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婷
摘 要 大學新生入學后因適應性障礙而出現諸多心理問題,這一現象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注,且該問題亟待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關注大學新生“適應期”的心理問題,教育和引導他們盡快走出“迷茫”,邁好人生第一步。本文主要從大學新生適應性障礙造成的心理問題表現形式、適應性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目等三個層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適應障礙 心理問題 新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 大學新生心理問題
1.1 情感障礙
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前,他們的生活有父母負責,學習有老師安排,缺少應有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性。進入大學,生活失去父母的照顧,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使得他們一時無法應對,從而出現“月光”、不能合理安排專業學習與發展興趣愛好之間的關系,不適應宿舍集體生活,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等諸多問題。一些新生面對這類問題,往往出現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感低落問題。
部分學生所讀學校或專業是調劑專業,甚而是由父母、老師填報,學生對于所讀學校、專業要么是排斥不喜歡,要么是專業認知模糊,進入大學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神經衰弱、失眠等多種生理反應。還有部分同學,步入大學還未接受大學基礎教育,亦未接觸專業教育時,就急早開始考慮就業、創業等問題,疏于正確評價自身發展潛力以及發展階段,過度背負現實壓力而出現神經緊張、顧慮重重多種情感反應,這些都是大學生入學之初較常見的焦慮癥。
1.2 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前期,其人際交往具有“閉鎖性”特點以及異性敏感特點。進入大學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子。步入大學,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大學生的擇友很謹慎,往往出現懷念中學階段的友情且排斥新友誼建立的情況,或是認為“知音難覓”。性格開朗、多才多藝的學生,較容易拓展自己的交友圈,而來自經濟較落后地區、或是性格較內向的學生往往很難建立新的、較廣闊的交友圈,極易抱團,甚而獨來獨往,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1.3 自卑心理
進入青年期以后,青年開始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發現自我、關心自我的存在。青年初期形成的自我意識還很不穩定,因而對于他人有關自己的評價非常敏感,個體需要對自我意識不斷的進行修正。大學是從學生角色向社會人轉變的過渡階段,是一個人重要的轉型期也是角色沖突、心理矛盾的集中期。參與社會生活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際溝通與影響尤為重要,社會化問題也就變得更為實際與突出。個人的行為、觀念能否適應社會要求不僅關系個人發展,更是關系到整個社會是否能夠依某種模式運轉。自我意識修正主要依據兩個方面:一是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特別是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二是來自他人的評價。步入大學,很多學生發現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很多,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曾經的佼佼者進入大學之后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學生。初入大學,很多人有過迷茫期及自我否定階段,短期的迷茫及自我否定屬于正常現象,這種自我否定有助于自我意識的修正,然而這種狀態的長時間持續則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大學期間,角色轉型是否成功,對于學生個體影響很大。
2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形式
2.1 開展形式多樣的新生教育,充分發揮學生活動的作用,實現體驗式新生教育
現代社會獲取信息的途徑多樣化,90后大學生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是,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是什么”,而是在接受之前先思考“為什么?”傳統意義上的新生教育多采用開大會式的枯燥灌輸,這種方式往往效果很差,大部分學生是左耳進右耳出,內容上也僅僅限于照本宣科的介紹校史、校訓及優勢專業,沒有直觀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生軍訓這一有利時間段,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分析學生特點,歸類學生群體。新生教育活動中,精心設計主題班團會、素質拓展訓練,帶領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學校特色,熟悉學校規章制度、實現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團隊精神。
2.2 重視專業指導與經驗指引的作用
新生入學之初,應重視專家、學者以及學科帶頭人報告會的重要性,參觀實驗室、實驗基地,可以讓學生對于專業設置、專業發展前景有一個初步了解,從而進一步培養專業興趣,實現專業認同。請高年級同學與新生作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設立學生班主任,實現宿舍一對一指導,通過這種傳幫帶的經驗教育,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
2.3 豐富的校園文化
學生所具備的才能及潛能不盡相同。以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既可以充分調動新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也可以充分發掘他們自身的潛力,從而激發其創造力、領導力等多種能力,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目的
3.1 學校、專業認同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具有導向、激勵作用,以文化為載體的新生教育有助于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其效果遠大于單純的對學生提要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大學四年所學專業知識必竟有限,專業基礎知識儲備與專業技能鍛煉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而且更多是在大學畢業之后的工作中完成。如果學生對學校、專業的不認同心理一直存在,或者是專業認知模糊,必然影響整個大學學業,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與發展。新生適應性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盡快融入新環境,開始自主學習,為順利完成學業奠定基礎。對學校和專業認同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體驗作為一名大學生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礎因素。
3.2 身份認同
認同是一個求同與存異同時發生的過程,社會存在邊界,且劃定邊界的標準不同即參照系不同,所以這種認同分多種層次,所有的認同都建立在我和他之間。大一新生在入學第一學期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即喜歡用過去的生活、朋友和現在的作比較,對于新環境有不同程度的排斥。人是群居性動物,個體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認同,才會接受,新生適應性教育可以幫助其盡快實現角色轉變,融入新的生活、學習,進而履行新的社會角色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3.3 自我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人所擔當的身份會逐漸增加,每一種身份都有相應的社會規范、要求和規則。進入大學,新生必須轉換角色,適應新的角色要求。因為對新角色的期待不同、學習環境、生活方式以及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新生入學后一個時期內容易出現自我認同偏差,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讓他們產生角色錯位和角色偏差。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新生入學教育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地自主策劃、自主籌辦、自主發揮、自主管理、自主評價各類活動,提高他們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識。學生在活動組織、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有助于學生盡快融入新環境,實現積極的自我評價,消除自卑心理。
參考文獻
[1] 連淑芒,魏傳成.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狀況調查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200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