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蓉 吳思思
我國立功減刑制度中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的認定研究
趙 蓉 吳思思
近年來,監獄服刑人員因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申請立功減刑的數量增多,但由于當前我國關于具體認定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構成立功的法律標準和司法解釋匱乏,該類減刑認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諸多隨意和不確定性。為此,就如何明確發明創造與重大技術革新法律內涵、如何評價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價值及對應的立功等級、如何辨析技術立功認定中的兩個認識模糊問題展開研究,以期為完善我國立功減刑制度提供建議與參考。
立功減刑 發明 技術創新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科技進步和知識產權意識的普遍提高,監獄生產勞動中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成果不斷涌現。監獄和司法機關積極引導和鼓勵服刑人員通過完成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申請立功和減刑(以下簡稱技術立功減刑)a例如,安慶新聞網2009年9月4日報道,安慶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安徽省九成監獄管理分局服刑人員錢逢喜等7名服刑人員的5項發明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依據法律規定,屬于重大立功表現,經過法定程序可獲得減刑。,對豐富我國刑事減刑制度與推動知識產權工作深入開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我國技術立功減刑制度的適用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關于技術立功具體內容的法律規定與司法解釋匱乏。雖然我國刑事法律技術立功減刑予以了充分肯定,b例如,《刑法》第78條第1款第3項、《監獄法》第29條第1款第3項規定,“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應當減刑。”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也規定,“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但相關法律規定與司法解釋過于原則和概括。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有‘立功表現’:(四)在生產、科研中進行技術革新,成績突出的;”第4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有‘重大立功表現’:(四)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但是,何謂“技術革新” 或“發明創造”?如何認定“成績突出”或“重大技術革新”?相關法律規定與司法解釋匱乏,無法為司法實務提供具體、確切指導。
其次,監獄與司法部門認定技術立功并裁定減刑無統一適用的法律標準。從各地監獄部門與法院對構成立功或重大立功的判斷看,主要以不同類型的發明創造專利數量進行判斷。例如,關于實用新型專利,有規定 “獲得兩項實用新型專利或獲得四項外觀設計專利可以認定為立功;獲得一項發明專利或三項實用新型專利或五項以上外觀設計專利,可以認定為重大立功”c參見甘肅省監獄局與甘肅省知識產權局聯合發布的(甘獄發(2009)75號)《對罪犯在服刑期間發明創造、技術革新進行表彰獎勵的規定(試行)》第9、10條規定。;也有認定“兩項產品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其行為屬有重大立功表現,依法應當減刑”。d參見趙敏、張紅、儲皖中:《罪犯閆宇減刑案 服刑期間獲得專利屬重大立功表現》,云南法制網,http://www.legaldaily. com.cn/dfjzz/content/2007-07/20/content_664497.htm2007-07-20。這些規定表明,各地監獄部門與法院對發明創造構成立功或重大立功的認定并沒有統一的衡量尺度和適用標準。
另外,實踐中申請技術立功減刑的服刑人員是否必須是現有專利技術的發明人(或設計人)兼專利權人?原專利被認定為立功并予減刑后,又被宣告無效的,法院可否據此撤銷原裁定?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也亟待統一、明確,否則,任意認定和裁判的后果,不僅破壞了法律嚴肅性,也違背了司法裁判的公平、公正。
基于上述問題,本文從以下三方面對我國現行立功減刑制度中技術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的認定問題進行思考。
(一)對“發明創造”概念的分析
同一專業術語出現在不同法律語境下,其內涵與外延不一定相同。對“發明創造”而言,專利法意義上的發明創造是指運用現有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首創出先進、新穎、獨特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產品及方法來有效地解決某一實際問題,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而發明創造在刑事立功減刑制度中的確切含義,則需要結合立功減刑制度的原則,以及刑罰執行過程中的立功構成條件來理解。立功減刑制度貫徹了懲罰與寬大相結合、公平與功利原則相平衡的原則,其本質具有二重性:一是主觀上的趨利避害性,即為了得到法律的從寬處理;二是客觀上的有益社會性。根據刑事法律規定,構成立功應當同時具備行為條件和有效性條件,即犯罪分子實施了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行為,并且該行為產生了實質性效果。結合專利制度的社會意義,那些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恰恰是具有實用性,能夠依靠公開為社會提供迅速可靠的技術信息,通過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發明創造。在此層面上來講,專利制度所達到的社會效果與立功減刑制度的功利性本質是重合的,由此可得出結論,專利法所指“發明創造”首先是符合刑事立功減刑制度對“發明創造”要求的,在立功減刑認定的“發明創造”范圍內,而那些尚未取得專利的智力成果因無法獲得由專利技術信息的公開所帶來的積極的社會效果,將不能夠被認定為立功減刑制度中的“發明創造”。e至于那些“不受專利法保護的智力成果”中的重大科學發現,則可以通過《刑法》第78條第1款第6項“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規定認定其是否具有立功表現。
(二)對“技術革新”法律概念的分析
現行刑法、相關規范及司法解釋中均未有對“技術革新”的準確定義。與之相關的概念有:技術改革、技術成果、技術創新等,且這里的“技術”在每個詞語中的含義都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有必要從詞語本身的含義入手,并結合其規范應用的領域及對象范圍對其進行理解。“革新”,即革除舊的,創造新的,對此不易造成歧義。但對于“技術”,則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技術是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廣義的技術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運用的知識、經驗、技能和生產工具等物質設備、生產工藝過程以及組織管理經驗與方法的 總 稱。兩f參見楊東奇:《對技術創新概念的理解與研究》,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者 的 區 別 在 于 所 應用 領 域 不 同 以 及非技術性的活動是否被包含在技術范圍之內。刑事立功減刑制度設置的目的,即鼓勵積極勞動改造,以及獎勵在勞動改造中成績突出,為國家、社會作出顯著貢獻的監獄服刑人員。本文認為,應當將技術的表現形式作廣義理解。那些改革生產組織方式和創新管理制度的構思方案,只要是有利于提升總體生產水平或科研水平,也應當被認為是技術革新的表現形式。可見,按照對象范圍進行區分,技術革新應當包括技術性活動(即產品、工藝過程的革新)和非技術性活動(即組織管理方式的革新)。
需要指出的是,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于一定情形下在內容上會發生重合,例如,生產工藝的改進、生產工藝設備的改造等。這些改進的技術方案既可以申請獲得專利,同時也可能構成技術革新。對那些符合專利申請條件,但未提出專利申請的技術革新,只要達到技術革新的立功標準,也可以通過申請技術革新立功獲得減刑。
對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價值的評估,從現有的評估方法看,主要沿用的是傳統的評價方法,例如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但因這些方法主要運用于知識產權市場交易,評估目的是對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市場價格的估值,這與立功減刑制度中的評價目的是為確定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并不要求得出確定的市場價格的要求不盡一致,可見,傳統的專利評估方法并不適用于技術立功的評價。為此,本文嘗試在構建單項專利價值g如本文所述, 刑事立功減刑制度中的“發明創造”主 要是指發明創造專利。因此,對發明創 造的價值評價主要是對專利價值的綜合評價。與技術革新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h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T. L. 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實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方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常被運用于多目標、多準則、多要素、多層次的非結構化的復雜決策問題,具有十分廣泛的實用性。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求出發明創造與技術革新價值的綜合評價結果與等級,以此為依據確立發明創造立功等級。
(一)對發明創造專利價值的評價與立功等級的確定
1.構建專利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專利價值主要取決于其技術價值、市場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而非僅經濟效益。表1即反映了影響專利價值量大小的多種因素。
2.求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結果。運用層次分析法首先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將評價目標、考慮的因素和決策對象按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最高層、中間層和最低層,繪出層次結構圖。其次,構造判斷矩陣。進行兩兩相互比較,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求出單一一級指標下評價值的相對權重,再計算各層元素的組合權重i鑒于文章篇幅限制,具體的計算步驟在此省略。。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該專利價值綜合評級等級為一至四級的哪一種等級。j例如,假設運算得出綜合評價結果 UA'=(0.1,0.22,0.28,0.4),則表明該專利價值等級屬于“四級”的程度為40%,屬于“三級”的程度為28%,屬于“二級”的程度為22%,屬于“一級”的程度為10%。
3.確定與專利價值綜合評級等級對應的立功等級(見表2)。
(二)技術革新評價方法的解析與立功等級的確定
1.構建技術革新價值評價指標體系。技術革新的價值更多體現為直接性或間接性的經濟效益。由于技術革新不要求通過公開社會化的方式為社會公眾所知曉,因此,其社會性價值體現較弱(技術革新價值的具體評價指標體系見表3)。

表1 單項專利價值評價指標表

續表1)1

表2 專利價值綜合評價等級與構成立功、重大立功的對應比

表3 技術革新價值評價指標體系

表4 技術革新立功等級與構成立功、重大立功的對應比
2.求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判結果。同樣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技術革新綜合價值評價等級。
3.確定與技術革新立功等級對應的立功等級(見表4)。
(一)專利權歸屬能否影響技術立功的構成
如何理解《刑法》第78條規定的“有發明創造”?如果認為“有”僅僅表示專利權的享有,那么減刑服刑人員系職務發明或者將其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進行了轉讓的情形下,是否有申請減刑的資格呢?本文認為,專利權歸屬與監獄服刑人員作為發明人(或設計人)接受減刑獎勵是兩個不同制度范疇的問題,不能混為一談。立法上將職務發明的專利權歸屬單位所有,除考慮到單位投入的物質技術條件對發明創造的貢獻之外,另有其制度要實現的價值目標——便于單位有效地實施相關專利,有利于發明創造的應用轉化,k張慶會:《淺議職務發明的利益均衡》,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3期。而進行專利權或專利申請權的轉讓也是為了提高專利利用率,擴大專利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些情形中都未否定發明人(或設計人)的創造性勞動,以及其對發明創造所起的關鍵性作用,肯定發明人的創作性勞動和社會貢獻正是技術立功減刑制度所倡導的。因此,無論監獄服刑人員是否是專利權人,只要是該發明創造的事實完成人即發明人(或設計人)即可。當然,監獄服刑人員作為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設計人)構成立功還需一個法律前提,即該發明創造已被授予專利權。
(二)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對立功減刑裁判是否具有溯及力
由于專利被宣告無效制度的存在,專利權與那些構成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其他客觀事件(實)相比處于不確定狀態。如果法院將監獄服刑人員完成的發明創造專利認定為立功,作出減刑裁決并發生法律效力后,該專利權又被宣告無效,那么,對該監獄服刑人員的減刑裁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并予撤銷?
我們知道,專利法設定專利權無效之后的法律處置規則,主要是出于維護交易安全目的,并不完全立足于“公正/不公正”的法律標準,而更多時候是采用了“治/亂”的政策選擇。l秦潔、康添雄:《專利權無效后的處置:“治/亂”的政策選擇》,載《知識產權》2012年第11期。解決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后對立功減刑裁決是否溯及力的問題,實際上是在追求公正的法律價值與司法權威、秩序穩定價值之間的制衡。就專利權價值實現的本質而言,公共政策屬性始終作為其制度設計的指導性理念,整體性考慮始終以現存秩序為價值權衡的基點,難以兼顧個體公平及正義。就減刑制度來說,若因專利權被宣告無效而變更已生效的減刑裁定,則容易造成監獄刑罰執行程序的混亂。在此意義上,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對減刑裁定不具有追溯力更符合制度要求。但是,當監獄服刑人員惡意申請專利侵犯他人權利、社會利益或國家利益時,例如,明知是已公開的技術方案而申請專利或盜竊他人智力成果等情形被宣告無效后,則需要以法律要求的公平、正義為重,追溯該專利自始無效,由人民法院重新作出裁決,撤銷原減刑裁定。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 prisoners apply for meritorious commutation based on the grounds of invention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s arbitrariness and uncertainty in judicial practice of such identificat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lack of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legal standard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in regards to the constitution of meritorious of invention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several issues including the defi nition of legal connotation of inventions and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ritorious level of invention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distinction of two ambiguiti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ritorious commutation based on the grounds of invention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 and reference for perfecting meritorious commutation system in China.
meritorious commutation; invention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趙蓉, 甘肅政法學院教授
吳思思,甘肅政法學院2012級民商法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