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婷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以輸出為導向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鄧 婷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本文闡述了以輸出為導向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明確定義OSTTANE教學模式,以實例探討該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指出該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習者自主性,提高學習效率。
輸出假設;任務型教學;大學英語
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中仍存在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較被動的學習知識,因此學習效率不高,學生積極性也不高。針對目前狀況,我校提出OSTTANE教學模式,將任務型教學法與輸出理論相結合,在任務中體現以輸出為導向,通過課堂互動活動有機地將語言輸入和輸出結合起來,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倡小組學習和意義協商活動,教師擔任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增加學生的課堂輸出活動。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的知識資源,安排好課堂教學任務,讓學生發揮自主性,成為語言輸出活動的參與者和創造者,成為學習的主體。
1.輸出理論
Swain(2005)提出的“輸出假說”認為可理解性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是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語言輸入是實現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要使學習者成功的習得語言,僅僅依靠語言輸入是不夠的,還要迫使學習者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出練習(pushed output)。可理解性輸出在提高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的輸出活動有助于學習者檢驗目的語語法結構和詞匯,語用使用得體性,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從而有效的促進二語習得。Swain把“輸出”定義為“說(speaking)、寫(writing)、合作對話(collaborative dialogues)、個人獨語(private speech)、表述(verbalizing)和言語化(languaging)”。由此可見輸出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語言形式內容的表達。
2.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教學中,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任務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改進教師的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教學和訓練時間,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教師更有效地教;改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和素質,進而提高學習質量,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Nunan(2004)指出任務具有三個主要特征:(1)任務的目標;(2)任務中的語言輸入(input);(3)任務中的活動(activities)。任務還涉及任務出現的場景或語境,學習者及教師在任務中扮演的角色等,同時任務還有不同的難度。
3.OSTTANE定義及特點
我校在2010年申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時明確提出OSTTANE(Output Steering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in Net Environment)教學模式的定義,即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行為主義教學論思想為指導,以任務激發型、主題研討型、仿真交際型課堂學習活動為基礎,把外語學習的時空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校園網、圖書館、數字化外語學習資源),學生通過“廣聽泛讀”收集語言材料,在準備“說、寫”提綱和預案的過程中內化新知識,再帶著收獲返回課堂,檢驗、展示和分享學習成果。該教學模式強調個性化教學與自主學習,側重于使用真實的目標語言要求學生做有意義的任務,是以人為本, 充分體現語言價值的一種先進而有效的教學模式。
本人授課對象為本科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使用教材為外研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 讀寫教程3》(第二版),選取第四單元內容“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為例,簡要闡述一下以輸出為導向任務型教學法的設計,實施及結果。該單元課文內容是關于五個美國文化的象征,在完成了對文章內容和生詞的學習后,老師布置任務:讓學生分組完成一個報告,用ppt介紹五個中國文化的象征,并說明選擇這五個文化象征的理由。任務步驟如下:
步驟一:向學生布置任務。學生自由組合,分成若干小組(5-7人一組),讓學生在網上查找關于中國文化象征的背景知識,從眾多文化象征中選取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五個象征,配以精心準備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做成一個 ppt課件,對每個文化象征做簡要的文字介紹,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最后由一名組員負責講解和展示。每組展示時間在 5分鐘以內。為了避免其他學生聽不明白,展示小組要在課件開頭簡要介紹其內容所涉及的新詞匯和相關的重點詞組。學生有一周時間準備,在下周上課時向班上同學展示本組報告成果。
步驟二:學生完成任務環節。經過一周時間準備,各個小組依次展示本組的報告成果。各組均按照老師的要求,用ppt展示了中國文化的象征,配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輔助手段,生動細致的介紹了中國文化象征。其中有一個小組提到中國功夫,該組一名組員現場上臺表演了一段雙節棍,讓在座的同學身臨其境的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各小組成員在報告中不同程度的應用到該單元所學詞匯及句型,并在介紹文化象征背景知識的過程中應用了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詞匯,擴大了相關詞匯量。在此過程中,教師記錄各組學生所做報。告的要點,根據內容,語言,展示技巧等方面進行評分。
步驟三:教師點評和反饋。待學生完成報告展示后,教師進行相關點評,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在內容上,各組學生選取的五個文化象征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據統計,出現頻率最高的五個文化象征包括長城,茶,龍,瓷器,孔子(各班情況略有不同)。有些學生也提到一些頗具特色的中國文化象征,例如旗袍,毛筆字,功夫,熊貓等,反映出學生對中國文化理解上的共性和差異性。在語言上,各組同學能較好地掌握和運用課本所學詞匯和句型,同時擴展了詞匯量,為今后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個別小組ppt中存在明顯語法錯誤,拼寫錯誤等。在展示技巧方面,各組同學都能靈活運用ppt軟件,為大家提供圖文并茂的展示,吸引觀眾興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根據以上方面評分,并對得分最高的小組予以獎勵,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讓學生加以改進。
通過在學生中踐行OSTTANE教學模式,取得了多方面的良好效果。簡述如下:
1.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可理解性輸出,在做中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學生對教師以及教材的過分依賴,充分發揮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掘其潛能,加強學習自主性,為其今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師轉換身份,積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完成任務。改變以往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成為一個引導者,指路人,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和輔導。在布置任務前精心構思,設計難度適中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分配任務,這是任務型教學模式能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證。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和豐富資源,貫徹“以學生輸出為主”的任務型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動口能力,真正實現“從做中學”。
以輸出為導向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激發學習者對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使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力量。它體現了教學獨立性和學習自主性,教師可設計豐富多變的任務,尊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習者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它還強調“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互動的機會,培養了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合作分享精神。
[1]雷春儀.以網絡輸出為導向的任務型教學在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實施與反思[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3,(7).
[2]周志蓮.OSTTANE詞匯策略訓練介紹[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2).
[3]Nunan,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theory and research.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2005.
H315
A
1000-9795(2014)012-000056-02
鄧 婷(1982-),女 ,廣西桂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