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建富
河南省周口科技職業學院
論戲劇語言及其創新
孔建富
河南省周口科技職業學院
戲劇語言具有傳遞信息功能和表達情感功能。戲劇文學以語言作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所以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創造新形式,語匯要有新穎度,語體要有新風格;創新語言內涵,動作的心理化,人物語言的性格化與人性化。
戲劇文學;戲劇語言;創新
郭沫若先生指出,“話劇中的對話除供人看之外還要考慮到供人聽。”以臺詞為主體的戲劇語言是任何一個劇作家都不可忽視的。戲劇家只有憑借語氣來刻畫人物、鋪敘情節、營造懸念、體現主題。對戲劇語言的把握程度,是衡量一個戲劇家的重要尺度。中國有句戲諺說,“千斤話白四兩唱”,足可表現對語言的重視。所以,舊時觀眾不說看戲,而說“聽戲”。
那么,什么是戲劇語言?戲劇有什么作用?如何創新戲劇語言?本文試結合戲劇本身加以說明。
戲劇文學有兩種語言。一是作家的“舞臺指示”,它是一種說明性的語言(有的也兼有一定的敘述性、描寫性),是作家為了把劇本搬上舞臺而寫的一些文字材料,是劇本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二是人物的語言,即劇中人物的臺詞(包括對話、獨白和旁白),它是劇本的主要部分。由于“劇本要求每個劇中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崛,因此,人物的語言—臺詞是劇本描繪戲劇沖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的主要手段,是形成劇本的基本材料。本文所談的戲劇語言,指的就是人物的語言—臺詞。
語言在戲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戲劇其他構成成分所不能相比的,戲劇雖然是表演藝術,但是戲劇不可能完全靠亦步亦趨的表演而展示某一特定時空下的社會生活及具體過程,即使那劇情題材選取表現的只是在一座房子里一天內發生的事件,也是舞臺演繹重現所力所不能及的,而語言恰恰是成就任何戲劇劇情演繹的萬應靈丹。在戲劇中,語言串聯溝通了戲劇結構的一切,戲劇中的對白、獨自、旁白成就了戲劇的人物塑造、情節展開及其主題的實現。
1.戲劇語言的傳遞信息功能。
在戲劇作品中,戲劇作者要通過語言符號勾畫劇情、描寫人生、表現社會、傳達思想,語言符號在戲劇作品中成為儲存與傳遞信息的載體,是劇作者展示戲劇內容的依托。離開語言符號,戲劇內容將無以依附,戲劇作品將無以存在。
2.戲劇語言的表達情感功能。
戲劇語言傳遞信息的功能是顯而易見并易于為人認同的,而戲劇語言的表述情感功能的認知是特別需要強調的。語言既是交際信息的傳遞符號,也是溝通情感的載體。在戲劇中,盛載著情感的話語符號抒發著作者的思考、情懷,而觀眾也正是通過那些話語符號體察作者的情感、心靈,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化。
戲劇文學以語言作為藝術媒介、基本材料、必要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同所有藝術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一樣,新時期中國戲劇語言,也要銳意求新、勇于開拓,創造新形式、新內涵、新格調,這對于新時期中國戲劇總體美學品格的提升,顯然是大有裨益的。
1.創新語言形式。
新時期中國戲劇語言的新特點,表現在它的時代化上,這種時代化又主要體現在新形式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創新語言形式:
(1)語匯要有新穎度。語匯是語言的組成單位,也是語言的“細胞”。中國戲劇的新風貌,是以其語匯的新穎度為有效載體的。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證。例如許多英語原詞或音譯詞語等,都成為戲劇語言中的習慣用語。從中可以明顯看到,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西方文化與西方語言進入包括中國戲劇在內的各個領域中的一個縮影。除了外來語匯以外,還有一些漢語中的新潮語匯,同樣顯示出來新穎度。
(2)語體要有新風格。作為語言社會功能變體的語體,即適應不同的社會活動領域的交際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風格特點的語言表達體式,在新時期的中國戲劇語言中,也明顯地表現出全新的風格,并以此構成整個戲劇語言新風貌的一大重要因素。在過士行創作的《壞話一條街》中,融繞口令、歇后語、民謠、諺語、順口溜等各種語體于一爐,并賦予它們以新時期“壞話”的新風格,而無論是“壞話”還是“怪話”,都顯示出新時期中國戲劇語言新風貌之美。
2.創新語言內涵。
當前中國戲劇語言時代化的新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劇作家們在戲劇語言的創新開拓中,其目的與主旨始終定位在人性化的新內涵上。這種新內涵,也可分為兩個層面來分析:
(1)動作的心理化。“戲劇是動作的藝術”,即使沒有語言只有動作(如啞劇、舞劇等)的戲劇也是戲劇,故戲劇語言的特性,也以動作性作為首要特征。然而,新時期中國戲劇語言的創新之處,正在于將語言的動作性由重視人物的形體(外部)動作轉入到更加重視人物豐富復雜的心理(內部)動作上,從而使戲劇語言富有深刻厚重的人性化內涵。真正實現了著名導演藝術家焦菊隱所提出的“語言的行動性,就是語言所代表著的人物的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活動。
(2)人物語言的性格化與人性化。中國戲劇語言的性格化,已由一般的性格化深入到人性化的層面。這一點,可以從著名劇作家沙葉新創作的話劇《馬克思秘史》中馬克思一段臺詞中得到實證:“我同時代人對我污蔑,使我臉上毫無光彩:后世人對我極度的贊揚,又會使我臉上有過多的脂粉。
這都不是我本來的面目。對贊揚我的人,我要特別提醒:應該完全按照歷史的真實,以淳樸的本色把歷史人物描繪出來,而不要像資產階級史學家那樣,給自己的英雄人物創造出某種圣像式的形象—‘腳穿厚底靴,頭繞靈光圈’。其實我是個普通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這種把“神”拉“回到“人”的人性化性格語言,來源于新時期人性化社會的大主題與大背景。
[1]王勝華.小議戲劇語言[J].修辭學習,1994,(01).
[2]劉洪甲.試論戲劇語言的藝術美[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 1993,(01).
[3]劉桂芳,唐卓.關于戲劇語言及其創作的幾點言說[J].四川戲劇,2007,(01).
[4]陳春燕.新時期戲劇語言新識[J].戲劇文學,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