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媛+李敏慧
摘 要 我國城鄉教育關系經歷了從城鄉二元教育到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演變過程,克服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有利于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必須打破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實行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制度;樹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理念和一體化的教育思維;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實行一體化的教育資源配置。
關鍵詞 城鄉教育 二元結構 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1 城鄉二元教育結構的形成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以此帶動城市的優先發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制度的形式人為地確定了“城市人”和“農村人”的邊界,在計劃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國家實行的城鄉二元經濟制度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城市優先”的價值取向。50年代后,隨著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實行了統購統銷政策和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二元戶籍制度嚴格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動,這不僅阻礙了城市化進程,而且加劇了城鄉中“人”的差別。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造成城鄉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行“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教育權利由中央向地方下放,導致城鄉教育財政體系的分割,縣級政府因財政薄弱無法承擔農村教育投入的重任,導致農村教育的落后。農村教育投資主體的錯位,導致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擴大。政府在對待城鄉教育的制度安排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劇了城鄉相互對立的格局,二元分割的教育結構在這種背景下形成。
2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路徑選擇
2.1 打破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實行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制度
建國初期,為了適應當時計劃經濟的需求,1958年實行的戶籍管理制度人為地將“城市人”和“農村人”割裂開來,導致城鄉居民在身份上的差別。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使得農業、農村和農民長期處在與城市相剝奪狀態。國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時向城市傾斜,優先滿足城市人的需要,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如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巨大的城鄉差距以及城市人在身份上的優勢,導致大多數農民想通過教育這條途徑擺脫農民的身份。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早期,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著制度性歧視,當地學校收取高昂的借讀費或者贊助費,有些地方政府建立專門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城市內部的二元分割現象逐步形成。
戶籍制度帶來城鄉間的二元結構和對農村居民的身份歧視,也導致了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不公平。實現戶籍制度一體化,重點不在于改革戶籍制度本身,而在于與戶籍相關的社會經濟政策以及社會利益的分配。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戶籍改革應全面清理包括義務教育、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與戶籍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逐漸剝離附加在戶籍政策上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從而解決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分配不均,外來務工子女上學難等問題。
實現城鄉一體化,必須從深化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入手,形成一體化的戶籍制度,使城鄉居民獲得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因此,只有打破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限制,消除城鄉居民在身份上的差別,建立統一的城鄉戶口登記制度,才能真正改變城鄉對立的二元教育格局,才能真正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2.2 樹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理念和一體化的教育思維
由于長期以來受二元社會結構和“城市中心”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我們習慣于將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問題分別看待,導致城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的不同。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使人們形成了城鄉二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育應優先滿足城市地區,然后再滿足農村地區,先滿足發達地區,再滿足經濟落后的地區。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就要從思想上徹底消除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分別對待的思想觀念,消除城市教育比農村教育重要的觀念,不能有任何漠視、歧視農村教育的現象,把城鄉分割的二元教育理念轉變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理念。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平等地對待城里孩子和農民的子女,使農民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并引導農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克服自卑心理,重視并支持教育事業,創造有利于形成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文化氛圍。同時,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還要樹立一體化的思維,把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看成一個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大系統,改變“重城輕鄉,城鄉兩策”的思路,只有把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在教育發展中才能產生新的教育功效。
2.3 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實行一體化的教育資源配置
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實行一體化的教育資源配置是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舉措。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是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前提和基礎。當前城鄉教育在教育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質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廣大偏遠的農村地區,落后的經濟條件很難吸引優秀的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在教育經費投入上,加大中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教育經費投入向農村傾斜,提高城鄉學校的經費保障水平,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經費保障體系。在辦學條件上,加強農村學校設施建設,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農村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的辦學標準,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辦學標準。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加強城鄉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城鄉教師一體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建立農村教師培訓機制,鼓勵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任教,建立健全城鄉教師交流制度,促進城鄉教師的交流與合作,逐步縮小城鄉教師資源差距。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教師隊伍編制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和城鄉一體化的最低工資待遇標準,實行城鄉一體化的專業技術職務崗位設置標準。
城鄉教育一體化追求的目標就是實現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的協調發展。在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逐步建立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局面,實現城鄉教育的協調、均衡和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文蘇剛.城鄉教育一體化:從“二元對抗”走向“有差別的統一”[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2] 張旺.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公平的時代訴求[J].教育研究,2012(8).
[3] 韓清林,秦俊巧.中國城鄉教育一體化現代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2(8).
[4] 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中國教育二元結構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5] 馬煥靈.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之制度障礙及其克服[J].當代教育科學,2010(10).
[6] 褚宏啟.教育制度改革與城鄉教育一體化——打破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的制度瓶頸[J].教育研究,2010(11).
[7] 于月萍.區域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原則與策略[J].教育評論,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