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輝
摘 要 高職生人文素養缺失已成為高職教育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而這種缺失也正在制約著高職生的人生發展。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打造學校自己文化品牌,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 中華詩詞 高職生人文素養 文化品牌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高職生人文素養缺失已成為高職教育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高職生的人文素養具體狀況與企業、社會要求匹配情況越來越不盡如人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高職生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要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把高職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提高高職生綜合素質,特別是他們的人文素養就迫在眉睫。
1 高職生面對社會挑戰應具備的素質要求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已占據著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生面對生存和發展的挑戰應該具備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校園文化活動則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優勢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顯性和隱性功能。要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就必須以高質量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手段來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提高學生和學校的競爭力。其中中華詩詞進校園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種很好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
2 以中華詩詞為載體進校園后對高職生人文素養的影響
2.1 目前高職生的人文素養現狀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狀態,即做人的基本修養。人文素養的典型標志是人文精神。然而,當今的高職生人文素養狀況如何?筆者通過研究發現了以下特點:(1)人文知識貧乏與基本人文素養整體狀況不佳。具體表現在:學生平時的作業中語句不通、錯字別字連篇,詞不達意現象普遍,更別談在作業中會用文學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與感受的能力。許多學生連應用文體寫作的基本格式和體例的知識都不清楚,寫出的請假條格式五花八門,中心思想表達模糊不清。課堂上,對涉及到文史哲知識時表現茫然,與教師無法形成教學共振,出現了學生苦,教師累的現象。
(2)渴望被理解與人文情感冷漠的分裂。當今高職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形成了任性與驕橫的個性,自我為中心意識強。人文情感交流多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完成。學生面對現實卻缺乏對他人應有的尊重、同情心與關懷;由于溝通能力的缺乏與浮躁并存,容易在處理人際關系中產生矛盾,并使矛盾升級,造成人際關系緊張而影響學業和身心健康。這樣的學生雖有技能的長度,卻沒有人生質量的寬度和厚度,更別談人生出彩。
(3)人生價值觀功利化強。市場經濟的影響和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使一些高職生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意識較強,將個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對金錢、權利和地位的追求上。對價值追求物質化,導致高職生不思進取,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出現生活行為低俗化。
人文素養缺乏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文素質教育弱淡化的現實。如果高職階段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難以更好地立足崗位。這樣的學生因出現人文素養的“短板”而直接制約著他們人生事業發展的高度。
2.2 高職生的人文素養缺失與內心對高雅文化追求與渴望的矛盾并存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基礎,也是一個人人格健全發展、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基石,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起著支撐作用。目前高職生就業和生存的壓力與日俱增。面對現實壓力,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抗挫力差,他們深感焦慮。
學生非常清楚,有些問題的出現并不是他們技不如人,而是人文素養存在問題。由于人文素養的缺失,導致了學生對工作崗位適應性不強,也滿足不了企業的用人要求。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和企業輸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要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能只為企業輸送“機器人”、“工具人”,而應是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我們反對把職業教育單純的變成職業培訓。學生也深知此理。其實,每位高職生也渴望自己擁有雄厚的人文底蘊和意氣風發的人文情懷。正因如此,有些學生在上專業課時手中捧讀的是人文修養類讀物,在觸景生情時以詩吐心意的情景時有發生。學生內心對高雅文化追求與渴望的矛盾產生的原因亦不言而喻。
2.3 以中華詩詞為載體潛移默化滲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恩格斯曾經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①恩格斯在這里告訴我們,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是圍繞著一定的目的而展開的。但是,作為教育載體的活動應該是在教育者的指引下,緊緊圍繞教育的目標而展開,使活動具有明確的引導性、組織性和目的性。
而中華詩詞特別是古典詩詞對人的氣質、觀念的影響與熏陶作用顯著。詩詞中的觀念與氣質正是高職生需要從中吸取的。無論是詩經中高潔的愛情,群星璀璨的詩,婉約豪放的詞,內容中蘊涵了百家思想,中華詩詞是中國人情感的一種高度凝練的表達方式,對詩詞的背誦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每首詩詞都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體現著作者“以文載道”的價值觀,體現著對社會應有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正如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一樣,中華詩詞滋養了中國人敏感、內斂的情感內核。中華詩詞傳承著文化,積淀著歷史,高揚著愛國熱情和民族之情。中華詩詞凝練的語言,錘字的精髓,無一不體現著對文字運用的智慧,體現著樸素的中國哲學,給人以警示與啟迪。腹有詩書氣自華,毋庸置疑,飽讀詩書之士,談吐之間,自有一番別樣氣度。試想:如果經常接受中華詩詞的洗禮,百家珍貴的思想將會不斷滲透我們莘莘學子的靈魂深處,一定會對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人文素養也一定會在中華詩詞的熏陶中逐漸得到提高。
3 加快中華詩詞進校園,促進學生和學院的持續發展endprint
3.1 學生的發展應該是以人文素質為基礎的全面發展
在教育部〔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高職教育不同于技能培訓,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人才,核心是育人。通過加強高職生人文素養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加強高職生人文素養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使學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在當今社會中,如果物質的、功利的、技術的追求在一切活動中占了壓倒一切的統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動和精神的追求被忽視、被擠壓,那么發展下去,人就會流于淺薄,只有長度和寬度,而沒有深度和容量的“單面人”。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更不例外。
3.2 加快中華詩詞進校園,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名片,走文化建設強校之路
以中華詩詞為載體,營造具有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園文化,走內涵發展道路,提高學校軟實力,增強學校的競爭力,這是我們辦學的必由之路。校園環境既是教育環境,也是文化氛圍。用中華詩詞構建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環境,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圍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校園不僅僅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還是讓學生受感化熏陶的場所,而每一首中華詩詞則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凸顯一詩一景,一景一畫的校園人文景觀,建設濃郁的人文氛圍校園,使學生處處感知中華詩詞的魅力,處處吸收中華詩詞的養分。
但是,在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每一項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并根據活動目的確定活動內容和形式。在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中要注意對活動的目的有明確規定,使活動對學生的教育產生實際效果。活動的目的應當根據國家、學校和受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來確定。了解學生的具體人文素養情況,確定活動的具體目的,安排相應的內容,使內容具有操作性,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
(2)活動應因地制宜,豐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詩詞進校園活動中應該同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有創造性的辦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動中力求形式多樣,有主題,有亮點,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從而形成整體校園氛圍。
(3)活動應講求實效,不可過多太濫。開展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是要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增強人文底蘊。活動應力戒形式主義、走過場、圖表面熱鬧、嘩眾起寵,搞一陣風,更不能搞鋪張浪費,造成人力物力的損失,應特別注重實際效果。切忌過多過濫,使學生“消化”不良,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從而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4)充分發揮活動參與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有效的活動應當是“一種自發主體內部的、自內向外的主動積極性的參與活動,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動”。②孝文化是湖北職院的品牌,只要我們主動開動腦筋,把中華詩詞中關于“孝”的內涵結合本校實際,思考問題,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以不同的形式與詩詞教育活動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活動假以時日有序展開,相信學生的人文素養會在潛移默化的詩詞氛圍中得以大幅提升。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個靈魂撞擊另一個靈魂。我們要既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也注重用中華詩詞進校園的形式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著力打造自己的校園文化品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樣的學校才是具有競爭力的學校,這樣的學生才是一個人格真正健全、可得到持續發展的人。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② 魏賢超.現代教育原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106-107.
參考文獻
[1] 閔建杰.高職院校質量管理新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7.
[2] 賀豐.正確定位高職教育目標,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質[J].中國保險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6.
[3] 陳萬柏.思想政治載體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