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鄧博李珍姜越
基層醫院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療效觀察
王錚①鄧博①李珍①姜越①
目的:探討基層醫院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2007 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資料,根據患者手術方案進行分組,觀察組患者8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照組患者70例行乳腺癌根治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局部復發率及遠處轉移情況。結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1年局部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層醫院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早期乳腺癌; 改良根治術; 臨床療效; 并發癥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疾病,我國每年以3%~4%的速度遞增,成為城市中病死率增長最快的癌癥。近年來呈現發生率增加、低齡化等趨勢,流行病學顯示,乳腺癌與月經初潮早、第一胎生育年齡晚、月經晚有明顯相關性,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1]。目前手術切除仍是治療乳腺癌,特別是早期乳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術式包括乳腺癌根治術、擴大根治術、改良根治術等,采用何種手術方式治療早期乳腺癌,仍存在爭議[2]。本文介紹本院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2013 年5月收治的1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資料,均為女性,根據患者手術方案分為觀察組80例及對照組70例。觀察組年齡36~65歲,平均(38.6±4.6)歲,左側乳房45例,右側乳房35例,根據美國癌癥聯合會(AJCC)與國際抗癌聯合會(UICC)制定分期標準,乳腺癌Ⅰ期42例,Ⅱ期38例;對照組年齡34~65歲,平均(38.2±5.1)歲,左側乳房37例,右側乳房33例,乳腺癌Ⅰ期40例,Ⅱ期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入選患者術前均行雙乳彩超、MRI、鉬靶攝片等常規檢查,了解有無分期及轉移,排除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臟器功能不全及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 (1)觀察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取仰臥位,墊高術側肩背部,常規消毒,根據腫瘤位置及乳房大小、形態設計手術入路及切口,選擇梭形或橫行切口,切口便于與腫瘤邊緣距離≥3 cm,皮瓣厚度0.5~1 cm,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同時清掃淋巴結。將皮膚切開,游離皮瓣,不保留或保留些許薄層脂肪組織為皮瓣厚度,自皮瓣下向上至胸大肌外緣,分離乳腺及深層組織,后縱向切開乳腺及胸大肌外緣,將Rotter淋巴結及淋巴組織、脂肪組織徹底切除,術中分離胸骨、鎖骨部側胸神經版型的胸肩峰血管,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向上提起胸小肌,暴露腋血管及鎖骨下血管,沿鎖骨下靜脈進行解剖,結扎向下分支血管,清楚肩胛下肌群筋膜及淋巴脂肪組織,行Auchincloss手術,術中清除淋巴結時,注意胸長神經、胸背神經、肩胛下血管,腋下放置引流管,持續負壓吸引,切口無須加壓包扎。(2)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乳腺癌根治術,術中切除整個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同時清掃腋窩及鎖骨下淋巴結。(3)兩組患者術后給予嚴密的檢測,同時給予精心的術后護理,根據患者病情給予CAF或CMF化療方案進行化療。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運動障礙、皮下積液、皮緣壞死、上臂水腫等。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1年內局部復發率及遠處轉移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1年內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比較 兩組1年局部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表2 兩組1年內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比較 例(%)
乳腺癌術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正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女性身體健康機生活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病因復雜,受多種因素綜合作用[3]。其病理基礎是乳房腺上皮細胞在致癌細胞作用下出現基因突變,出現無序、無節制的惡性癌細胞增生,對周圍正常組織產生侵蝕及擠壓,破壞正常乳腺組織。乳腺癌對女性有較大威脅,治療結束后對女性心理有嚴重影響,因此在保證手術療效的情況下,需提高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4]。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有手術、輔助化學藥物、內分泌、放療及生物治療等手段,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隨著醫學診斷技術的提高,人們對乳腺癌提高了警惕,這對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為后續治療提供保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手術治療手段也在不斷進步之中,治療目的是保證手術效果基礎上縮小手術范圍,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治療,改善患者術后功能[5]。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采用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手術方式,可以較好的保持患者胸廓外形及上臂功能,患側上肢內旋、內收及攀爬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越來越受到患者及醫生的青睞[6]。在本組資料中,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乳腺癌根治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乳腺癌根治術,發現兩組患者術后1年局部轉移和遠處轉移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能獲得更滿意的手術效果。改良根治術對手術區域組織損傷較小,術后胸廓畸形、淋巴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7]。早期乳腺癌患者臨床特征對手術方案的實施及術后治療效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患者年齡、分期等,乳腺癌多中心性是影響患者遠處轉移及局部復發的潛在因素之一。
改良根治術掌握適應證是治療的關鍵,一般選擇Ⅰ期、Ⅱ期乳腺癌,腫瘤邊緣距離乳暈距離>2 cm,腋窩淋巴結無明顯腫瘤或僅有孤立淋巴結,癌細胞尚未侵犯胸肌筋膜。對于腫瘤遣返胸肌膜、腫瘤邊緣距離乳暈<2 cm、腋窩淋巴結腫大明顯患者應禁止使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8-9]。
對于降低術后復發率需注意以下幾點:術后保留胸外肌,在保持乳腺較好外形的同時,需切除胸筋膜,保證術中所取標本切緣冰凍標本結果為陰性,術后行全身化療,必要時行全身輔助治療,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與繁殖,行前哨淋巴結活檢評估淋巴結是否轉移[10]。在清除胸外與胸內側淋巴結時,分清神經及血管走行,切忌盲目結扎止血,保護好同側上臂功能及胸廓外形。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雖能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手術雖然保留胸大肌,但切除范圍依然較大,不符合現代女性對人體美學的要求?,F在,部分醫生傾向患者可行保乳根治手術,患者需滿足以下條件,乳房大小和腫塊大小比例合適,腫塊足夠小,乳塊足夠大,能保證有足夠的空間切除腫塊;腫塊不超過4 cm,腫塊超過4 cm,癌細胞遷移的概率明顯升高,應盡可能切除癌細胞。
基層醫院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1]郭繼文,陳琳,羅卓勛.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36例的臨床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8):81.
[2]趙紫彪.改良根治術應用于乳腺癌中治療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2,16(20):92-93.
[3] Heler W,Mazhar D,Ward R,et a1.Neoadjuvant 5-fluorouraeil,epirubiein and cyelophosphamide ehemothera followed bydocetsxal in refractory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brest cancer[J].Oncol Rep,2013,17(1):253-259.
[4]盂祥朝,陳玉琢,張自立,等.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保留乳頭乳暈25例報告[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0,16(4):672-673.
[5]黃勝,陳德滇,周紹強,等.早期乳腺癌保留乳頭乳暈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38例分析[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0,31(10):105-108.
[6] Gonzalez·Anglo A M,Morales Vasquez F,Hortobagyi G N.Overview of resistance 10 system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sncer[J].Adv Exp Med Bid,2012,608(45):1-22.
[7]高峻,施民新.I、Ⅱ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療-附26例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雜志,2011,8(3):68-69.
[8]佟金學,董新舒,張豈凡,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式探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20(5):301-302.
[9]肖鐘林.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手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4):595-596.
[10]莊曉明,劉莉冬.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121-122.
10.3969/j.issn.1674-4985.2014.21.045
2014-05-30) (本文編輯:蔡元元)
①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 廣東 佛山 528335
王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