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融合報道常態化的路徑與走勢
□ 本刊特約評論員
融合了文字、照片、圖表、視頻、動畫等不同呈現元素的新聞報道作品,正在逐漸占據用戶的視線。從早期多種媒介形式的簡單堆砌,到如今對不同媒介元素各取所需的有機組合,融合新聞報道樣式愈發符合用戶的觀看需求,同時也影響和塑造著用戶的閱讀和收看習慣。在新聞用戶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淺薄化和移動互聯網媒體蓬勃發展的情形下,單一而冗長的文字報道很難獲得受眾青睞。融合新聞報道走向常態化,將是新聞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首先,從新聞選題來看,融合報道的對象并不一定是重大或突發的社會事件。例如, BBC的全媒體融合作品“1999年-2010年英國每一條道路上的每一起死亡”就并不具有事件導向性,而是針對較為平常的社會現象——車禍,將視頻、動畫、交互地圖與新聞直播相聯系,對10多年間英國車禍的傷亡情況、發展趨勢進行直觀描述和分析,引起人們的關注;再如,融合報道“信息亞馬遜”對南美洲亞馬遜雨林地區的植被覆蓋、森林砍伐、火災以及居民就業等多方面進行描述和監測,并根據所獲得的動態數據進行即時更新,用戶也可以自行上傳信息。相較于突發性的社會運動和自然災害而言,上述選題并不完全具備新聞價值中的“顯著性”“重大性”特征,從每一個個體事件來看,均不屬于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事件;但如果將這類常規性事件置于較長的時間序列中,其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都會得到提升。特別是諸如“信息亞馬遜”這樣動態、實時更新的融合報道,不僅能夠向用戶提供新聞信息,更能夠直接服務于當地的植被監測、環境保護等工作。因此,常規新聞也能夠成為融合報道的選題內容。
其次,從制作成本與周期來看,融合報道并不一定需要如“雪崩”般大投入、大制作?!把┍馈笔侨诤蠄蟮乐械慕艹龃恚宫F了幾乎所有媒介形式有機融合的最佳狀態,但并非所有融合報道都要集合文字、圖片、視頻、圖表、交互地圖、動畫等所有媒介形式,像“雪崩”一樣宏大而炫目。如果回到融合報道本身的意義來看,它僅指主要基于互聯網核心平臺,融合多種媒介技術、以最適宜的手段進行新聞報道;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網絡上的大部分新聞報道都具有融合報道的特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對某一事件進行立體、全面的呈現。在微信中,媒體公號推送的新聞大多同時包含了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受眾還可以通過回復、投票等方式對新聞進行反饋和互動;而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中,一條包含了圖片、視頻的微博本身就是一種簡單化了的融合報道形式。例如,2014年10月20日,在北京地鐵漲價方案推出后,騰訊新聞的微信公號發布了相關圖文報道《再見,北京地鐵2元的風景》,以圖片配文字的形式簡要介紹北京各條地鐵的終點站,用戶通過點擊手機屏幕等簡單操作就可以觀看。這條簡單的圖文報道有著很強的時效性和傳播力,能夠與用戶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得以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融合新聞報道以信息與傳播技術的發展為基礎,但它絕不是多種技術形態的簡單堆砌,而是以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用戶體驗為目標的技術融合;與其說它是“技術本位”,不如說這是一種“新聞本位”和“受眾本位”的新聞生產意識,報道中炫目的畫面和技術并非為“炫技”而制作,而是為了受眾能夠更好地接收并理解新聞信息。融合報道走向常態化也應當遵循這一路徑,即關注日常社會現象、發現事件背后深刻的社會動因和影響,重視用戶體驗、開發簡單明了的適于移動終端的融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