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安 趙文杰 鐘俊橋 曾博 游婕
【摘要】 目的:探討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1例和對照組46例,分別采用椎旁肌間隙入路對傷椎及相鄰上下椎體用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及傳統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椎體前緣高度丟失量為(5.5±1.9)%,傷椎后凸畸形Cobb角丟失量為(3.5±1.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疼痛程度評分(VA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固定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 椎旁肌間隙; 傷椎; 固定; 胸腰椎骨折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之一,以胸腰椎骨折最為常見,約占脊柱骨折的50%~70%。后路短節段經椎弓根螺釘固定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具有手術安全、操作簡單、復位滿意、固定脊柱牢靠等特點[1]。傳統的手術方法的治療遠期隨訪會出現內固定物松動、斷裂,椎體高度再丟失,后凸畸形增加,腰背部疼痛等,嚴重者需要再次手術[2]。目前對傷椎的處理成為熱點,學界雖無定論,但傾向于認可處置傷椎[3]。筆者自2008年7月-2012年3月對41例胸腰椎骨折采用椎旁肌間隙入路對傷椎及相鄰上下椎體用椎弓根螺釘固定,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為研究對象,均行X線片、CT、MRI等常規檢查,入院距手術時間3~11 d。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1例和對照組46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19~65歲,平均42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19例,高處墜落15例,重物砸傷7例;骨折部位:T11 6例,T12 13例,L1 19例,L2 15例,L3 3例;按Denis分類:壓縮型14例,爆裂型19例,屈曲牽拉型8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1~68歲,平均44.5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處墜落20例,重物砸傷6例;骨折部位:T11 5例,T12 11例,L1 19例,L2 9例,L3 2例;按Denis分類:壓縮型16例,爆裂型23例,屈曲牽拉型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受傷原因、骨折部位及Denis分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固定進行治療,方法如下: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胸腹懸空。術前常規標記傷椎,先行體位法復位,再以傷椎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逐層切開,達腰背筋膜后向雙側鈍性分離,距離棘突旁1.5~2 cm切開筋膜層,辨別清楚肌肉后于多裂肌和最長肌間隙進入,鈍性分離達關節突關節和橫突。保護從副突下方走形的脊神經后支和伴行的血管后,在胸椎橫突根部或腰椎橫突“人”字嵴頂部定位好椎弓根進釘點,根據椎弓根的e角和f角,用開路錐及探針順椎弓根推進并確定在椎弓根內。插入定位針,術中透視滿意后,于傷椎及其上下椎的椎弓根各植入兩枚椎弓根螺釘。將鈦棒預彎好生理弧度并安裝好鈦棒,以正常椎體椎弓根螺釘為支點,兩側交替撐開繼續恢復椎體高度,透視見螺釘置放位置正常、傷椎椎體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正常、骨折復位滿意后,常規放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2~3周佩戴支具下床活動和功能鍛煉。患者手術前后X線見圖1、圖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情況;對患者進行術后隨訪,比較兩組的末次隨訪椎體前緣高度及高度丟失量、后凸角(Cobb角)丟失量及疼痛程度評分(VAS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觀察指標的比較 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隨訪情況的比較 兩組均獲得隨訪,時間為12~18個月,平均14.6個月。兩組均未發生血管神經損傷、切口感染及腦脊液漏等并發癥,骨折均愈合。觀察組無內固定物斷裂、松動、失效;對照組有2例內固定失效脫出,7例螺釘斷裂松動。兩組手術前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末次隨訪椎體前緣高度丟失量、Cobb角丟失量及VA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椎旁肌入路最初由Wiltse等[4]報道,主要應用于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的手術治療。該入路從腰背部多裂肌和最長肌間隙進入,此間隙為人體潛在生理間隙,向上至上胸椎,向下至腰骶椎,間隙內鈍性分離可顯露胸腰椎關節突間關節及橫突,從而很好地顯露了椎弓根螺釘的進釘點。該入路學習曲線短,手術操作簡單,系符合微創理念的一種實用手術入路。多裂肌由唯一的脊神經后支內側分支支配,傳統手術剝離骶棘肌過程中容易損傷此神經,導致肌肉失神經性改變,延遲肌肉愈合;且傳統手術反復持續用力牽拉骶棘肌等后方肌群,導致肌肉變性壞死,易致造成術后頑固性腰背部僵硬疼痛,已有研究從組織生化和超微結構兩方面證實[5-7]。椎旁肌入路經肌間隙進入,不剝離骶棘肌,對肌肉組織干擾少[8]。準確的肌間分離可保證在無血管的界面進行手術操作,故能減少手術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該方法不切斷棘間韌帶,不破壞骶棘肌等后方肌群的起止點,瘢痕組織形成減少,保留了后柱的完整性,保留了椎旁軟組織生理功能。術后臥床時間短、恢復快,有效地降低了腰背部疼痛的發生。術前應熟悉局部解剖,盡量不要損傷副突下方走形的脊神經后支和伴行的血管,以免損害肌肉組織的血供,這對減少術后腰背部僵痛的發生很重要。
對胸腰椎骨折,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治療已成主流趨勢,傳統的短節段內固定模式為跨傷椎的4釘2棒內固定,但一些缺陷日益引起臨床關注,如傷椎后期再塌陷、后凸畸形、遺留腰背部疼痛、內固定斷裂致其失效等[9-10]。因跨傷椎4釘內固定物承受的負荷較大,上下椎體前緣趨于靠近而中間椎體趨于后移,易產生后凸,增加了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的風險。同時4釘固定存在“懸掛效應”及“平行四邊形效應”,傷椎沒有有效支撐,患者過早下地、體力活動、肥胖等均易椎體高度丟失導致后凸畸形加重,因此具有更大生物力學強度的6釘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非常有必要性[11]。有學者前后聯合入路充分減壓,270°~360°椎體植骨融合固定,雖手術效果確切,但手術復雜創傷大[12]。經椎弓根植入松質骨曾被認為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較好方法,但近年來報道表明這種方法并不能可靠防止后凸畸形的發生[13]。杜心如等[14]從解剖學研究認為固定傷椎有可靠的形態學基礎。Daniel等[15]研究表明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可以成功治療胸腰椎骨折,隨訪發現矯正角度丟失10°以上,傷椎置釘可以減少矯正角度丟失,而且認為角度丟失與骨折的負載分類分級、AO分型無關。按Denis三柱理論分析,如果脊柱骨折以前中柱破壞最為嚴重,則后柱結構,尤其是椎板就成為維持脊柱穩定最為重要的結構。
本研究在4釘2棒的基礎上椎旁肌入路固定傷椎,保留了后柱及后方韌帶肌肉復合體的完整性,對脊柱的穩定性有很好的幫助。傷椎植入螺釘可直接復位、有效地椎管減壓和直接固定傷椎,通過釘棒系統將傷椎與上下椎體相連,形成更“短”節段連續內固定,使整個內固定系統更牢固穩定,減少術后復位丟失。經傷椎固定可減少相鄰上下椎弓根螺釘的應力,減少后期內固定失效而致復位高度丟失和后凸畸形的發生率。因有堅強內固定支撐,術后可較早進行功能鍛煉,可降低術后腰背部疼痛僵硬以及遲發性神經功能損傷的發生率。在臨床中筆者體會到嚴重的胸腰椎骨折,術前評估綜合復位效果可能不佳,如陳舊性骨折,單純后路撐開復位不滿意的宜改用其他手術方法。
綜上所述,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固定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Mavrogenis A,Tsibidakis H,Papagelopoulos D,et al.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decom pression fo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Folia Med,2010,52(4):39-47.
[2]王華東,史亞民,候樹勛,等.經椎弓根植骨預防骨折后椎體再塌陷的療效觀察[J].脊柱外科雜志,2009,7(1):18-20,25.
[3]盧小健,郭小明,曾丹陽,等.傷椎植骨置釘預防椎體矯正度丟失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33-35.
[4]Wiltse L L,Bateman J G,Hutchinson R H,et al.The paraspinal sacrospinalis-splitting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 Surg (Am),1968,50(5):919-926.
[5]李玉偉,嚴曉云,王海蛟,等.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內固定結合傷椎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11):1040-1042.
[6]張超,周躍,初同偉,等.椎間盤鏡下與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椎旁肌損傷程度的比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4):287-288.
[7]湯朝暉,楊維權,孫榮華,等.椎間盤鏡與椎板開窗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椎旁肌損傷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9):784-786.
[8]周躍,王建,初同偉,等.內窺鏡下單神經孔入路腰椎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42例近期臨床結果[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4):967-971.
[9]沈生軍,官眾,任磊,等.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22):2093-2095.
[10]楊德炎,劉昌生,陳武,等.經傷椎椎弓根置釘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37-38.
[11]王洪偉,李長青,周躍,等.傷椎技術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學及臨床隨訪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6):1356-1360.
[12]王興水.胸腰椎骨折內固定方法應用的比較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43-44.
[13]Knop C,Fabian H F,Bastian L,et al.Late result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fte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2001,26(1):88-89.
[14]杜心如,趙玲秀,石繼川,等.經傷椎椎弓根螺釘復位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解剖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7,25(3):239-242.
[15]Daniel G,Steven L,Jacqueline E,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actures with 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ion[J].J Spine Disord Tech,2010,23(5):293-301.
(收稿日期:2014-04-10) (本文編輯:蔡元元)
對胸腰椎骨折,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治療已成主流趨勢,傳統的短節段內固定模式為跨傷椎的4釘2棒內固定,但一些缺陷日益引起臨床關注,如傷椎后期再塌陷、后凸畸形、遺留腰背部疼痛、內固定斷裂致其失效等[9-10]。因跨傷椎4釘內固定物承受的負荷較大,上下椎體前緣趨于靠近而中間椎體趨于后移,易產生后凸,增加了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的風險。同時4釘固定存在“懸掛效應”及“平行四邊形效應”,傷椎沒有有效支撐,患者過早下地、體力活動、肥胖等均易椎體高度丟失導致后凸畸形加重,因此具有更大生物力學強度的6釘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非常有必要性[11]。有學者前后聯合入路充分減壓,270°~360°椎體植骨融合固定,雖手術效果確切,但手術復雜創傷大[12]。經椎弓根植入松質骨曾被認為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較好方法,但近年來報道表明這種方法并不能可靠防止后凸畸形的發生[13]。杜心如等[14]從解剖學研究認為固定傷椎有可靠的形態學基礎。Daniel等[15]研究表明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可以成功治療胸腰椎骨折,隨訪發現矯正角度丟失10°以上,傷椎置釘可以減少矯正角度丟失,而且認為角度丟失與骨折的負載分類分級、AO分型無關。按Denis三柱理論分析,如果脊柱骨折以前中柱破壞最為嚴重,則后柱結構,尤其是椎板就成為維持脊柱穩定最為重要的結構。
本研究在4釘2棒的基礎上椎旁肌入路固定傷椎,保留了后柱及后方韌帶肌肉復合體的完整性,對脊柱的穩定性有很好的幫助。傷椎植入螺釘可直接復位、有效地椎管減壓和直接固定傷椎,通過釘棒系統將傷椎與上下椎體相連,形成更“短”節段連續內固定,使整個內固定系統更牢固穩定,減少術后復位丟失。經傷椎固定可減少相鄰上下椎弓根螺釘的應力,減少后期內固定失效而致復位高度丟失和后凸畸形的發生率。因有堅強內固定支撐,術后可較早進行功能鍛煉,可降低術后腰背部疼痛僵硬以及遲發性神經功能損傷的發生率。在臨床中筆者體會到嚴重的胸腰椎骨折,術前評估綜合復位效果可能不佳,如陳舊性骨折,單純后路撐開復位不滿意的宜改用其他手術方法。
綜上所述,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固定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Mavrogenis A,Tsibidakis H,Papagelopoulos D,et al.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decom pression fo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Folia Med,2010,52(4):39-47.
[2]王華東,史亞民,候樹勛,等.經椎弓根植骨預防骨折后椎體再塌陷的療效觀察[J].脊柱外科雜志,2009,7(1):18-20,25.
[3]盧小健,郭小明,曾丹陽,等.傷椎植骨置釘預防椎體矯正度丟失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33-35.
[4]Wiltse L L,Bateman J G,Hutchinson R H,et al.The paraspinal sacrospinalis-splitting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 Surg (Am),1968,50(5):919-926.
[5]李玉偉,嚴曉云,王海蛟,等.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內固定結合傷椎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11):1040-1042.
[6]張超,周躍,初同偉,等.椎間盤鏡下與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椎旁肌損傷程度的比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4):287-288.
[7]湯朝暉,楊維權,孫榮華,等.椎間盤鏡與椎板開窗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椎旁肌損傷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9):784-786.
[8]周躍,王建,初同偉,等.內窺鏡下單神經孔入路腰椎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42例近期臨床結果[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4):967-971.
[9]沈生軍,官眾,任磊,等.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22):2093-2095.
[10]楊德炎,劉昌生,陳武,等.經傷椎椎弓根置釘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37-38.
[11]王洪偉,李長青,周躍,等.傷椎技術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學及臨床隨訪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6):1356-1360.
[12]王興水.胸腰椎骨折內固定方法應用的比較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43-44.
[13]Knop C,Fabian H F,Bastian L,et al.Late result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fte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2001,26(1):88-89.
[14]杜心如,趙玲秀,石繼川,等.經傷椎椎弓根螺釘復位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解剖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7,25(3):239-242.
[15]Daniel G,Steven L,Jacqueline E,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actures with 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ion[J].J Spine Disord Tech,2010,23(5):293-301.
(收稿日期:2014-04-10) (本文編輯:蔡元元)
對胸腰椎骨折,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治療已成主流趨勢,傳統的短節段內固定模式為跨傷椎的4釘2棒內固定,但一些缺陷日益引起臨床關注,如傷椎后期再塌陷、后凸畸形、遺留腰背部疼痛、內固定斷裂致其失效等[9-10]。因跨傷椎4釘內固定物承受的負荷較大,上下椎體前緣趨于靠近而中間椎體趨于后移,易產生后凸,增加了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的風險。同時4釘固定存在“懸掛效應”及“平行四邊形效應”,傷椎沒有有效支撐,患者過早下地、體力活動、肥胖等均易椎體高度丟失導致后凸畸形加重,因此具有更大生物力學強度的6釘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非常有必要性[11]。有學者前后聯合入路充分減壓,270°~360°椎體植骨融合固定,雖手術效果確切,但手術復雜創傷大[12]。經椎弓根植入松質骨曾被認為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較好方法,但近年來報道表明這種方法并不能可靠防止后凸畸形的發生[13]。杜心如等[14]從解剖學研究認為固定傷椎有可靠的形態學基礎。Daniel等[15]研究表明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可以成功治療胸腰椎骨折,隨訪發現矯正角度丟失10°以上,傷椎置釘可以減少矯正角度丟失,而且認為角度丟失與骨折的負載分類分級、AO分型無關。按Denis三柱理論分析,如果脊柱骨折以前中柱破壞最為嚴重,則后柱結構,尤其是椎板就成為維持脊柱穩定最為重要的結構。
本研究在4釘2棒的基礎上椎旁肌入路固定傷椎,保留了后柱及后方韌帶肌肉復合體的完整性,對脊柱的穩定性有很好的幫助。傷椎植入螺釘可直接復位、有效地椎管減壓和直接固定傷椎,通過釘棒系統將傷椎與上下椎體相連,形成更“短”節段連續內固定,使整個內固定系統更牢固穩定,減少術后復位丟失。經傷椎固定可減少相鄰上下椎弓根螺釘的應力,減少后期內固定失效而致復位高度丟失和后凸畸形的發生率。因有堅強內固定支撐,術后可較早進行功能鍛煉,可降低術后腰背部疼痛僵硬以及遲發性神經功能損傷的發生率。在臨床中筆者體會到嚴重的胸腰椎骨折,術前評估綜合復位效果可能不佳,如陳舊性骨折,單純后路撐開復位不滿意的宜改用其他手術方法。
綜上所述,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固定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Mavrogenis A,Tsibidakis H,Papagelopoulos D,et al.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decom pression fo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Folia Med,2010,52(4):39-47.
[2]王華東,史亞民,候樹勛,等.經椎弓根植骨預防骨折后椎體再塌陷的療效觀察[J].脊柱外科雜志,2009,7(1):18-20,25.
[3]盧小健,郭小明,曾丹陽,等.傷椎植骨置釘預防椎體矯正度丟失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33-35.
[4]Wiltse L L,Bateman J G,Hutchinson R H,et al.The paraspinal sacrospinalis-splitting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 Surg (Am),1968,50(5):919-926.
[5]李玉偉,嚴曉云,王海蛟,等.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內固定結合傷椎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11):1040-1042.
[6]張超,周躍,初同偉,等.椎間盤鏡下與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椎旁肌損傷程度的比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4):287-288.
[7]湯朝暉,楊維權,孫榮華,等.椎間盤鏡與椎板開窗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椎旁肌損傷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9):784-786.
[8]周躍,王建,初同偉,等.內窺鏡下單神經孔入路腰椎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42例近期臨床結果[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4):967-971.
[9]沈生軍,官眾,任磊,等.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22):2093-2095.
[10]楊德炎,劉昌生,陳武,等.經傷椎椎弓根置釘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37-38.
[11]王洪偉,李長青,周躍,等.傷椎技術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學及臨床隨訪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6):1356-1360.
[12]王興水.胸腰椎骨折內固定方法應用的比較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43-44.
[13]Knop C,Fabian H F,Bastian L,et al.Late result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fte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2001,26(1):88-89.
[14]杜心如,趙玲秀,石繼川,等.經傷椎椎弓根螺釘復位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解剖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7,25(3):239-242.
[15]Daniel G,Steven L,Jacqueline E,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actures with 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ion[J].J Spine Disord Tech,2010,23(5):293-301.
(收稿日期:2014-04-10) (本文編輯: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