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兆年,賀嶺鳳,王登科,戴新文
(寧夏師范學院醫學院,寧夏 固原 756099)
實驗教學是提升醫學生操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實驗教學對理論教學起到很好的補充、消化和鞏固作用。組織胚胎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研究人體在顯微鏡下的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人體發生與發育規律的學科,其內容具有平面和立體、靜態和動態、局部和整體相結合的特點,但其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和枯燥[1]。
筆者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質量。
該課程教學對象是大一新生,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自律性較差。實驗課有別于理論課,自由度相對較大。因此,掌握好度特別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實驗課教師就要提出要求,明確告知學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時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做到“寬”與“嚴”相結合。太過嚴厲,學習氣氛壓抑,學生不敢探討疑難問題;太過松散,則紀律難以保證。學生在松弛有度、寬中有嚴、嚴中有愛的氛圍中學習,教學效率會有大幅度提升。
教師往往重視理論課教學,能夠精心備課,易忽視實驗課的準備工作,備課不充分,有時授課隨心所欲,而恰恰實驗課尤為重要,若不認真準備無疑會降低實驗課教學質量。所以我們實驗課前精心準備,詳細安排實驗內容,按照實驗教學大綱及教學指導認真備課,提前在顯微鏡下觀察熟悉每次實驗所涉及的組織、器官的鏡下結構,做到心中有數;提前準備好實驗所需的組織切片、組織幻燈片、模型、標本、實驗耗材等;提前維護好實驗所使用的各種儀器,保證實驗順利進行。
同時落實任教教師定期集體備課制度,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讓團隊成員獻計獻策,相互學習,分析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進行改正。有了上述保障,為提升實驗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通常教師只要求學生預習理論課,對實驗課卻沒有要求。這樣會使學生重視理論課而忽視實驗課,導致實驗課教學效果不佳。我們要求學生每次實驗課前按照實驗教學大綱及實驗教學指導認真預習,并復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明確學習目的。這樣,課上就會心中有數,能很好地理解教師示教及講解的內容。每次實驗課后進行總結,從而很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一條龍”學習方式,即課前預習—上課抓住重點聽講—課后總結—階段性復習—考前總復習”。通過預習,做到學有目標,促進學生參與實驗教學,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組織胚胎學屬生命科學中形態學科范疇,學習時需要多觀察、多比較記憶。因此授課時應著重突出“形”的特點,充分利用先進的實驗教學設備,借助視頻顯微鏡、實物展示臺、顯微攝像成像系統、幻燈機、錄像機及其他多媒體儀器,演示講解組織切片、組織幻燈片、標本模型、CAI 課件圖片等,讓學生多看、多比較觀察,反復強化記憶。看、聽、想結合起來,自行操作顯微鏡觀察重點組織切片,發揮五官的功能,使鏡下結構得以在大腦中強化從而形成記憶。通過上述途徑可加大實驗教學信息量,提升實驗教學效率。
醫學是一門對操作技術要求很高的學科,醫學生如果只掌握理論知識,沒有過硬的操作技術,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醫生。
實驗項目設置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如安排的第二次實驗為“血涂片制作”,讓學生兩人一組,以游戲的形式互相扮演醫生與患者進行采血、制作血涂片。學生興致很高,積極參與。當在顯微鏡下看到用自己的血液制作出來的血涂片,觀察到自身血細胞的形態、數量,對這一部分知識就會終身難忘。通過實驗,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受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實驗課觀察組織切片時往往很少提問,與教師交流缺乏動力[2]。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事,不應厚此薄彼,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應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及教學效果評價。實驗教學中要安排師生交流,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實驗室開放解答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明了學生喜歡的實驗教學模式,及時解答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促使教師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保證課程教學效果。
在我院3屆1187名學生組織胚胎學教學中,通過采用以上措施開展實驗教學,學生滿意率高達98.56%,實驗考核平均成績由2010屆的80分提升到2013屆的90分。我們創新出的實驗教學模式先后獲得了寧夏師范學院2011年教學成果三等獎、寧夏師范學院2013年教學成果一等獎,得到了學校的高度評價。同時先后開展與實驗教學改革相關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項,撰寫發表相關的專業學術論文7篇,得到了同行的好評和高度認可。
[1]莊寶祥,王麗娜,王金平,等.對建設高質量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的探討[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09,18(3):345-346.
[2]張雪莉,李如江,岳炳德,等.錄制旁白動畫PPT 課件在組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3,36(5):10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