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
新疆石河子第十七中學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李衛
新疆石河子第十七中學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普及,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成為了諸多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致追求的教育理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模式展開了分析與探討。
初中物理;生活實際;物理教學情境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對“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模式做出了詳細的詮釋“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物理規律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以此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最終教學目的。”
在此背景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活動”就成為了諸多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致追求的教育理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那么,如何將物理學習的具體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形成密切的聯系呢?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展開對上述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所謂教學情境,其廣義是指能引起學生產生一定情感反應的外部客觀環境;狹義則是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對學生產生良好影響、促使其積極進行學習的整個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既然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初中物理教師就應努力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物理教學情景,以此作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啟發思維、開發智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經過對新課標精神的認真學習與研讀,我將這一理念靈活運用到了日常的教學實踐之中。例如,講到“摩擦起電”這部分知識點之時,我帶了一個神秘的小道具——一把塑料材質的梳子,并邀請一名頭發較長的女同學到講臺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實驗:首先,女生用這把塑料梳子反復梳理頭發,會發現頭發經常吸住梳子;之后將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細小的碎紙屑做接觸,發現不少碎紙屑也都紛紛依附于梳子之上。
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現象,可是部分學生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別清楚這些常見生活現象背后所蘊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過這一情景,不但最大限度上集中了學生的思維以及注意力,有效激發了其積極探究、主動學習的興趣以及熱情;而且通過這一真實的物理教學情景,很容易使學生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類似的物理現象,這對于他們加深對于“摩擦起電”內容的認識與理解都產生了極大的幫助。
實驗是整個物理學科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許多物理定義、規律、公式等都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之上,經過反思、升華、總結形成的。“物理學習若離開了觀察和實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紙上談兵。”實驗之于物理學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義不難看出。因此,從這層意義展開來講,將日常生活現象與實驗探究活動聯系起來,既是提高實驗教學實用性的必要措施,更是落實“生活化”教學理念、構建“生活化”物理課堂的重要補充。
例如,對于思維尚未發展成熟的初中學生來說,“大氣壓”這部分內容不但知識點稍顯抽象,就連實驗內容也較為籠統,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缺乏明顯的聯系。因此,學生普遍反應這部分知識點過難,不容易理解。鑒于這種情況,我在課堂之上做了“覆杯實驗”以及“礦泉水瓶變扁”兩個足以證明大氣壓存在性的演示實驗。
覆杯實驗:首先在玻璃杯中注滿水,再將薄紙片蓋在玻璃杯口之上;用手按著紙片將玻璃杯整個倒置,慢慢移開托著薄紙片的手。這時,就會發現不但玻璃杯中的水不流出,而且紙片也同樣掉不下來。
“礦泉水瓶變扁”實驗:在一個完好無損的礦泉水瓶子之中倒入熱水,稍停幾秒之后,將瓶中的熱水全部倒掉,之后再將冷水淋到礦泉水瓶之上。這時,會發現伴隨著“啪”“啪”的聲音,礦泉水瓶迅速癟下去。
這兩個實驗所使用的器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而且整個實驗過程都簡單、清晰、易操作,有利于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之中,積極思考之所以產生上述“奇怪”現象的物理原因。如此一來,教師不但得以巧妙的將“大氣壓”這部分知識順利導入,而且通過演示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又切實幫助學生加深了對于這部分知識點的認識與理解,為切實提高當節物理課的教學效率以及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物理源于生活,并最終回歸生活,走向社會。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教育改革,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須想法設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實現對于具體知識點的更好認識與理解,并進一步升華到社會生活實踐運用之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能力雙提高、雙進步的目的。
[1]黃凱:緊抓課本鏈接生活——初中物理教學與生活的有效聯系;[J]讀與寫,2013-06-15
[2]施順旺:聯系生活實際物理現象,深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劍南文學,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