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尹朋飛
摘 要 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忍”中的自我控制思想與西方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十分的類似,其背后的實質是自我控制力這一積極的人格特質。“忍”所包含的思想比延遲滿足感所包含的思想要多,作為心理學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心理學思想并對其研究,對心理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忍 延遲滿足 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言,中國并不是她的故鄉(xiāng),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深遠。美國心理學史家加德納墨菲(G.Murphy)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故鄉(xiāng)在中國。這句話顯然是從心理學思想層面講述的。
1 忍的基本含義
關于“忍”,中國文化中有太多的名言俚語俗話,如“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關于忍的書有《忍經(jīng)》、《勸忍百箴》等。忍在古代是一個倍受褒揚的詞,如《周易》中的謙卦就主張自我抑損的退讓與隱忍,《孟子.告天下》中的“動心忍性”等。
《說文解字》對忍的解釋為:忍,能也。從心刃聲。《說文解字·段注》中認為忍包含兩個層面:“行”與“止”,即“做”與“不做”。《說文解字·段注》中提到“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謂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謂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音。忍之義亦兼行止”。“行”層面的忍,如“忍人”、“忍害”;“止”層面的忍,如“忍辱”、“忍受”等,是敢于止,指承受某事而不發(fā)。
李敏龍從心理學角度對“忍”進行了界定“忍是一種策略性的自抑機制或歷程,在此機制或歷程中,當事人為了避免對自己、他人或公眾顯然不利之后果的發(fā)生,或為了預期對自己、他人或者公眾顯然有利之后果的出現(xiàn),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受己所不欲的身心痛苦”。①從李敏龍的對“忍”的界定可以看出“忍”包含以下特征:(1)忍具有動機性。即忍是有目的的,動機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忍”者為了以一個具體的目的或者某種抽象的價值而忍受當下的痛苦。(2)忍具有意識性。個體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在忍而不發(fā)或有意的在控制、在克制某些行為或情緒。(3)忍具有不快性。指個體要承受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如憤怒等)。②
中國人在忍方面經(jīng)常用的心理機制大致包括克制、堅心、容受和退讓四種。③(1)克制主要指控制個體內(nèi)心中的心理沖動而不表現(xiàn)出來(憤怒的情緒、打人的欲望或沖動等),即忍住自己“想做但又不該做”出的行為。(2)堅心可理解為意志力,即個體承受壓力而不改變其意志,堅持做“難做但應該做”的行為。(3)容受指承受他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嘲諷、謾罵、毆打等)而不予以回擊。(4)退讓指個體放棄自己的權益,而讓與他人。雖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做出退讓。
2 延遲滿足
2.1 延遲滿足的基本含義
爾特·米歇爾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延遲滿足,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逐步確立了“自我延遲滿足”的概念和研究范式。到目前為止,針對概念而言主要有:外加延遲滿足和自我延遲滿足。(1)外加延遲滿足是指在現(xiàn)實情境中個體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外在的要求或壓力,而不得不做出符合外界所要求的行為等,從而達到延遲滿足的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個體逐步將這種外部控制轉變?yōu)閮?nèi)部控制,對成年人來講,更多的是自己選擇是否延遲滿足。(2)自我延遲滿足是指個體為了獲得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甘愿放棄當下滿足的選擇傾向,以及在此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的自我控制能力。④它是個體指向未來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受認知和動機的影響。
2.2 延遲滿足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該實驗在一所幼兒園中進行,研究者讓每一個孩子單獨待在一間房子里,桌子上放著棉花糖。研究者告訴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等研究人員回來后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在該實驗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的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
研究者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跟蹤調查。事后調查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更多的表現(xiàn)出孤僻、易固執(zhí)、易受挫、優(yōu)柔寡斷等傾向,而延遲者較多的表現(xiàn)為適應性強、受人歡迎、自信、堅毅等。二者還在學業(yè)能力測試結果方面有顯著差異,延遲者在學業(yè)成績上顯著高于非延遲者。
此外,米歇爾(W. Mischel)和同事們還發(fā)現(xiàn)甚至在19個月大小的嬰兒身上也表現(xiàn)出來了延遲滿足的能力差異。如把嬰兒從母親身邊抱走,觀察嬰兒的不同反應。結果是,有些嬰兒立刻大哭,有些嬰兒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克服母親離開的焦慮情緒,如玩玩具等。當這些嬰兒在5歲左右去做棉花糖實驗時,立刻大哭的嬰兒不能抵制棉花糖的誘惑;相反那些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克服焦慮情緒的孩子能夠克制棉花糖帶來的誘惑。
3 忍與延遲滿足的異同
不管是中華文化中的“忍”思想還是延遲滿足,其背后的實質是: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個體在沒有外界監(jiān)督或者施壓的情況下,適當?shù)乜刂普{整自己的行為及情緒等,克制沖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xiàn)的一種綜合能力,是意志力的表現(xiàn)。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個體社會化和情緒調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而這種積極的人格特質能夠預測個體以后的表現(xiàn),如米歇爾的研究;國內(nèi)則有“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俗語,更有“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等人物例證。
忍與延遲滿足也有不同。在取向方面,“忍”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取向,但并不否認“忍”具有個人取向;而延遲滿足更多的是個人取向。在心理機制方面,“忍”除了克制以為還具有更復雜的心理機制,就“忍”的退讓機制而言,延遲滿足并沒有涉及退讓的機制。⑤顯然,延遲滿足是“忍”的一部分。
4 忍與延遲滿足的啟示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但在心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國內(nèi)學者并沒有對整個心理學界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反倒是西方學生積極的吸取中華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對心理學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如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iams)等學者提出的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該療法正是借鑒了禪宗的思想。因此,中國心理學工作者應立足中國文化的土壤,積極汲取中國古代豐富的心理學思想的營養(yǎng),并在此基礎上借鑒和應用西方心理學的合理理論,進行積極的比較研究,為心理學的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 李敏龍,楊國樞.華人本土心理學(下冊)[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580-605.
② 姜永志,張海鐘.中國人忍而后發(fā)論之文化心理學分析.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3):58-61.
③⑤蘇中.“忍”的中國文化特性及其心理機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4(2):24-28.
④ W.Mischel,Y.Shoda,?ML.Rodriguez(1989).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Monica L Science: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