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玲況煒章皓李偉東張玲
以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為目標優化護理專業《人體機能》課程*
陳慧玲①況煒①章皓①李偉東①張玲①
我校根據臨床思維活動的邏輯性組合建立《人體機能》課程,以臨床思維活動的需要性組織課程的教學內容,并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擬臨床的思維訓練及多種能力的培育,是突出與專業工作崗位要求對應的實用型知識的學習、職業能力培養的有益探索。
護理教育; 人體機能; 臨床思維
臨床思維是利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從錯綜復雜的線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決的過程[1-2]。而護理臨床思維能力是指運用理論、智力和經驗對患者存在或潛在的護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和實施護理措施的決策能力,是開展整體護理的必要前提與基礎[3]。基礎醫學課程具有嚴謹、系統的特點,且此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接觸專業醫學知識的起始階段,因此也就成為了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4-6]。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基礎醫學課程,我校人體機能課程組從護理專業人員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出發,進一步明確了課程的功能定位,并在內容組織及實施策略等方面開展了系列探索。
護理臨床思維的過程一般可分為4個階段:臨床資料收集、通過分析資料做出護理診斷、根據診斷制定護理計劃、觀察病情變化及治療對護理診斷及計劃的應驗或修正。課程組對專業經過深入分析后,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結構特點及其在護理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定位,本課程的功能和任務定義為:幫助學生形成臨床思維活動所需的關于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相關的知識體系,并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科學表達的能力。
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確定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為:以生理、生化知識為基礎,以病理生理為切入點,突出應用型知識的學習,構建臨床思維所需的人體功能知識體系;并以綜合實訓項目為載體,利用動物病理模型模擬臨床診治過程,指導學生進行與工作過程相吻合的學習與實踐,突出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培養,逐步實現醫學基礎課程由傳統的理論學習型向“理論學習+職業能力培養”的綜合型課程轉化。
2.1 更新教學觀念重視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人體機能課程綜合了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3學科的基本知識,知識面廣、內容復雜,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傳統教學中生理等課程是典型的學科型教學模式,以基礎理論學習為核心,偏重于理論認識的深度,而忽略與專業學習及臨床工作的聯系,與實際脫節,且由于教學進程普遍安排較緊張,課堂教學也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案例分析、討論環節較少[7-8]。對此,課程組及教師要及時轉變和更新教學觀念,將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實現課程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臨床思維能力要求相對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臨床實際工作要求緊密聯系起來,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不斷滲透臨床知識。在指導學生學習基礎醫學知識、完成相應的實訓項目時,引導其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習慣,能熟練應用機能知識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從而使課程教學滿足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
2.2 根據臨床思維活動的邏輯性組合課程 根據臨床分析問題時從生理生化變化著手,分析病理改變的基本思路。課程組將生理學、生物化學及病理生理學3門傳統的醫學基礎課程進行有機組合,形成了綜合性的人體機能課程。課程教學以細胞水平的活動介紹為先導,包括細胞的基本功能、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及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的體溫和發熱等;繼之以系統為單位展開對各系統正常、異常功能活動的學習,將各系統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動和與之相關的病理生理知識有機綜合起來。
通過以上整合,形成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的相關知識體系的總體安排,加強了相關學科知識之間以及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橫向聯系,有助于學生應用基礎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為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3 根據臨床思維活動的需要選取教學內容 護理臨床思維能力的基礎包括相關的知識體系及綜合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課程組在專業協同下,分析了臨床思維活動對機能學科知識的要求,并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核的要求,精心選取教學內容,以突出應用型知識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包括:重要器官的活動,常用機能評定指標,影響因素及主要的調節機制等核心理論;臨床常用操作、常用設備的工作原理及相關基礎知識等崗位技能所必需的理論支撐;職業生涯持續發展所需的知識補充等。實踐教學共設計兩大類項目:一是各器官、系統生理特性觀察及常用機能指標測定,二是模擬臨床過程的綜合性實訓項目。課程在引導學生構建臨床實際工作中思維判斷相關基礎理論體系的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比例從原來的29.4%上升至35.1%),通過擬臨床過程對學生的指標監測及其判斷分析進行訓練,固化、內化臨床思維活動所需的基礎知識,促進學生基本臨床思維能力的形成。
以循環系統的教學內容為例,理論教學部分包括正常心血管活動,闡述心血管活動的基本過程及其特點、功能評價指標、活動的影響因素及調節機制,再通過臨床常見的病理生理改變-休克、心力衰竭的學習引導學生利用本章知識對臨床現象進行綜合分析。在實踐教學部分(具體項目見表1),重點通過模擬臨床實際的訓練,針對臨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開展模擬臨床工作的思維活動。

表1 《循環系統》教學中所開展的實訓項目
2.4 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以突出臨床思維能力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基礎上,更注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即能應用人體機能知識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教學中,廣泛采用以問題為中心(PBL)的教學方法,根據各章節的內容精心選題,配合多媒體技術,創建臨床問題情景,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先引組織教學,指導學生逐步深入分析,從而介紹相關知識和分析方法。教學中,筆者還加強了案例討論等教學方法的應用,如缺氧的學習,首先選取典型病例作為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閱資料等形式的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針對病例提出系列問題,再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討論深入剖析,并派代表匯報,再繼以教師的總結點評。這些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是有效促進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9-11]。
2.5 以綜合實訓為載體加強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實踐教學是學生對基礎理論、基本技能進行擬臨床應用的主要訓練階段,是培養實際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當前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熱點[12-15]。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項目分機能代謝特性觀察及常用指標測定、綜合實訓兩大類,并以綜合實訓項目為主,模擬臨床過程,指導學生進行與工作過程相吻合的學習與實踐。課程目前開設的主要綜合項目包括:胰島素低血糖反應及急救、影響血液凝固的因素、離子濃度等因素對離體心臟活動的影響、運動等因素對血壓的影響、急性失血的代償反應、缺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藥物對離體回腸的作用、影響尿生成的因素等。
其中如胰島素低血糖反應及急救、運動等因素對血壓的影響、藥物對離體回腸的作用、影響尿生成的因素等項目在運用經典實驗技術方法的基礎上,引入臨床因素,在綜合分析等方面訓練以臨床意義、臨床運用為主。急性失血的代償反應、藥物對離體回腸的作用等實驗模擬常見疾病情況,進行病理現象觀察、發病機制分析及診斷等環節的實踐。各類項目的教學以引導學生在高度模擬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分析、推理為重點,并要求學生以科學論文的格式書寫報告,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應用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提高科學表達能力,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自2009年課程重組以來,完成高職護理專業54個班級、2700余名學生的教學,課程的學生合格率等各項指標均處于良好狀態,課程教學得到學生、后續課程教師及同行專家的良好評價,普遍認為本課程使學生能較早地聯系到臨床實際,尤其是通過實訓能將多方面的知識融合運用,很好地幫助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但課程建設要充分達成建設目標,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基礎課程在臨床應用能力培養的作用還未達成共識,模擬工作過程的綜合實訓項目的設計,體現臨床思維的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
綜合而言,以臨床思維的知識體系構建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構建綜合性的醫學基礎課程,是醫學基礎課程改革的有益探索,通過加強與專業、臨床的互動,還將進一步促進課程功能的發揮。
[1]張希德.內科臨床思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6-17.
[2]殷自振,龐振國.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5):82-83.
[3]郭佳,尹作娟,隋樹杰.護理人員臨床思維培養現狀分析[J].護理學報,2010,17(8A):1-4.
[4]曾勇,王國民,蔡映云,等.“臨床思維”的理解與培養[J].復旦教育論壇,2005,3(1):90-94.
[5]危曉莉,姚根有,周韌.強化病理學實驗教學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4(2):77,103.
[6]岳鶴聲,王海蛟,高風蘭,等.培養臨床思維能力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探索[J].重慶醫學,2012,41(31):3344-3346.
[7]高雪梅,楊彩紅,張軒萍.切合臨床實際優化護理專業生理學理論課與實驗課教學[J].護理研究,2010,24(12):3373-3374.
[8]張曉剛,李躍平,龍振昌,等.三貼近在醫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7):77-78.
[9]孔德霞,王益光,唐可欣,等.多媒體技術在生理學創新教學中的應用和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09,6(29):159-161.
[10]高云,周麗娟.在校高職護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護理研究,2012,26(4):1131-1132.
[11]唐云,任曉蒙,張燕輝.“以問題為導向的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5(4):118-119.
[12]尹立,韓偉,周陽,等.淺談高職高專院校如何開展醫學機能學課程教學[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4):178-179.
[13]況煒,陳慧玲,賀耀德,等.高職護理人體機能學實踐教學的改革與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6):58,118.
[14]李先佳,任麗平.醫學高職高專檢驗專業生物化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37-138.
[15]耿志輝,耿瑋崢,李天舒,等.建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151-153.
Optimizing the Human Functional Physiology for Nursing Speciality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CHEN Hui-ling,KUANG Wei,ZHANG Hao,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1):102-104
The course of human functional physiology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ity of clinical thinking in our college, and the content is organized on the basis of requirement of clinical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train their clinical thinking and various ability. These ar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n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occupation ability which are suitable for request of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
Nursing education; Human functional physiology; Clinical thinking
10.3969/j.issn.1674-4985.2014.21.033
2014-04-01) (本文編輯:蔡元元)
2012年度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YGH-139);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yb09140)
①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104
陳慧玲
First-author’s address: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