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菲
(贛州衛生學校,江西 贛州 341000)
護理專業教師在上課時做示范動作和講解有關動作技能的要領、原理、規則以及動作概念,都是在向學生傳授護理動作技能的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動作技能的程序性知識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種動作技能的知識,動作技能是通過動作練習而獲得的活動方式,而練習的過程正是獲得動作技能程序性知識的過程。有時程序性知識也被稱為執行知識,可以用實際操作的方式來測定。目前,注射實驗課的教學安排是先進行理論課,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說,理論課的學習正是開始學習一種新的動作技能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發展依賴于陳述性知識,但必須花時間去練習,即與活動相聯系[1]。
注射教學總共安排24學時,其中理論課8學時,實驗課12學時,考核課4學時。
注射器手法練習2學時;靜脈輸液模擬手臂練習2學時;輸液器排氣示教練習2學時;兔耳緣靜脈注射2學時;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真人互注4學時。
全班學生共分為4個小組,每小組12~14人,一位教師帶一個小組,注射藥物為無菌的0.9%的生理鹽水,每次操作前教師先進行示教。進行真人互注前,示教教師先在每個小組中抽取一位學生進行演示,然后讓學生自愿配對進行真人互注,輪流扮演護士與患者。教師進行巡視,及時糾正指導。
動作的術語、要領、原理、規則等知識即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既有區別,又密切聯系。在真人互注中,注射原則、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定位、注射的注意事項等都屬于陳述性知識,領會陳述性知識是動作技能形成的關鍵。如果不掌握陳述性知識或不在正確的護理知識指導下練習動作技能,是無法形成熟練的動作技能的。中職學生學習主動性、自控性比較差,很難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且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是造成學生陳述性知識不熟練的原因。
程序性知識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種動作技能的知識,即什么時候運用或怎樣選擇適當的動作技能知識。加加耶娃創立的動作技能學習的純生理學聯結理論中把動作技能的獲得過程分為3個相互聯系并各具特點的發展階段,初期為掌握局部動作階段,中期為初步掌握完整動作階段,后期為動作協調完善階段。學生在學習動作技能的初期主要是通過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進行模仿練習,即借助于視覺來直接控制自己的動作[1]。在課堂上,教師示范動作是在一段時間內連續以正常速度完成的,如果學生對于連續的若干個局部動作的視覺觀察及模仿能力不強,即很難通過教師的一次示教就掌握動作要點,這就要求教師反復示教,但這與教學時限相矛盾,也容易引起教師的示教倦怠。
盡管在學習注射時已經學習并考核了無菌技術,但是在實驗課上,仍然有不少學生沒有無菌觀念,表現在不能正確消毒、不能意識到注射器針頭保護套的作用、消毒后棉簽隨地亂扔、不會處理注射后的用物等。
實驗教師在進行實驗指導時,沒有足夠的精力再進行課堂秩序的管理,部分已經完成注射的學生不復習相關知識反而玩手機、嬉戲、聊天等。
真人互注要求學生分別扮演患者和護士,學生對于執行真人注射充滿期待,但是由于是第一次進行真人注射,學生會感到焦慮、害怕、不自信,害怕自己或同學操作失誤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2.6.1 刺傷 真人互注是學生第一次真實地進行注射,由于操作時不熟練、緊張,學生在注射過程中經常發生注射器針頭刺傷手指,尤其是被已經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刺傷,由于缺乏處理經驗,很多學生表現為驚恐和不知所措。
2.6.2 暈針 在注射過程中,患者突然發生頭暈目眩、心慌、惡心甚至暈厥的現象稱為暈針。暈針產生的原因常由于接受注射者的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饑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后接受注射或是接受注射時體位不當所造成。在真人互注過程中,暈針的現象也是較常見的,主要是因為一些學生空腹接受注射,或不按規定的注射體位進行注射所造成的。
護理實驗室按照功能分區一般分為實驗準備室、示教室以及操作練習室,操作練習室的布局通常按照醫院多人病房格局進行布置。與一般的護理操作不同的是,注射有非常嚴格的無菌要求,不能局限于單一整體空間內去完成整個操作過程,注射室的室內墻面通常也應張貼藥物配伍禁忌表及過敏性休克搶救流程等畫報。
任何操作技能都有其理論基礎,如果不掌握陳述性知識或不在正確的護理知識指導下練習動作技能是無法形成熟練的動作技能的。任課教師應及時通過課堂提問及課后布置作業等形式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應注意把書本知識與臨床實例很好地結合,引導學生思考。
任何一種動作技能都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和一定的空間結構,目前使用的教科書以文字形式為主,配有少量手繪黑白圖片,操作以流程形式描述,不直觀,這不利于學生對于動作技能的學習。教師示教是對一個完整的操作過程進行演示,在演示過程中學生很難看清楚關鍵動作,在練習課中,學生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練習。制作關鍵技能動作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能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點;制作配有文字的操作流程圖,能讓學生在練習當中知道如何與患者進行語言交流,而不是進行機械式操作;制作適合于學生互評的操作評分表,能讓學生在練習時互相指導,指出操作中的不足,互教互學。
在注射課前,教師應該把注射的注意事項告知學生,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后再接受注射,并告知學生被針刺傷的應對措施。另外,注射練習室應備有床鋪以及葡萄糖水,以防意外情況發生。
醫療垃圾分類在臨床上是非常普遍又極為重要的,理論課教學抽象,很難讓學生掌握,在互注的實驗課當中模擬醫院臨床實際的情景,在這種情景下學習到的用物預處理知識是最令學生記憶深刻的,同時學習效果也是最好的。這就要求教師在示教時嚴格規范示教。
教學關系本質上講仍然是一種師生人際關系,教師首先應該尊重愛護學生。在真人互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在初次注射時會緊張,甚至由于擔心操作不當給同學帶來傷害而放棄注射練習,這時作為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讓學生有自信,同時給予耐心指導。對于學生注射,在技術要求上要嚴格,在指出學生操作不足之處的同時要多肯定,緩解首次注射給學生帶來的緊張情緒。
注射實驗課采取小組教學的形式,要充分發揮小組教學的特點,讓學生之間互相監督,并制訂嚴格的實驗室教學紀律,對于違反者給予相應處理。
校內真人互注教學的課時安排是有限的,教師要及時對實驗課中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總結。
相比于其他的護理技術而言,開展真人互注所需要的條件較易滿足,雖然存在一定的操作風險,但也較易控制。在真人互注實驗課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可以學習到很多,譬如真實情景的護患溝通、真人注射體驗、職業防護知識、醫療垃圾的處理等。
脫離實踐的學習是枯燥而乏味的,在真人互注中,學生知道了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加強了無菌觀念。
真人互注增加了操作的難度,提高了對操作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在操作時態度更加認真,操作技能得到了有效提高[2]。因為是真人真做,操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要立刻做出判斷并加以解決,所以能夠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3]。
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護理模式的轉變,人們已逐漸意識到關懷護理的重要性[4]。積極開展“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關懷護理,是臨床護理發展的方向。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需要從教師做起,教師規范嫻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責任感、優秀的專業素質以及對學生的關心和體貼均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職護理教育是我國護理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職學生在就業市場是極具競爭力的,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中職學生生源素質大幅度下降,教學質量也呈明顯下滑趨勢。面對嚴峻的現實情況,中職院校應從提高教學質量入手,以培養滿足就業市場需求的技能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
[1]范秀珍.教育心理學與護理教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龍芳.角色扮演在注射法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08(27):89-90.
[3]蔡碧輝.真人真做模擬實驗教學的優點[J].中等醫學教育,2009(8):39.
[4]黃行芝,劉義蘭,楊春.關懷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