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體育職業中學
中學作文教學漫談
李慧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體育職業中學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其中書面表達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時期以來,社會上對學校作文教學頗多指責,而教師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學投入多、產出少。教師的煩惱是費盡心思,但吃力不討好,教學效益不高。鼓勵并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有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學會了開拓創新的手法,寫出真情洋溢又文采飛揚的作文,自然不在話下。開放視野,積極思考與練筆,作文教學將會走出一條陽光大道。
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閱讀
學生的煩惱是越寫越寫不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學生厭寫導致教師厭教,教師厭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作文積極性,當然學生就厭寫了。我個人認為要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滿腹詩文,在寫作時,自然就會洋洋灑灑,以至一揮而就。反之,則捉襟見肘,成無米或少米之炊。近年來,“大文科”的觀念很流行,意思是文史哲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觀點很有見地。其實數理化與文史哲又何曾分家了?寫作雖然是學文的人分內之事,但實際上卻需要各方面的知識,而且都要活學活用。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這是許多文人的最高理想,但要做到又談何容易?中學生只有多讀書,不論文理,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書籍。開卷有益,絕不是一句空話,讀得書多了,自然在寫作時左右逢源,政治原理,歷史典故,源源而至,欲罷不能,同時你的思維也會因此發散開來。要做到這個,沒有絲毫取巧的可能,只有多讀書,讀什么書?讀你喜歡讀的書。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只有頭腦里有大量積累存儲的信息,寫作文的時候才會像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于眼前。“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這也是培養靈感的基本條件。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并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要善于引導和誘發學生去融入生活、體驗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根本,脫離了生活的作文,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魯迅在《作文秘訣》一文中說道,寫作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因為寫作如無真情實感,豈非無病呻吟,故作賣弄?能有感人魅力?因此,失去了“真意”,也便失去了作文的根本。那么,“真意”應從何而來呢?這是大家都明了的事,應從生活中來。實際情況也應是如此,學生作作文,大多數是記真人,寫真事,描真景,狀實物,談已見,抒真情的。要寫這些“真”,就要感悟和體察生活。社會是一本大的活的教科書,它內蘊豐富,包羅萬千,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通過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從而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獲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來的文章,才能情真意切,枝繁葉茂。所以在平日的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把生活中的點滴——所聞、所見、所感及時寫下來,不斷的充實頭腦資料庫。這樣就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以后寫作時就不會頭腦空空、無從下筆了。
“創新”就是大膽質疑,敢于突破舊的條條框框,獨立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現方法,具有新的風格。青年人寫文章就應該有青年人的朝氣,從內容到形式,都應該是嶄新的。對同一個題目,新的含義就是與眾不同。現在好像某些材料能證明什么論點在一些中學生中間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了,結果張口居里夫人,閉口文天祥,千篇一律。這時,如果出現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那分數必定是很高的。所以選材要新。論點更要新。你可以先假設別人都會有哪些觀點,之后你偏不用它們,而立下一個鮮明嶄新的,這同樣會使你的作文受到賞識。
至于新的形式,那更是多種多樣,只要你肯動腦筋,不愁沒有,即使稀奇古怪的形式也不妨大膽地試一試。寫文章,尤其是標新立異的文章,勇氣與信心很重要,王朔先生不是說‘我是流氓,我怕誰’連流氓都能成為作家,我們還有什么可顧慮的呢?
作文教學不是空中樓閣,作文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寫出來的。在寫作中感悟、提高。所以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寫作練習,激勵學生在寫作中表現自我。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不脫離自我、盡情地抒發自我情感、敘述自我經歷,描繪自我內心、或者,在寫人敘事繪景議論中融入自我的感受和體驗。一般說來,這樣的作文,學生既寫得真實貼切,又寫得生動感人。從我指導過的“表現自我”的學生作文看,學生表現自我的內容大多是寫自己過去熟悉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們的情感深處。比如學生寫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人,寫因為父母不和、家庭的陰影給自己心靈帶來的創傷及其對自己人生看法的影響,或寫父母早逝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人生遭遇和對已逝親情的眷戀,或寫自己對身處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觀察,或寫自己經歷的某一社會生活場景的片斷,或寫自己對大自然動植物的觀察和贊美……
作文中表現的“自我”是真實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學生一個寫作的基點,現實的社會生活都通過學生的心靈折射,通過學生的情感過濾,再寫到作文中來。寫出來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學生情感的溫度,烙上了學生心靈的色彩。這里的“自我”完全有別于時尚寫作中的矯糅造作無病呻吟的虛假自我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