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真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班主任的批評更是一門藝術。
批評是思想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正確運用這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并改正錯誤。班主任所面對的是天真活潑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要使批評達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們心靈相融,感情相通,這就必須分析和研究被批評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特點,掌握批評的藝術。
一、變批評為表揚
這種批評方式不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因此,也不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這種批評“潤物細無聲”。這種批評雖然無痕卻有著驚心的力量,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愉悅和諧的感應中,學生的內心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靈魂凈化了。
如:有一次,我發現學生張佳超抄襲作文,當時火冒三丈,想找他狠狠訓斥一頓。但我靜下心來仔細一想,訓斥他一頓并不能達到教育他的目的,反而會使他更加厭惡寫作文,這不是事與愿違了嗎?于是,我在孩子承認了抄襲后,出乎意料地表揚了該生,指出了他的三個優點:“第一,你要求上進,想得到一個好成績,這一點很可貴;第二,你有較強的鑒別能力,能看出這是一篇好文章;第三,你做事認真,通篇競抄得一字不差,而且字也寫得很工整。”孩子聽了,如釋重負。接著,我又讓他重寫一篇作文,并要求他在抄來的那篇好文章后面續寫上讀后感。另外,還建議他用一本新的作文本,把原來的作文本作為“抄文本”。從此,這個學生改正了錯誤,不但認真寫每篇作文,而且那本“抄文本”中積累的優秀作文也派上了大用場,語文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二、化批評為激勵
對于那些缺乏上進心、破罐子破摔的學生,批評可能起不了任何作用,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就必須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對學習過程充滿信心,只有自信、愉快地投入到課堂學習,學生的創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如:有一天,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我發現陳岱旭同學不時低下頭在玩什么。走近一看,原來他手里拿著一個飲料瓶,瓶里裝了一些沙,沙子上面有幾只螞蟻正爬來爬去,在玩螞蟻呢。看到這一幕,我真想狠狠批評他一頓,但是這樣一來,也許這節課就泡湯了。因為這個孩子非常倔,哪怕他做錯了事,老師批評他,他總是與老師頂嘴。想到這兒,我靈機一動,這個學生的作文能力不是很差嗎?我為何不借此機會給他布置一篇寫螞蟻的日記呢?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時,討論也結束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我先表揚了陳岱旭同學:“陳岱旭同學真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孩子,他為了寫好小螞蟻,連上課都忘了,還在專心致志地觀察,相信明天早上他一定能交上一篇好作文。”聽了我的話,本以為會挨一頓批評的他,馬上坐直了身體,小臉蛋上滿是興奮。接著,我話鋒一轉:“不過,為了觀察螞蟻而影響了上課,這是很不好的,要合理安排時間。”聽到這,陳岱旭臉紅了,我明白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接下來繼續上課,陳岱旭一直都很專心。
第二天早上,我剛走進教室,陳岱旭就迫不及待地把日記交到我的手里。打開他的日記本,我發現書寫明顯進步了,雖然他的字算不上好,但顯然認真了。再讀內容,也比以前進步了,不通順的句子少了很多,而且還運用了一些恰當的修辭方法。我馬上動手為他批改日記,并且在日記本上寫了激勵性的評語,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的進步,我可以看得出來,他臉上滿是自信。后來,他的違紀現象越來越少,學習也有了進步。
三、寓批評于幽默
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語言批評方式的一種軟著陸,它以笑聲代替批評,以詼諧化解尷尬。它可以將教師的教育意圖直接傳達給學生,實現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它可以讓學生笑著接受教育,還能讓他們從老師幽默的語言中明白:老師是在教育我們,但是卻沒有因我們的錯誤而生氣。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若能藝術地運用幽默,會化解很多尷尬,更能滋潤學生的心靈,放松學生的心情,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讓學生喜歡你,進而喜歡你的課、聽你的話,令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如:有一次,兩位男生又鬧矛盾了,已經打起來了。而且都自認為自己沒有錯,一副委屈而又霸氣的樣子,站在那里,恨不得把對方吃了。像這樣的情況絕對不可以以暴制暴。分析了情況之后,發現只不過是他打了他一下,他還手了一下,于是“大戰”就開始了。瞅了瞅兩人,打得滿臉通紅,汗都流下來了。我很鄭重地說:“兩位辛苦了!”兩人一愣。“看看,打得滿頭大汗的,那還不辛苦?”剛才兩眼還噴射著憤怒火花的兩人忍不住撲哧笑了。先緩和了氣氛,再慢慢理清原因就好辦了一些。給兩人分析了原因和過程之后,又添了一句:“我們前兩天還上了《小英雄雨來》,你們倆的戰斗和那里面扁鼻子軍官與雨來的戰斗激烈程度差不多了。不過那是敵我矛盾,你們嘛,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些浪費了。同學內部矛盾,就用不著這么激烈了吧。”他們倆相互瞅了一眼,咯咯地笑了。
總之,無痕的批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充滿真情的語言能溫暖學生的心田;真誠的語言更能感動人激勵人;幽默的語言能調節緊張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因此,班主任要不斷探討語言藝術,在教育中巧妙地傳遞著自己的愛,使批評的教育達到一種藝術的境界。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