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河北省深州市王家井鎮周家村完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
張欣
河北省深州市王家井鎮周家村完小
小學語文閱讀擔負著從學習語言到應用語言的過渡。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言語實踐訓練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語言內容,同時,可以不斷提高自身言語表達。本文就語文閱讀教學中該如何由淺入深,讓學生學會運用適當的言語表達真情實感,從而有效提升言語能力進行了淺顯的探討。
語文閱讀;言語表達;運用
在《新課程標準》中,語文的課程性質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要求學生能夠“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這就明確了語文學習的核心任務為學會對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和實踐。在小學階段,閱讀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閱讀教學中應關注到學生閱讀的盲點——言語表達,對準“靶子”做針對性的探尋,力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促使學生揭開語言的“神秘面紗”,并學會運用恰當的言語形式表達真實情感,從而有效提升言語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文中,有些文本文字淺顯易懂,學生對語句的理解并不困難,在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不要急著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情感內容,而是讓他們自己先讀一讀,然后丟開書本說一說課文說了些什么內容,剛開始接觸可以讓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然后培養他們按一定的順序去表達。比如教學《一去二三里》這篇古詩,詩意十分淺顯易懂,我們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從詩中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會說,幾處房子、幾座亭子、紅紅的花朵、冒著煙火的煙囪……說完之后老師要給予肯定,接著就要去引導:我們來看看課文中是按什么順序來講故事的,我們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地說一說,好不好?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它編成一篇你認為最美的文章。
在低年級的教材中,有不少能讓孩子們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文本內容再講一講,演一演,回家還可以說給自己的父母聽一聽。這樣在復述,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并運用到說話中去,使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從而逐步提升學生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小露珠》中,比喻句的運用是文章寫法上的一個獨特亮點。對于這樣的課文,我們應該教什么呢?我認為,不僅是童話本身,還應借此可以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分析來訓練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進行比喻句的訓練,對話的練習,仿寫的訓練,等等。怎樣對學生進行比喻句的認識和運用呢?請看如下的訓練:
首先,老師直接出示三個比喻句:
像鉆石那么閃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圓潤的小露珠。
請學生準確地說出:小露珠和鉆石相像的地方是因為;和水晶相像的地方是因為;和珍珠相像的地方是因為。
第二步,請學生仿說:
“早哇,像鉆石那么閃亮的小露珠。”“早哇,的小青蛙。”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的小蟋蟀。”
“早哇,像珍珠那么圓潤的小露珠。”“早哇,的小蝴蝶。”
第三步,仿說的過程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比較哪個更貼切。最后請學生分角色讀一遍最貼近的句子,也可讀自己寫的句子。
再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作者用“像老人”、“像巨象”和“像駱駝”表現出了桂林的山奇就奇在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用“像翠綠的屏障”和“像新生的竹筍”寫出了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寫出了桂林山的險峻。教師如果能適時引導學生揣摩其中的用比喻來狀物等表達方式,學生就會明白只作一般敘述,而不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就很難把事物的形狀及其變幻表達得具體可感。
用數字具體地寫出事物的大小,作比較突出事物的明顯差異等,都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訓練的表達技巧。
對于這類文本,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在語言的模仿、積累、運用上下工夫,沒有能借此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語言,就意味著未能有效實現其教材的教學價值。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文中,有些文本內涵較豐富,言語形式獨特新穎,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表達,產生情感共鳴,再關注文本言語形式,捕捉作者布局謀篇和遣詞造句的表達技巧。在講《愛如茉莉》這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時,我把重點放在讀上,在讀中讓學生從內容、寫作手法、寫作順序或角度、修辭等方面進行賞析,讓學生去思考文章好在哪里,啟發學生學習文章作者是怎樣構思,怎樣立意,怎樣達到自己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的。學生從中體會到了父母之間平淡如茉莉的情感的同時也掌握了文中細膩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一波三折的布局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擔負著從學習語言到應用語言的過渡。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言語實踐訓練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語言內容,同時,可以不斷提高自身言語表達。言語訓練的實踐活動需要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要讓學生真正學會規范表達和創意地表達,要讓學生知道“怎么說”的表達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依靠有效的言語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錘煉語言,語文才能不斷彰顯語文味,學生才能穩定的提高自身言語能力和素養。
[1]陳樹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讀與寫雜志,2011,(8)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