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晗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規范中的自由教學
——民間舞的教學模式
韓晗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在我國藝術海洋之中,民間舞是其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民間舞囊括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的瑰寶。如今社會經濟超速發展,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國民間舞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隘,而且日漸萎縮。這些年來,有識之士認識到這一點,并做出了很大努力去擴展民間舞的發展空間,尤其在校園教學方面,不斷探索并革新當代民間舞的最合理和最有效教學模式,從而爭取民間舞得到傳承性的發展。
自由教育;民間舞;規范化教學
我國如今民間舞現狀堪憂,其民族屬性和民間屬性同時在流失當中,市場經濟潮起潮落,使得我國民間和民族文化不停地被沖擊著。
所以,在時下的民間舞教學過程中,應該撥亂反正,盡量使民間舞回到它的原始屬性中來,一方面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民間娛樂等;另一方面豐富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國社會可以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
(一)民間舞教學模式現狀
21世紀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同樣的也對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和更多的要求。這對于舞蹈教育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創新性。可是,因為我們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大部分的民間舞課堂依舊存在著古舊的“填鴨式”灌輸教學模式,甚至為民間舞這種藝術形式設置了“一言堂”的標準形式。這種僵化的標準方式對于民間舞的創新性存在著致命的危害,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模仿和無奈地接受古老的民間舞跳舞方式,時刻束縛在標準的套子之中,最后使民間舞走向衰亡。
(二)民間舞教學模式不同觀點
1、觀點一:既然舞蹈教育也要與素質教育掛鉤,那么學習民間舞就不能生搬硬套,即使是專業的學生,也不應該只通過課堂上生硬的教學方式單純學習舞蹈的理論與舞蹈的架式等,而應該完全打破教學對課堂的主宰書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民間舞的熱情和興趣。
2、觀點二:通過舞蹈教學把人體培訓、教導成合乎跳舞的肢體、動作,這樣才稱得上是專業舞蹈人才。尤其是民間舞,因為來自于最基層的民間,本身就存在更多的隨意性,如果不在舞蹈課堂上由教師進行統一的傳授,那民間舞就更沒有什么前途了。
3、觀點三:這也是本文所提出的觀點,本文認為民間舞作為民間舞蹈和民族舞蹈的組合,必須有一定的規范模式,不能過多拘泥于課堂教學,因為舞蹈本身就是一種勞動人民通過肢體方式表達自己意愿和情感的文藝方式,尤其是民間舞,它在發展傳承過程中必須緊緊貼合人民大眾,要不然,民間舞也就失去了它生長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性,兌變成了干巴巴、無趣的宮廷舞了。所以,我們認為民間舞的教育模式,應該是自由教學與規范教學的有機整合,應該取觀點一和觀點二的中間組合。
(一)民間舞教學標準
民間舞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來自民間并為民間所喜好,所以如果要維持民間舞的生命力就得發掘民間舞“根源性”風格,而這種風格并不是特指某一個固定的動作或者某一種確定方式的節律,同時也不是已經被模式化的外部表現出來的身體姿態或一種對于節奏、韻律處理的單純格式。所以,這種“根源性”風格就是民間舞教學的最終標準。
因此,課堂上對于民間舞的教學,必須有機整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民間舞蹈和呈現在舞臺之上的民間舞作品,這就要求課堂上舞蹈教學的相關內容,必須遵照訓練性、系統性和藝術性等方面的原則。循序漸進地進入到民間舞“根源性”風格的組合演練中,最后再發展為可以呈現到舞臺上的表演性的整合訓練。
(二)民間舞教學實質
以膠州秧歌為例研究一下民間舞的教學實質:
膠州秧歌的體態特征和舞蹈特點,基本可概括為五個字:抻、碾、扭、擰、韌。抻是在起動或到達極致空間時一種瞬間持續的動作,表現為力的延伸;碾是在重心形成或移動這一過程中推動膝蓋,并反映在腳的旋轉力上,由內向外的碾轉;扭是秧歌的主要動作,以腿的碾動作為運動的支點,從而波及到腰、上身各部位,形成扭動的“三道彎”曲線;擰需要以腰為軸,身體向外擰轉,生出“三道彎”體態,腳下同時也以擰為發力點;韌是通過小臂繞8字這一動作,手推并翻碗有機地配合,從而訓練身體協調性和內在控制性,形成一種延伸的美感。
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諸如膠州秧歌時,就需要幫助學生把握住這種規律,讓學生掌握最起碼的舞蹈動作,進而讓學生發揚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創造出更多、更美好的相關舞蹈動作及舞蹈藝術。因此,我們認為,民間舞的教學實質就在于學生對動作韻律、舞蹈質感以及民族風格的全方位掌握。
對于我們人類,因為我們生來就帶著豐富充沛的情感,擁有著無窮無盡的想象力,以及不同的肢體動作特點,所以我們應該要求我們每一個學生都通過豐富多樣的方式來演繹自己的民間舞藝術,我們的民間舞教育并不是流水線,我們需要培養具有自己情感特征、思想藝術個性以及有創新性思維的當代民間舞藝術人才,因此,我們的民間舞教學模式應該是規范教學的基礎上給予學生適度的表現和想象空間,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和體會民間舞內在的價值及屬性,從而爭取藝術上的無限延伸的發展。
J705
A
1005-5312(2014)05-0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