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 李蓬勃 付明祥 李向可 黃艷
摘 要:根據信陽市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信陽市土地利用現狀與結構、權屬架構、區域分布規律,并著重分析該市的地類變化趨勢。針對信陽市的土地利用特點,提出發掘土地利用潛力的建議。為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實施科學決策服務,也為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國土資源提供依據。
關鍵詞:第二次土地調查;地類變化趨勢;土地利用潛力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234-02
一、信陽市概況與第二次土地調查背景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處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南連湖北,東臨安徽,總面積達18 915平方公里。該市位于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優越的自然條件宜于多種農作物和動植物的生長繁育,是全國重要的糧食基地和四大紅麻生產基地,信陽毛尖茶葉飲譽海內外。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信陽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有土地調查成果已難全面滿足新形勢下經濟宏觀調控和國土資源管理的客觀需要。信陽市人民政府根據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安排,于2008年5月啟動了全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至2009年5月全面完成外業調查及數據庫建設工作。信陽市第二次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信陽市土地利用狀況,滿足該市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二、調查成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現狀與結構分析
2009年信陽市共有土地1 891 561.36公頃,信陽市的土地結構主要由七部分組成。其中耕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4.39%,林地面積占22.8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1.6%,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占11.3%,園地面積占3.56%,草地面積占3.14%,交通運輸用地占2.06%。
(二)土地利用權屬結構分析
信陽市集體土地較多,有1 750 307.01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92.53%。國有土地只有141 254.35公頃,僅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全市沒有權屬不清或有爭議的土地。
(三)區域分布規律分析
從區域分布規律看,耕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4.39%,分布在全市廣大農村;工礦用地集中分布在城鎮、村莊和獨立工礦所在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1.3%;園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56%,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丘陵地區;林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2.85%,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丘陵山區;交通運輸用地主要是農村道路、高速和各級公路;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河流、坑塘和溝渠。
(四)地類變化趨勢分析
地類變化分析是對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個大類進行對比分析,對于標準發生變化的地類,對比分析無意義,在此不做統計分析。
2008年的變更數據與2009年的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對比可知信陽市的地類變化趨勢,農用地增加17 679.04公頃,建設用地面積增加25 708.99公頃,未利用地面積減少30 795.32公頃。各地類的具體變化趨勢和原因分析如下。
1.農用地變化趨勢和原因。(1)趨勢分析。信陽市2008年變更數據與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對比,農用地總數增加了17 679.04公頃。其中,耕地增加48 120.87公頃,園地增加26 972.34公頃,林地減少23 808.89公頃,草地減少7 438.75公頃,其他農用地減少26 166.53公頃。在其他農用地中,農村道路增加6 065.18公頃,坑塘水面增加5 195.38公頃,溝渠減少4 483.1公頃,設施農用地減少4 856.87公頃,田坎減少28 087.12公頃。(2)農用地增加的主要來源與分析。信陽市耕地面積的增加主要原因有四個:第一,田坎系數減少。信陽市耕地系數比一次調查減少約3%左右;第二,由于種糧直補等原因,由農民自發開墾荒山荒地而成的耕地大面積的增加;第三,信陽市大部分縣區屬丘陵、山區地貌,圖斑破碎,線狀地物和零星地物較多,由于對零星地物在此次調查沒有硬性要求必須調查,這樣就造成很多細小的零星地物和線狀地物流入耕地里,無形中增加了耕地的面積;第四,農民自發的農業結構調整,將產量低下的園地及枯死的林地整理成耕地,由此增加的耕地也不在少數。
信陽市園地面積增加是因為茶葉在信陽市園地面積增加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其主要原因是信陽市為“信陽毛尖”主產地,信陽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茶產業,各地種茶積極性很高,淺山丘陵地帶均種植茶葉,從而導致林地減少而園地大量增加。
信陽市林地面積減少,原因是由于林木林地的流轉政策,改變了林地的結構。不合理的退耕還林林地重新調繪為耕地是林地減少的一個原因。
信陽市草地面積(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減少,主要原因為大量的其他草地被農民自發開墾為耕地或園地。
其他農用地中,農村道路面積增加是河南省村村通工程建設所致;坑塘水面增加是因建筑業的發展使磚瓦窯廠普遍增多,后改造為淡水養殖用的漁塘;信陽市溝渠用地面積減少,原因是用于旱澇保收的溝渠系統隨著農村道路的完善其用地面積不斷減少;設施農用地減少是農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田坎用地減少是第二次土地調查采用新的田坎系數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詳查與這次調查對田坎定義的不同,導致田坎地類消失。
2.建設用地變化情況和原因。(1)趨勢分析。信陽市2008年變更數據與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對比,信陽市建設用地增加25 708.99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增加28 072.1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減少474.27公頃,水庫水面減少230.2公頃,水工建筑用地減少1 658.72公頃。(2)建設用地增加的主要來源與分析。總體上建設用地總量增加。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在信陽市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反映了信陽市的城鎮化水平和工業發展水平,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增加25 708.99公頃,交通運輸用地、水庫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都有所減少。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增加的原因在于:城鎮建設規模擴大;村莊外擴張嚴重,信陽市建設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村莊用地上,增加原因一是小集鎮的發展致使鄉政府所在地急劇擴張,二是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村建設用地大幅增加,同時,村莊用地面積增加也說明近年來信陽市村莊整治工作力度不夠。
采礦用地量在減少,一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作為鄉鎮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磚瓦窯在各地大量興建,侵蝕大量耕地,隨著礦產資源枯竭,部分采礦用地被廢棄,磚瓦窯停產后沒有及時復墾;二是隨著產業結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一些鄉鎮企業在經歷了粗放發展以后生存困難,逐步被淘汰,土地廢棄現象突出。近年來 “三項整治”等項目,把原有的磚瓦窯廠及工礦廢棄地整理成耕地,造成了采礦用地的減少。
交通運輸用地總量減少,主要是因為公路用地減少了476.21公頃,民用機場、港口碼頭和管道運輸用地都有所減少。而鐵路用地增加13.68公頃,主要是高鐵的開工建設;調查規程中對現狀地物寬度丈量的規定也是導致交通運輸用地面積減少的一個方面。
水庫水面及水工建筑用地共減少1 888.92公頃。耕地中陳舊的農田水利設施失去原有功能也是減少的原因之一;信陽市民們注意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減少人為工程建設對水資源的污染。
3.未利用地變化情況和原因。(1)趨勢分析。未利用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信陽市的未利用土地沒有鹽堿地;信陽市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交界處,氣候溫和,氣溫垂直分布差異不明顯,其他土地中沒有冰川及永久積雪。由于2009年地類中沒有荒草地和葦地分類,地類標準變化的對比分析無意義,因此在該分析中不作考慮。信陽市未利用地減少30 795.32公頃。其中,河流水面增加1 766.97公頃,湖泊水面減少1 302.41公頃,灘涂減少7 031公頃,沼澤地減少222.19公頃,沙地減少2 031.9公頃,裸土地減少21 974.69公頃。(2)未利用地增加的主要來源與分析。信陽地處淮河流域,河流水面占地面積大,淮河在信陽地區的干流長300多千米,流經信陽地區數十條支流。第二次土地調查與2008年相比的河流水面的增加是與降水有關。
湖泊水面減少了1 302.41公頃,自然衰退、枯竭是其用地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裸地減少32.96萬畝。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原來視為裸地的地類實際是開墾的荒地,現在已經被確定為耕地;二是被農民自發開墾為果園或者其他林地。
地類發生變化,除了極個別地類是因詳查與第二次土地調查地類的認定不一致導致外,多數變化的主要共同原因是2008年面積計算采用的平面面積,而2009年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面積計算采用的橢球面積,其次是因為年度變更調查不到位所致。
三、結論與建議
信陽市土地資源潛力匱乏,信陽市的農用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9.62%;除去不具開發潛力的交通運輸用地和水域水利設施用地及開發成果很高、潛力有限的城鎮村和工礦用地,市轄區內最具土地數量開發整理潛力的只有農村居民點。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中的路、溝、埂等非耕地所占比重很低,數量潛力極少。
挖掘信陽市的土地資源潛力實現土地的優化利用需要向居民點、違法違規用地、低效土地要潛力,優化利用的實質是依據土地類型本身的適宜性及其結構的差異,對于悖于自然生態結構的現狀利用進行優化調整與安排,以尋求土地資源在產業間、地區間的合理結構與布局,從而達到土地利用系統功能趨勢的目的。要做到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重要的是要注重土地的節約利用,改變當前信陽市農民宅基地超標,居信松散,致使居民點快速外延擴張的現狀;加強對耕地數量和質量的保護,保護耕地環境是保護耕地質量和耕地產品質量的唯一途徑;占補平衡、依法管地、持證用地等行政策都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好政策,要注重嚴格執行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劉紀遠.中國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查與動態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 張友全,宮輝力.北京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變化機制分析[J].資源科學,2007,(3):206-213.
[3] 王愛琴,鄧文娟,等.淺談土地利用圖集縮編制度[J].測繪與地理空間信息,2013,(7):169-170.
[4] 河南省土地管理局.河南省土地資源[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5] 朱華友.新經濟地理學經濟活動空間聚集的機制過程及其意義[J].經濟地理,2005,(6).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