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 瑜 宋 晨
如何讓領導人出訪延伸報道貼近普通受眾?
□ 文/周 瑜 宋 晨
隨著高訪報道不斷改革創新,越來越多的內容被傳播者從受眾角度出發解讀后反而引起較大關注,帶來的直接效果是公眾對國家領導人形象的充分肯定。
本文擬結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出訪報道,對高訪延伸報道作一些思考。
國家領導人出訪報道(亦稱高訪報道)因規定動作較多,一直被認為沒有太多可創新的空間。事實上,中央主要媒體關于領導人出訪活動的延伸報道(即出訪配合報道、重點報道和后續報道等)是一直被鼓勵創新突破、出新出彩的,新媒體配合報道更是因為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而被中央和主要媒體高度重視。
領導人出訪報道讀者范圍廣,需要兼顧領導同志、有關部門和普通讀者。前者重在關注程序報道和重點報道,后者關注重點報道和延伸報道,對報道貼近性、針對性和趣味性要求較高。實際上二者不能完全割裂,因為有信息量、語言活潑生動的報道是各個群體都需要的。
都市類報紙因受眾以普通百姓為主,其高訪報道往往會在貼近性上下足功夫,一些報道手法值得學習。2014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并訪問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缎戮﹫蟆纷猿鲈L開始便每日推出一至兩版報道,通常兼顧前日回顧和明日前瞻。以9月14日為例,《新京報》推出一版報道,其中三分之二版關注中塔將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合作;另三分之一版為自采的《你所不知道的馬爾代夫》,為習主席翌日出訪做前瞻性解讀。
采寫上述報道的《新京報》資深記者儲信艷認為,《新京報》高訪報道定位于普通讀者,要想辦法拉近高訪報道與普通人的距離。新華社等中央媒體的報道已經比較豐富,給用戶提供了豐富素材。在此基礎上,都市類媒體的報道內容還是要盡量做得與其他媒體,特別是與這些有隨團采訪權媒體不一樣。首先,選取的點應是民眾較為關注,與切身利益關聯度高的;其次,選取的點有解讀和延伸性,能講出大家感興趣的故事。
1.拎出“干貨”,從民眾關注的角度加強解讀分析
《新京報》在展示新華社程序報道時往往對稿件內容進行拆分提煉。例如,在關注中塔將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合作時,《新京報》提取能源、交通、農業、安全、人文等領域達成的合作意向,對這些“干貨”分類展示,每一段兩三百字,說明白即可。這種展示思路求具體不求多,拎出“干貨”,形式簡潔直觀,同時輔以相關圖片,增強報道信息量的同時便于受眾閱讀理解。在領導人出訪的新媒體報道中,這種展示思路用得更多。
2.巧選角度和內容,增強報道實用性、趣味性
對國內受眾而言,高訪是了解一個國家、地區和人物的良好機會。以往傳統報道中多泛泛介紹國家面積、地理位置、人口、國體政體、現任總統等背景資料,往往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9月16日《新京報》通過采訪我駐斯里蘭卡前大使江勤政,對斯里蘭卡進行了這樣的介紹:“寶石礦都是小礦井 不準機械開采”“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是斯里蘭卡人”“藍寶石是斯里蘭卡最好的寶石”“購買正宗錫蘭紅茶有秘訣”。雖然信息不夠全面,但對普通人,特別是有興趣赴斯旅游的讀者而言,這些信息有趣、實用,令人印象深刻。
3.充分發揮圖片圖表直觀便利的優勢
當下新聞報道一個顯著趨勢是圖片的使用明顯增加,特別是新媒體終端。與傳統“規定動作”圖片相比,新媒體圖片更加注重圖片內容的現場感和信息量。以更加新鮮的視角,記錄下訪問中不為人知的瞬間,努力拓展更多出訪報道獨家圖片來源,成為在新媒體平臺上獲得關注的重要手段。
此外,圖表能夠通過直觀便利方式呈現和解讀復雜事物。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越來越多地將圖表運用于領導人出訪的解讀中?!度嗣袢請蟆丰槍α曋飨皆L地之一馬爾代夫制作的“一張圖帶你認識馬爾代夫”,從該國基本國情數據、三大經濟支柱、國慶日介紹和旅行攻略等角度入手,一張圖看懂一個國家。
領導人出訪延伸報道是一個逐步改進提升的過程。最開始中央媒體多是把傳統報道通過微博等新媒體終端發出,而新華社率先開始播發新媒體原創稿件,以“高訪日記”等形式記錄前方記者見聞和現場描述,形成欄目。如今,高訪新媒體延伸報道從新華社“一枝獨秀”漸漸發展為多家媒體“百花齊放”。特別在延伸報道方面,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擁有隨團采訪權的中央媒體爭先推出新媒體報道,在講讀者愛聽愛看的故事上做足功夫,讓受眾看到這些嚴肅媒體清新平實接地氣的一 面。
2014年習主席出訪中亞、南亞等國延伸報道的創新力度格外突出?!度嗣袢請蟆穱H部微信公眾號“鏡鑒”和海外版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聯合推出的《跟習大大去出訪》系列報道在網絡上受到較大關注。該系列報道以跟習主席出訪身邊人的視角講述7個故事?!案暣蟠笕コ鲈L”的編者按中稱:“新聞中的領導人聊的都是天下大事,‘學習小組’和‘鏡鑒’希望分享一段不一樣的視角、一些生動的故事?!?/p>
這組系列故事之所以關注度高,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提供了獨家故事和獨家照片。從目前可知的情況看,記錄者主要是《人民日報》一個署名為“杜小杜”的80后隨團女記者。這些所見所聞和她設法獲取的現場素材是其他公開報道難以發布的。這組報道還發布多張領導人的獨家、高清、近前照片,雖然有些照片為手機拍攝,效果不是最好,但有信息量,能迅速將讀者帶入現場環境,播發后網民評論正面積 極。
2.個人化視角和細致觀察解讀。整組報道選取女性視角,表達了普通個人對領導人的觀察感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領導人報道慣有的嚴謹準確。但這種具有較強貼近性的個人化視角,加上生動的現場描述和細致貼心的解讀與分析,正是“跟習大大去出訪”系列報道引起較大關注的重要原 因。
3.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由于在新媒體上發布,這組報道采取了典型的網絡語言風格,不僅遣詞造句口語化、網絡化,而且還在語句結尾處標注網絡通用的表情符號。這種語言風格與受眾的閱讀習慣相吻合,與以往報道相比,給人耳目一新之 感。
需要指出的是,這組報道對其他媒體而言不太具有可復制性。有研究者指出,涉及領導人的報道,在創新語言和行文風格上應避免矯枉過正,還需保持準確客觀得當的語言表述,太過個人化的視角可能存在誤導和誤讀風險。
與桌面互聯網終端類似,移動端對于高訪新聞的表現形式同樣可以靈活多變,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文字、圖片、圖表、視頻和Flash漫畫作品的穿插,加之可借助手機端即時閱讀與便攜特色,傳播效果更佳。2014年李克強總理出訪德國、俄羅斯等國期間,騰訊新聞客戶端專題截至10月14日共發布10條新聞,其中三條除了文字圖片外還配有視頻,這些新聞的平均跟貼評論數在200條以上,具有一定影響。
移動端上已有的高訪專題大致存在兩種組織架構:一是時間軸型,以騰訊為例,專題設置以時間為軸,在介紹此次習主席出訪亮點基礎上,還集納了此前歷次出訪報道,便于讀者查詢歷史資料和進行縱向概覽;二是欄目型,以鳳凰專題為例,通過“焦點新聞”“分析評論”“視頻報道”“最新報道”“熱門評論”幾個子欄目整合稿件。此外,還可以通過訪問途經的不同到訪國,以“國別”設置欄目,突出不同國家的訪問特 色。
中央媒體常見的做法是將已發通稿或微博配照片或視頻,形成圖文/視頻稿;再者就是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對高訪內容進行整理,以“高訪日記”“每站速讀”等形式展示。這種展示存在一定問題:由于沒有專題,很多高訪優質稿件以“單打獨斗”形式零星散落于日常報道中,難以形成報道合力。如新華社“新華國際”雖在“最頭條”欄目對高訪稿件進行集中展示,但沒有單設子欄目突出獨家延伸報道,使得報道影響力受到一定限制。
微信公號和新聞客戶端作為以手機為載體的終端,使讀者能夠隨時隨地發表言論。在設置新媒體出訪報道專題時,還可考慮整合草根力量,給讀者暢所欲言和分享信息的空間,讓人們用自己的“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影響更多人,形成“滾雪球”效應。目前已有中央媒體在我領導人出訪期間,使用往訪國語言開辟專門提問區,請該國網民給我領導人“提問題”,得到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和熱烈歡迎。
(作者單位:新華社總編室)
編 輯 萬小廣 wxgpeter13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