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倩,譚美玉,梁丹丹
(陽江市衛生學校,廣東 陽江 529500)
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生理學教學效果
陳光倩,譚美玉,梁丹丹
(陽江市衛生學校,廣東 陽江 529500)
針對生理學學科內容抽象和學生學習方法欠缺的特點,提出結合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靈活應用直觀式、比喻式、參與式、問題式、啟發式、實踐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生理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生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針對其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知識涵蓋面廣、信息量大,而學生學習方法欠缺、學習難度較大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一直是教師努力探討的重點課題。筆者在生理學教學實踐中,提出結合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靈活應用直觀式、比喻式、參與式、問題式、啟發式、實踐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直觀式教學法是利用實物、模型或動畫等具體形象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心臟的泵血過程時,先播放多媒體課件中生動逼真的心臟泵血動態畫面,讓學生形成強烈的感性認識后再導入知識點的講解。又如,在講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生理作用時,可用肥皂水吹氣泡,讓學生觀察大小不等且相通的氣泡形態的變化,通過小氣泡逐漸萎縮,大氣泡逐漸膨大直至破裂,進一步分析在生理狀態下維持大小肺泡穩定的因素。“百聞不如一見”,直觀式教學法可把復雜知識簡單化,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1]。
生理學的知識點理論性較強,內容抽象,且難以理解,恰當應用比喻式教學法講解重點、難點,可將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如在講授眼折光成像功能時把眼球結構比作照相機,即角膜—鏡頭,虹膜—光圈,晶狀體—調焦器,視網膜—膠卷。又如在講述通氣/血流比時,可以比喻成搬運工人在搬運貨物,如通氣/血流比增加,相當于工人多了(血流多,紅細胞數量多),出現有人無貨搬狀況;相反,比值變小時,相當于工人少了,因貨物堆積(氧氣多了)而出現有貨無人搬狀況。所以當通氣/血流比值為0.84時,匹配最為合適。應用貼近生活的形象比喻,能強化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協作式教學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維、樂于探究,以發展自主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我們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采用“自學結合課堂討論”的參與式教學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講授甲狀腺功能的調節時,先提出問題:某甲狀腺功能低下病人,其血漿的T3、T4水平降低而TSH水平增高。在TRH試驗中,血漿的T3、T4水平不改變,但TSH水平進一步增高。請分析其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是什么部位的病變引起的?要求學生自學并寫出分析思路用于課堂討論。學生帶著問題查找文獻資料、自主學習、歸納知識要點、寫好發言提綱、做好自學筆記,為討論課做充分的準備;同時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式教學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促進了師生雙向交流和互動。
問題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整體把握和指導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充分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影響尿生成因素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大量飲用白開水和糖水后均可以引起尿量增加,試述它們的作用機制有什么不同?(2)糖尿病病人為什么會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癥狀?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分析和解決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腎小管溶質濃度和血漿晶體滲透壓對尿生成的影響,從而正確理解滲透性利尿的產生原理。接著課后布置作業以強化教學內容、鞏固知識點:為什么顱內出血和顱內高壓病人可以選用甘露醇脫水降低顱內壓?問題式教學法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啟迪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應用啟發式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其探索精神,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發展思維,學會科學獲取知識的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2]。例如,在講授神經調節時提出問題:如果你的手無意觸碰到一杯沸水時會出現什么反應?通過分析問題讓學生明白神經反射的原理,以及神經調節方式在機體功能調節中的主導作用。又如,在學習自主神經系統時,要求學生從纖維分布、支配器官、作用原理、相應受體、釋放遞質、生理效應及臨床意義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讓學生正確理解由雙重神經支配的器官,其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生理作用往往是相互拮抗的,從而深化教學內容,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興趣源泉于實踐。”生理學知識單靠課堂教學傳授是不夠的,合理安排課外活動時間開展實踐式教學,使之與課堂理論教學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3]。我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如對社區居民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為社區居民進行心肺聽診,測血型、血壓、體溫、脈搏、身高、體重、視力等義務服務;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與生理衛生知識講座等活動。使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促進理論聯系實踐,達到知識點的融會貫通,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價值,在實踐中感受學習的樂趣,促使其更加“愿學、愛學、樂學”,從而鞏固專業思想,增強服務意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3]。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材施教,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能力,提高生理學教學效果。
[1]陳光倩,劉甘泉.生理學教學技巧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6):65-67.
[2]陳光倩,劉甘泉.啟發式教學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9):67-68.
[3]陳光倩,林麗雅,劉甘泉.互動教學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56-57.
G424.1
B
1671-1246(2014)05-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