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吳旭東
(江蘇建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大學生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的主體地位探究
王春燕,吳旭東
(江蘇建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探討職業信息采集的主體以及在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過程中確立大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意義,以期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與高質量就業。
大學生;職業信息;主體地位;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更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和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今天,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和高質量就業,不僅是對高校教育教學水平、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質量的實際檢驗,更是高校存在和發展的“生命線”。在當今“市場導向、政府調節、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中,如何使大學生“有業可就,能就好業,持續發展”,是亟待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過程中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促進大學生就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職業信息,是指與個人職業生涯相關的知識或資料,其范圍十分廣泛,既包括反映整個就業市場的社會職業狀況方面的資料,也包括反映特定職業的性質、任務、要求、待遇以及升遷機會等和職業密切相關的具體情況,同時還包括與職業資格有關的教育與培訓方面的信息。
自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由國家“統包統分”方式轉變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方式,就使得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活動中由被動的客體轉變為主動選擇的主體。因而在校大學生也就當仁不讓地成為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的主體。同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承擔者,其就業指導機構與職業指導教師也理應為畢業生提供用人單位相關資料及崗位需求等職業信息。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在職業信息采集與發布過程中也應發揮應有的作用。
1.1 行政主管部門
教育部是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管部門,各省教育廳是各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管部門,通過其下屬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具體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如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負責整個江蘇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并通過“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www. 91job.gov.cn)構建起一個共建共享、開放公益的職業信息采集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既有國家和地方有關就業方針政策解讀,又有就業指導專家的在線咨詢,既有各類專場招聘會信息,又有事業單位、公務員等考試信息,提供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職業信息。高校應指導大學生充分利用好這個廣闊的平臺,做好相關職業信息的采集與運用工作,促進大學生就業。
1.2 高校就業指導機構
高校就業指導機構是專門負責本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部門,在長期的工作交往中,他們與上級主管部門、各級就業指導機構以及用人單位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采集的職業信息數量和質量都有著明顯優勢。一是通過舉辦校園招聘會,邀請用人單位帶著崗位需求信息直接到校園舉行招聘活動,搭建起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交流互動、雙向選擇的平臺。二是召開用人單位宣講會,邀請行業專家和用人單位人力資源主管領導,介紹行業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趨勢、單位性質、企業文化、管理理念、用人標準、崗位需求、勞動報酬、發展空間、員工培訓等職業信息。三是開設就業指導網站,搜集、發布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信息、學校專業及生源情況、就業準備及面試技巧等就業指導信息。網站中的信息傳播速度快、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不受時空限制,因而對促進大學生就業效果較為明顯。四是建立校友資源庫。校友資源是不容忽視的職業信息源,對校友進行跟蹤調查和回訪工作,開展校友訪談,邀請優秀校友與在校生座談,可以直接反映用人單位的擇人用人標準、從業要求及職業規范等,并且在校生可從成功校友身上看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1.3 高等院校學生
大學生作為職業信息采集的主體,區別于行政主管部門和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其采集的職業信息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特征,與自身實際情況結合緊密。一是從親朋好友處采集相關職業信息,這類信息一般可信度較高,且對自身就業幫助較大。二是結合個人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個性特征、價值觀等采集相關職業信息,這類信息由于與個人匹配度較高,因而利用價值也較高。三是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及見習、實習等職業鍛煉活動,通過個人實際行動獲取相關職業信息,這往往是第一手信息,可以體驗真實的職業環境,及時調整個人求職的預期目標,尋求用人單位需求與自身需求的平衡點,由于參與度較高,有助于大學生合理定位、理性擇業、順利就業。
由于受固有思維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社會都習慣性地認為行政主管部門和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理所應當為畢業生提供用人單位信息、相關資料及崗位需求信息等,但是從筆者多年的就業指導工作經驗來看,行政主管部門、學校就業指導機構與職業指導教師在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過程中只是起到指導與服務的輔助作用。越早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越有利于發揮大學生求職與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在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過程中設身處地地將自己置于真實職業情境中,深刻體會到自身的興趣、性格、能力、技能與價值觀是否與未來的職業要求相匹配,從而明晰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自己能否得以發展。
2.1 有助于強化學生職業認同感
在我國,很多大學生的專業選擇是由父母代為做出的,甚至是因專業調劑而入學的。因而入學后,普遍存在對專業與職業的模糊認知,甚至錯誤認知。這種認知不足導致大學生在入學之初往往非常困惑,不知道自己將來何去何從,進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學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所學專業的職業信息進行采集與運用。除了積極參加學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外,還應聆聽校內外行業專家、用人單位人力資源主管、優秀學長和校友開設的各類專題講座。俗話說得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通過對專業發展狀況與趨勢、專業培養人才方向、專業教學內容以及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分布等職業信息的采集與運用,樹立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進一步澄清對專業的認知,加深對專業的理解,強化職業認同感。
2.2 有利于提高學生職業綜合素質
在渡過新生期后,學生逐漸適應了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在專業認同的基礎上,開始將專業知識學習、綜合能力培養與職業生涯規劃結合在一起,對“將來我想做什么”“將來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去做”3個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學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職業素質、職業技能、職業能力等信息進行采集與運用。除了積極參與到教學環節中,認真聽好每一節課外,還應結合所學專業特點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和職業訓練活動,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采集與運用社會經濟形勢、職業發展前景、用人單位選人用人標準、應聘資格要求以及工作崗位的薪酬標準、福利待遇等職業信息,促使大學生充分利用在校的寶貴時間夯實專業基礎,提高綜合素質,掌握操作技能,進一步明確職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初步擬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路徑,設計具體的行動方案并付諸實踐。
2.3 有益于提高學生職場適應能力
大學期間除了專業知識的積累、實踐技能的鍛煉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三大任務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完成從“學校人”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
為了使自己更好地“適銷對路”,滿足用人單位個性化的需求,學生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未來真實的職場信息進行采集與運用。在校期間,積極參加“自我推銷大賽”“簡歷制作比賽”“模擬面試”等活動。這些情境模擬式的職業探索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環境的體驗。課余時間,定期到用人單位參觀學習,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提前了解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明晰企業文化、管理理念和職場要求,提前接觸業內人士,明確用人單位的要求和期待。實習期間,通過頂崗實習及不同崗位的輪轉實習,切實投入到真實的職場環境,加深對該職業的理解,端正擇業態度,并廣泛采集和運用國家的就業政策、各種用工制度、工資分配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退休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等一系列勞動制度,在此基礎上,結合經濟發展形勢,針對各行業崗位需求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同時進行求職面試技巧等職業信息的收集,為求職擇業、順利適應職場環境做好準備,進而做出恰當的職業定位和職業選擇,逐步完成向“職業人”的過渡。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順利與否,就業質量高低與其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緊密相關。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從簡單易行地利用網絡搜索相關職業信息,到切實找到該職業的職業生涯人物進行訪談,甚至是直接進入相關崗位見習、實習,這些方式都能讓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加深對未來職業的理解。因此,行政主管部門、高校與大學生三方應各司其職,共同努力,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大學生在職業信息采集與運用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未來職業發展路徑,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與高質量就業。
G455
A
1671-1246(2014)01-0007-02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衛生類高職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12SJB880027)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