喻成“一個一個小石頭、小鋼球”(令人想起榴霰彈),得出結論“激光武器根本穿透不了”。
其實激光武器的現有水平還真不怎么樣。激光在大氣中傳輸本來就不是隨心所欲,而需要選取一些相對容易傳播的波長,但云霧、霾、氣溶膠粒子、降水等因素都可能對激光束產生吸收、散射和折射,從而嚴重削弱其能量,大大降低作戰效能。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初始功率一萬千瓦的激光束傳輸2公里后,到達靶面的功率仍有7000~9000千瓦,但在某些條件下傳輸10公里后,靶面功率可能就只有2000千瓦。如果空氣中的湍流和熱暈強度達到中等,激光在目標上的光斑半徑可以從3.4厘米增加到50厘米,大大減弱其破壞效應。
不管是用于攻擊的激光,還是用于測距、制導、干擾和通信等非殺傷用途的激光,從誕生那天起,就開始了與大氣不利傳輸條件的角力,為此在光束質量和自適應補償系統等方面耗費了巨大成本和精力。特別是對于攻擊性激光系統,這甚至成了它應用化的根本障礙之一。
不過,這位理論家以大氣不良條件徹底否定激光武器(這種武器有什么用,靠天氣好干活,說天氣不好今兒我歇著),顯然是以偏概全。
人類活動在大氣層中,沒有不受天氣影響的武器,但反過來說,凡是投入試驗或實用的武器系統,要是對這些不利影響完全沒有考慮和對策,除非是白癡。
霧霾對激光影響很大不假,但其中的數量關系可不是什么“PM2.5到400、500,到600時對激光武器的阻止最大了。沒有霧霾時激光武器作用距離10公里,有霧霾一下降到一公里”,這純屬信口開河。如果已知霾的一些重要參數,其對激光束的衰減系數可用某散射理論的模型計算,但由于氣溶膠的成分、性質復雜,在大氣中的分布規律不易確定,目前還只能用一種經驗模式加以修正后大致估計。再看看這位專家假設的PM2.5到400以上,300以上就是嚴重污染,為了阻止美軍激光武器,中國人民真是幾乎不惜窒息成仁了。
鑒于激光容易受天氣影響的先天不足,比直接殺傷的激光武器應用廣泛得多的激光制導武器也早在2003年就開始采用GPS/激光復合制導等手段,以便有效地對付煙霧干擾。目前,激光制導與多種制導手段并用,取長補短已成潮流,這對剛剛開始掌握初步的精確制導能力的國家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實際上,在中國民間對激光武器的評價中,類似這位專家的自相矛盾早已蔚然成風。比如在軍事論壇的貼子中,常見這樣的路數——首先歷數激光武器種種局限和難題,神秘地傾情披露中國的進展。
這不禁讓人想起中國另一神奇專家關于霧霾的一次重大理論突破——霧霾是美帝國主義制造的危害中國的氣象武器。說對手的東西自相矛盾,說自己的東西生拉活扯,我們難道連自圓其說也可以不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