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卿,李賦中
(平涼農業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甘肅省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淺析
李占卿,李賦中
(平涼農業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自2013年起,甘肅省全面開展“2+2+1”職教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本文在分析這一模式內涵及特點的基礎上,針對當前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實施“2+2+1”模式的相關建議。
中職教育;高職教育;“2+2+1”模式
我國中、高職教育銜接始于1985年,經過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何繼續做好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是當前職教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還需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甘肅省教育廳決定從2013年起,在高職院校和有關中職學校開展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全面開展“2+2+1”職教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
“2+2+1”模式是中、高職教育的一種銜接模式,是指“初中畢業生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習2年后,通過考試、考核,到高等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學習2年,然后到企業頂崗實習1年,獲得高職學歷”,同時獲得相應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各高職院校、中職學校按照專業相近、教學計劃統一制定、分段培養的原則,實行自愿組合。
“2+2+1”模式,一是有利于加強中、高職銜接,提升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通過開展“2+2+1”模式教育,可使中職畢業生不用參加高考就能實現上大學的夢想,因而提升了中職教育的吸引力;由于有固定的生源校和充足的生源,可以實現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有利于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開展中高職“2+2+1”模式教育,既能優勢互補,形成整體合力,拓展職業技術教育服務與發展空間,又能實現校企分段合作辦學,有利于培養企業急需的各類技能人才。三是有利于職業學校學生多樣化的成長,滿足學生接受高層次職業教育的需求。
甘肅省自1999年起開展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探索與實踐,為推進中高職協調發展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2.1 初中起點五年一貫制模式
所謂五年一貫制模式,是指由高職院校直接招收初中畢業生入學,在校連續學習5年,畢業時獲得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專科畢業證書和相應專業職業資格證書。這種辦學模式基本符合ISCED的標準,可以視為3B+5B的辦學模式[1]。但五年一貫制模式正面臨挑戰,存在浪費高職教育資源,縮小高職教育規模,擠占中職生源,不利于發揮中、高職教師資源優勢等問題。
2.2 中、高職分段銜接模式
所謂分段銜接模式,是指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分別開展教學,在完成中職教育教學任務后,經選拔和認定合格的學生可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畢業后取得高等教育專科文憑的銜接模式。
根據進入高職階段的選拔方式不同,又可以分為對口升學、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其中對口升學是主要形式。這一模式在對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教育立交橋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回避不了其給中、高職教育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1]。每年經對口升學、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方式直接升入高職的中職畢業生比例較小,這種中、高職教育銜接渠道還不太通暢。
2.3 “3+2”模式
所謂的“3+2”模式,是指初中畢業生在完成3年中職教育后再接受2年高職教育,讓中職生不通過高考進入相應高職院校學習的銜接模式。這種模式綜合了前兩種模式的優點,避免了銜接過程中的損耗和學生在同一學校完成兩種層次教育等缺陷,是一種較理想的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
2.4 “2+2+1”模式
為了給中職生持續發展提供多種機會和選擇,甘肅省計劃從2013年開始進行中高職“2+2+1”具有甘肅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試點。這種校企分段合作辦學模式,既繼承了“3+2”模式的優點,又有利于實現職教人才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作為一種較理想的銜接模式應重點發展。
3.1 培養目標定位不清
中職和高職本屬于同一類型教育的兩個不同層次,在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方面,高職應比中職高一個層次。然而,由于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大多基于普通高中畢業生考慮,使得其實踐操作層面較難超過中職;加之目前國家層面的職教“立交橋”尚未搭好,對那些讀高職不是最終目標的學生來講,也就沒有多少吸引力[2]。
3.2 專業契合度差
在2010年教育部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中職專業數由原來的270個增加到321個,其中新增專業85個,從原目錄中刪除專業22個;而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則始終執行著2004年12月的版本。中、高職專業的名稱、分類、要求等很不匹配,有的“同類不同質”,有的“同質不同類”,導致一些中職生為了升入高職而不得不轉換專業,有些中職畢業生因找不到對口或相近專業而被迫放棄升學選擇。
3.3 課程體系不連貫
(1)課程內容重復。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統一的不同層次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中、高職院校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造成一些專業課程在中、高職階段內容重復度較高。
(2)基礎知識薄弱。由于中職入學門檻低、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升入高職后,對文化基礎課學習普遍感到困難,尤其是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程。
(3)技能訓練重復。中、高職在實訓和技能培養方面理應體現出層次上的差異,而在實際中,不少高職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尚不能體現“高”的特點,有些實訓項目與中職相差不多,存在重復訓練的現象。
3.4 制度有制約
招生考試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證中、高職教育銜接的關鍵,高職招生考試應包括文化基礎與專業技術兩方面。但現行的招生考試卻過分偏重于文化課考核,對專業技能考核不重視,致使招考試題中文化課比重高、難度大,未能體現職教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職生的報考意愿。
4.1 理順管理體制,加大統籌力度
職業教育管理的多部門分割是中、高職教育銜接的主要制度障礙。目前要統籌中、高職教育發展可從3個層面突破:一是改革教育部門內部對中高職的管理分工,由一個部門對中高職實施一體化管理;二是在暫不改變教育行政部門對中、高職管理分工的情況下,明確一個部門負責對中、高職教育銜接的統籌管理和運作;三是大力發展行業性質的職教集團,推動集團內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實現[3]。
4.2 完善保障機制,加快中高職教育融合
(1)優質教學資源合作辦學是保證“2+2+1”模式辦學質量的前提條件。“2+2+1”模式可以職教集團為平臺,以職教集團合作為基礎,由辦學條件好、學風嚴謹、管理嚴格的中、高職學校合作辦學,實現可持續發展。
(2)統籌規劃專業是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的必要條件。高職的專業設置應是中職專業設置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寬,只有理順中、高職專業目錄,形成行業分類與專業目錄之間的互動更新機制,才能保證中、高職教育課程圍繞同一行業科目分類系統進行,真正實現中、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對口銜接。
(3)健全合作辦學的組織機構、完善運行機制是內部質量監控的關鍵要素。要明確劃分合作辦學中中、高職院校的責、權、利,成立由兩校領導直接參與、學校有關處室負責人組成的“2+2+1”模式教育管理委員會,負責合作辦學重大問題的決策和組織實施[4]。委員會應下設教學計劃開發小組、課程開發小組、教學質量監督小組等,明確職責,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實施細則,保證各項工作的落實。
4.3 明確培養目標,實現階梯式成長
要實現“2+2+1”模式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銜接,首先,應明確中職與高職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其次,中職教育應充分體現“雙目標性”,即除了完成中職教育本身的“就業”目標外,還應增加職業教育的“升學”任務;再次,高職教育應堅持以中職教育為基礎,依據中職生的文化、專業技能功底,切實可行地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專業技術和實踐技能水平[3],使高職教學在理論、知識與技能3條主線上都比中職上一個臺階,使畢業生具有更強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4.4 統一教學計劃,做好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
課程銜接是中、高職教育銜接中最實質性的內容。做好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有賴于中、高職教育的共同努力。在中職教育方面要加強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打好接受高職教育的基礎。在高職教育方面,要熟悉中職學校的教學計劃與內容,課程體系應以中職教育的共同專業基礎為標準,體現在: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應進一步加強針對性和應用性,將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必考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強化崗位技能培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兩種層次教育課程的有機銜接。
在課程體系銜接中,一要制訂統一的教學計劃,把教學計劃設計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將4年課程的教學時數、教學科目、教學內容、學分安排、實驗實習等統一安排[1],分校實施;二要明確各自的教學重點,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延續與銜接,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內容的整體性、針對性與滲透性。
4.5 加強教學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5.1 規范學籍管理“2+2+1”模式的前2年執行中職學校學籍管理規定,后3年執行高校學籍管理規定。新生錄取名冊應由中職學校會同聯辦高職院校報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備案。“2+2+1”模式學生一般不得轉學和轉專業。對于不能有效保證向聯辦高職院校選送足額生源的中職學校應給予警告,削減下一年度“2+2+1”招生計劃,防止因生源流失而造成高職教育資源閑置和浪費的現象發生。
4.5.2 嚴格教學質量監控 建立中、高職院校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監督組織,制定專門的監督制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的檢查與督導,及時進行教學糾偏。
4.5.3 探索以淘汰制度代替選拔制度 足額合格的生源是“2+2+1”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的基礎。因此,有關中職學校應嚴格按招生計劃從當年初中畢業生中擇優錄取。對“2+2+1”模式學生從中職升入高職階段探索以淘汰制度代替選拔制度,既要給合格的中職生更多接受高職教育的機會,擴大中職畢業生對口升入高職院校的比例,又要淘汰達不到要求的中職畢業生,并推薦其就業。
[1]張英,張志元.農業中高職教育“3+2模式”的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6(3):5-7.
[2]王壽斌.中高職銜接不是簡單的“學歷嫁接”[N].中國教育報,2012-05-30.
[3]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6):72-77.
[4]謝肖力.對高職教育“3+2”培養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6):33-34.
G420
A
1671-1246(2014)05-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