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洪濤+昝星灼
【摘 要】 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活動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和未來發展,而董事會在制定公司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文章利用2010—2012年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的數據,以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投資強度為因變量,以董事會規模、戰略委員會設置、董事技術背景等董事會特征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和戰略委員會設置與研發投資正相關,董事學歷和技術背景對研發有著顯著促進作用,而兩職合一對研發投資的影響并不顯著。
【關鍵詞】 戰略性新興; 董事會; 研發投資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09-0049-05
一、引言
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劃分為七個子產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投資決策是戰略性新興企業財務活動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對公司的創新能力、盈利能力有著重大影響,并且影響著公司未來的經營風險和企業價值。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對公司的投資行為有重大影響,結構合理且運行良好的董事會應當以公司的長遠發展為主旨,更加關注公司成長戰略的科學決策。本文通過對我國戰略性新興企業董事會特征與研發投資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有利于完善企業的董事會結構,規范企業內部管理及投資行為,為今后的研發投資政策和管理提供參考,并使企業認識到研發活動創造的價值所在,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現狀與評述
目前國內外基于董事會特征與企業研發投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的比例、董事個人特征三個方面。
(一)董事會規模與研發投資的關系
部分學者認為董事會規模越大,企業研發投入越大。趙立韋(2012)以2007—2010年披露研發信息的制造業、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分析董事會特征對研發投入的影響,結果顯示,董事會規模的擴大有利于企業的研發投資決策。劉小元、李永壯(2012)基于中國創業板企業的數據,從企業內外部視角實證檢驗了董事會、資源約束和創新環境對創業企業研發強度的影響,結果顯示董事會規模與創業企業研發強度顯著正相關。
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董事會規模與企業研發投入負相關或沒有直接關系。Lipton和Lorsch(利普頓、洛爾施,1992)認為,當董事會的規模超過10人時,因協調和溝通所帶來的損失會超過因人數增加所帶來的收益,董事會效率降低,也更容易被公司經理控制。而周杰,薛有志(2008)卻發現,在股東單位任職的董事通過其積極的監督以及所具有的信息優勢對研發投入產生顯著的積極作用,而董事會規模與研發投入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二)獨立董事與研發投資的關系
現有研究多數認為獨立董事機制促進了企業研發投資。馮根福和溫軍(2008)通過研究發現,獨立董事制度與企業技術創新存在正相關關系,獨立董事比例較高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明顯高于獨立董事比例較低的企業。高楠(2012)以2006—2008年披露了研發投入的180個家族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考察了董事會獨立性對上市公司研發支出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獨立董事比例的增加,控制性家族的現金流權與公司的研發投資顯著正相關。
然而,有的學者認為獨立董事機制抑制了企業研發投入。Hoskisson(哈斯基森,2002)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外部獨立董事由于受到時間、精力等因素的約束,對公司內部信息匱乏,很難看出管理者行為所帶來的長期效應,因此外部獨立董事抑制了研發的投入,而內部董事促進了研發的投入。何強、陳松(2009)以2004—2007年披露研發投入的790個上市公司為樣本觀察值研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結構與研發投入的關系,結果顯示獨立董事比例越高,越會弱化執行董事之間在研發戰略決策及監督管理層執行研發活動的知識協同效應,導致研發投入減小。
(三)董事個人特征與研發投資的關系
多數學者認為董事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企業的研發投入越大。Dalziel(達爾齊爾,2011)等將代理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相結合,認為董事會的人力和社會資本是董事會參與戰略決策的先決條件。周建、任尚華、金媛媛等(2012)從董事會社會資本與董事會人力資本兩個方面探討董事會資本對企業研發投資的影響,結果表明:董事會受教育程度、董事會職業背景、董事會團隊異質性、董事會間聯系以及董事會的政治資源與企業研發投資支出正相關。
有研究表明,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的情況能夠減小信息不對稱,促進研發投入,例如孫維峰(2013)利用2009—2011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進行研究發現,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有助于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的協調溝通,從而有助于促進企業的研發支出。但是,Hill和Snell(希爾、斯奈爾,1988)認為兩職兼任容易產生管理層主宰董事會的現象,使董事會失去監督效果。
(四)文獻評述
從現有文獻來看,國內外學者針對董事會特征與研發投資相關性的研究內容較繁雜,研究結論不一。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傳統的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比例等層面,而對于董事會下設委員會的設置和董事技術背景的研究比較有限,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研發投資。本文立足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針對企業董事會特征和研發投資進行相關理論梳理和實證研究,建立多元回歸模型來探索董事會特征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資的相關性,利用結論對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投資提出基于公司董事會角度的建議,為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投資以及后續運營和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三、實證分析
(一)實證研究設計
1.研究假設
董事會規模是指董事會的成員總人數、董事會規模不同的企業,往往其研發投入也有一定差異。董事會規模過小,將導致董事會缺少有效處理信息和作出決策的人才,這將導致董事會不得不利用財務控制和更加便利的短期績效目標來監督管理者,從而使企業忽視了內部技術創新活動而相應減少企業的研發投入。Xie等(謝,2003)認為,董事會規模的擴充,可汲取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能發揮正面的監督效果。本文認為,公司董事會的人數越多,監控的效力也就越大,研發投資決策與企業的戰略性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數較多的董事會不僅能夠從戰略角度作出更為合理和完善的研發投資決策,并且能夠綜合考慮降低投資決策風險的措施,而這種風險的降低正是來自于董事會規模擴大所帶來的不同專業背景、社會經歷和決策能力的人才發表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使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活動相對穩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董事會規模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資正相關。
獨立董事制度是為防范風險、增加投資決策理性、保護股東權益所制定的強制性制度,我國上市公司必須有一定比例和數量的獨立董事。獨立董事由于其具有內部董事所不具備的專業性而被引入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治理中,參與重大決策的評估和制定以及為企業經營提供咨詢和意見。具體到技術研發決策上,獨立董事能夠客觀、理性地引導創新資源的投資和配置,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Berrone(貝羅恩,2005)認為獨立董事能發揮其對內部董事的監督作用,降低內部董事的短視傾向,從而作出對公司有利的長遠決策。本文認為,獨立董事為企業帶來了科學決策所需的專業知識,強化了董事之間的知識互補,有利于董事會在研發投資決策過程中對各種信息的處理和不同意見的吸收,能夠對研發投資項目作出更為客觀和科學的判斷。此外,獨立董事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董事會的監督職能,防止董事會和經營者作出以短期盈利為目的的行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獨立董事比例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資正相關。
企業的董事會一般下設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風險控制委員會和戰略委員會等。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投資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戰略委員會的影響。牛建波和劉緒光(2008)的研究顯示設立戰略委員會能夠帶來顯著的公司治理溢價。本文認為,戰略委員會的設置首先是以企業的戰略性發展為初衷的,不僅在董事會治理的傳統方面強化了董事職能分工,為研發項目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提供了保障機制,同時明確了董事會成員在企業研發活動中所承擔的責任,杜絕董事會成員在決策過程中的“搭便車”行為,提高了董事會運行效率。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3:戰略委員會的設置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資正相關。
董事長兼任總經理,雖然能夠克服兩者的角色矛盾和沖突,提高企業創新的自由度,但兩者兼任也對企業的研發投資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兼任會導致權力過于集中,當董事長由于自身存在著專業技術、決策能力不足,或是思維方式僵化、決策隨意化等問題,會導致決策失誤,而使企業陷入困境。同時,Sander(桑德,1998)認為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兼任將會限制董事會的信息處理能力,從而阻礙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例如福特汽車公司兼任董事長與總經理的亨利·福特,拒絕創新而堅持錯誤決策,導致福特汽車公司損失慘重。本文認為,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兼任將導致企業決策權力的過分集中,弱化董事會對經營者的制約,企業將陷入決策隨意化帶來的困境。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兩職合一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資負相關。
董事的學歷高低是衡量董事會人力資本存量水平的重要指標。董事整體學歷水平越高,董事會總體的人力資本存量也就越大。擁有高學歷的董事會不僅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而且在面臨高度不確定的研發決策時,能夠在心理上做好應對風險的準備。正規的學歷教育不僅成就了董事訓練有素的學習能力,能夠迅速高效地汲取新知識新技術,而且提高了董事的工作質量和效率,進而提高了董事的企業家才能,即抓住機會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Tihanyi(蒂豪尼,2001)的研究顯示團隊成員接受教育程度越高,團隊獲得的有效信息相應就越多,越有利于企業的戰略選擇。本文認為,董事的高學歷在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投資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擁有較高學歷的董事會能夠充分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并能夠處理研發活動所帶來的后續問題。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5:董事學歷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資正相關。
董事會作為企業的高層決策團隊,其功效是由包括團隊成員的知識和經驗在內的解決科學決策問題所需要的資源決定的。董事會成員具有財務、法律、投資、金融和管理方面的知識背景,才能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專長。梁能(2000)認為每位董事至少能夠在某個領域來貢獻其所掌握的知識、閱歷和技能,這樣董事會知識結構互補性將會有所增強,董事會運行效率也會同時提高。本文立足于戰略性新興企業這一平臺,董事會對于技術研發的作用將著眼于董事是否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背景。在具有一定的專業學習或工作經歷的情況下,董事會能夠較直觀地獲取該領域的信息,從而為董事會制定決策提供一個技術性的導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具有技術背景的董事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資正相關。
2.指標選取
本文選取研發投入強度為因變量,代表企業董事會特征的指標為自變量。此外,企業的規模大小也影響著研發投資,大規模企業的技術和資金實力雄厚,融資能力和對抗風險的能力也更強,而小企業具有反應靈活、善于捕捉市場機會的優勢;產品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可能在研發創新上出現惰性,部分企業也會因新產品帶來的收益而加大研發力度;企業的負債水平決定了企業是否有能力克服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提供充足的資金進行研發活動,因此,本文還選取了代表企業規模、市場競爭力、資本結構的控制變量。具體指標和計算方法見表1。
3.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如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戰略性新興企業董事會特征與研發投入的關系進行研究,并將對有關參數進行顯著性檢驗。
RD = 0 + 1SBD + 2PID + 3SPC + 4LPS + 5DE+
6DT+7SIZE+8PMC+9DEBT+
其中,RD代表戰略性新興企業研發投入強度;SBD為董事會規模;PID為獨立董事占董事總人數的比例;SPC為戰略委員會設置;LPS表示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兩職兼任情況;DE代表董事學歷;DT表示董事是否擁有技術背景;SIZE表示企業規模;PMC代表企業的競爭力;DEBT代表企業的資本結構,以資產負債率替代;為隨機擾動項。
4.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10—2012年滬深股市的所有戰略性新興上市公司,剔除研究期間內ST、*ST公司和任一所需的研究數據有欠缺的公司,經篩選最終得到1 495組數據。數據收集來自于新浪財經、巨潮資訊等網站以及CSMAR國泰安數據庫。通過閱讀研究期間的年度報告以及網站公布的財務指標來獲取研究數據。
(二)實證檢驗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利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所有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表2列示了全變量的極大值、極小值、均值和標準差。
由表2可知,我國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普遍較低,均值僅為4.7%,雖然能夠維持企業基本生存,但是要想增強企業的整體價值仍需加大研發力度。董事會規模差異較大,這可能和企業本身的規模相關,不同規模的企業可能其掌握決策權力的董事會規模也有所不同,因此,除了董事會規模和企業規模以外的其他變量標準差均較小。獨立董事的比例達到了國家規定的33.3%,最大值達到80%。大多數企業設置了戰略委員會并將董事長與總經理分任。在董事學歷方面,有的企業董事會達到了全部董事均為本科及以上水平,但仍有一些企業并不重視董事個人的教育情況,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董事僅有33%。大多數企業的董事擁有技術背景,這說明,擁有技術背景的人員成為了戰略性新興企業董事會的穩定構成因素,這也反映了戰略性新興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人力資本。
2.回歸分析
本文首先將各變量進行Zscore標準化,利用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表3顯示了董事會特征各變量與研發投入強度的回歸結果。模型的顯著性(P值)為0.000,已達顯著性水平,R平方達到了75%,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變異75%的解釋具有統計意義。
回歸結果表明,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研發投入正相關,相關系數達到了0.409和0.185,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驗證了H1和H2,說明董事會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吸收多維度的知識,獨立董事的參與減小了決策的隨意性。戰略委員會的系數達到了0.033,在5%的水平上與研發投入顯著正相關,因此可見戰略委員會在企業技術創新投資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接受H3。兩職兼任情況與研發投資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002,雖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可以看出兩職兼任并不能為企業的研發投資產生積極作用。董事的學歷與研發投資正相關,其回歸系數為0.314,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董事較高的學歷促進了企業的科技創新,也說明了學歷水平越高的董事會越重視研發創新活動,因此接受H5。擁有技術背景的董事這一指標與研發投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這表示董事在掌握技術技能的同時,能夠較有效地履行職責,為企業發展提供創新建議和決策,因此H6成立。
此外,企業規模與市場競爭力因素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因為大規模企業擁有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和雄厚的物質人力資本,其融資也相對容易,而小規模企業也有著對市場動向敏銳的洞察力,在制定決策時較為靈活,因此企業規模大小并沒有較好地解釋研發投資的多少。同時,企業的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強可能導致企業產生惰性和依賴性,而競爭力弱的企業資金鏈有可能出現供給不足,無法滿足企業的研發需求。然而,資本結構卻較好地解釋了當企業負債較多時不愿進行研發投資的現狀,資本結構的相關系數為-0.072,在1%的水平上與研發投資負相關,這表明企業在負債較多的情況下,自有資金難以支持研發活動的高投入和長期性。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1.董事會結構與研發投資密切相關
首先,規模大的董事會有助于企業吸收不同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和社會資本的人才,在制定投資決策的過程中能夠使研發創新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還能夠群策群力避免不合理、隨意性的發展方案。其次,獨立董事的引入為研發投資提供了又一保障,這些獨立董事多數來自于技術、財務、法律方面的專家,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專業經驗,能夠在各個方面衡量企業投資的利弊,并合理制定創新投資決策。最后,戰略委員會的設置促使企業站在長遠的角度看待發展,而這種可持續發展就要求企業務必將創新活動放在重要位置,企業也就加大了研發創新投資。
2.擁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術背景的董事更傾向企業研發投資
董事個人特征較顯著地影響了企業的研發創新投資。當董事會的人員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時,將會更加重視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而且也能夠審時度勢地合理作出決策,并為研發活動指定較為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本文的研究顯示董事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搭便車”行為,擁有技術背景的董事,能夠將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與企業發展相結合,在公司制定決策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認真履行職責。
(二)建議
1.加大技術創新,保障政府支持力度
戰略性新興企業肩負著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重任,新技術的支持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研發,可以使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政府應制定完善的研發相關的法律保障機制,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充分發揮研發的稅收激勵效應,加大對企業研發活動的扶持力度,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調整董事會結構,提升董事個人素質
董事會如果要實現長遠的戰略利益,就應將不同知識背景、工作經歷和性別年齡等董事進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高效的董事會結構,強化決策制定和執行時的知識協同效應。董事的個人深造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董事能夠同時在專業知識和心理素質上較好地制定投資決策,因此,完善董事會的結構、提升董事個人素質對企業研發投資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趙立韋.董事會特征因素對研發投入的影響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4):86-88.
[2] 劉小元,李永壯.董事會、資源約束與創新環境影響下的創業企業研發強度:來自創業板企業的證據[J].軟科學,2012(6):99-104.
[3] M Lipton& JW Lorsch.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J]. The Business Lawyer,1992,48(1):59-77.
[4] 周杰,薛有志.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對R&D投入的影響:基于總經理持股與董事會結構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6):35-42.
[5] 馮根福,溫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7):91-101.
[6] 高楠.現金流權、董事會獨立性與研發支出:來自滬深家族上市公司的證據[J].現代管理科學,2012(3):105-109.
[7] R.E.Hoskisson& M.A.Hitt& R.A.Johnson. Conflicting Voices: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8] 何強,陳松.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對R&D投入的影響[J].系統管理學報,2009(12):612-619.
[9] Dalziel.T& Gentry R.J.& Bowerman M. An Integrated Agency-resource Dependenc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Directors' Human and Relational Capital on Firms' R&D Spend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217-1242.
[10] 周建,任尚華,金媛媛,等.董事會資本對企業R&D支出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滬深兩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1):67-77.
[11] 孫維峰.高管激勵與研發支出:內生性考察[J].經濟與管理,2013(6):38-42.
[12] Charles W. L. Hill& Scott A. Snell. 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577-590.
[13] Xie B& Datt P.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295-316.
[14] P Berrone& Jordi Surroca& Josep A.Tribó.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on R&D Investments Intensity:Evidence From Spain[J]. Bussiness Economics,2005(7):144-146.
[15] 牛建波,劉緒光.董事會委員會有效性與治理溢價[J].證券市場導報,2008(1):64-72.
[16] Sanders,W.G.& Carpenter,M.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Governance:The Roles of CEO Compensation,Top Team Composition,and Board Stru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158-178.
[17] Tihanyi. L& Ellstrand A.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6(6):1157-1177.
[18] 梁能.公司治理結構:中國的實踐與美國的經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 周杰,薛有志.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對R&D投入的影響:基于總經理持股與董事會結構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6):35-42.
[5] 馮根福,溫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7):91-101.
[6] 高楠.現金流權、董事會獨立性與研發支出:來自滬深家族上市公司的證據[J].現代管理科學,2012(3):105-109.
[7] R.E.Hoskisson& M.A.Hitt& R.A.Johnson. Conflicting Voices: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8] 何強,陳松.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對R&D投入的影響[J].系統管理學報,2009(12):612-619.
[9] Dalziel.T& Gentry R.J.& Bowerman M. An Integrated Agency-resource Dependenc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Directors' Human and Relational Capital on Firms' R&D Spend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217-1242.
[10] 周建,任尚華,金媛媛,等.董事會資本對企業R&D支出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滬深兩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1):67-77.
[11] 孫維峰.高管激勵與研發支出:內生性考察[J].經濟與管理,2013(6):38-42.
[12] Charles W. L. Hill& Scott A. Snell. 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577-590.
[13] Xie B& Datt P.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295-316.
[14] P Berrone& Jordi Surroca& Josep A.Tribó.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on R&D Investments Intensity:Evidence From Spain[J]. Bussiness Economics,2005(7):144-146.
[15] 牛建波,劉緒光.董事會委員會有效性與治理溢價[J].證券市場導報,2008(1):64-72.
[16] Sanders,W.G.& Carpenter,M.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Governance:The Roles of CEO Compensation,Top Team Composition,and Board Stru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158-178.
[17] Tihanyi. L& Ellstrand A.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6(6):1157-1177.
[18] 梁能.公司治理結構:中國的實踐與美國的經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 周杰,薛有志.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對R&D投入的影響:基于總經理持股與董事會結構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6):35-42.
[5] 馮根福,溫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7):91-101.
[6] 高楠.現金流權、董事會獨立性與研發支出:來自滬深家族上市公司的證據[J].現代管理科學,2012(3):105-109.
[7] R.E.Hoskisson& M.A.Hitt& R.A.Johnson. Conflicting Voices: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8] 何強,陳松.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對R&D投入的影響[J].系統管理學報,2009(12):612-619.
[9] Dalziel.T& Gentry R.J.& Bowerman M. An Integrated Agency-resource Dependenc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Directors' Human and Relational Capital on Firms' R&D Spend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217-1242.
[10] 周建,任尚華,金媛媛,等.董事會資本對企業R&D支出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滬深兩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1):67-77.
[11] 孫維峰.高管激勵與研發支出:內生性考察[J].經濟與管理,2013(6):38-42.
[12] Charles W. L. Hill& Scott A. Snell. 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577-590.
[13] Xie B& Datt P.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295-316.
[14] P Berrone& Jordi Surroca& Josep A.Tribó.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on R&D Investments Intensity:Evidence From Spain[J]. Bussiness Economics,2005(7):144-146.
[15] 牛建波,劉緒光.董事會委員會有效性與治理溢價[J].證券市場導報,2008(1):64-72.
[16] Sanders,W.G.& Carpenter,M.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Governance:The Roles of CEO Compensation,Top Team Composition,and Board Stru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158-178.
[17] Tihanyi. L& Ellstrand A.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6(6):1157-1177.
[18] 梁能.公司治理結構:中國的實踐與美國的經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