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王 華,賈紀萍,丁 寧
(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動物藥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研究
王 瑩1,王 華2,賈紀萍1,丁 寧1
(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動物藥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校、企業與學生的三方共贏,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分析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校企雙方根據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利用雙方的有利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預定人才培養目標的辦學模式[1]。該模式的實施加強了校企合作,調動了學校、企業與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的三方共贏。然而,從實踐過程來看,該模式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就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目前,盡管政府出臺了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有關文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校企雙方沒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制約了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發展。此外,企業在沒有相應激勵政策的情況下,參與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2]。
高職院校大多數教師是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師崗位的,他們接受過傳統的高等教育,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相對不足;且我國高等院校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使得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實踐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另外,兼職教師缺乏穩定性,且教學能力參差不齊,很難保證教學質量。
部分企業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一味強調學生操作技能訓練,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有些高職院校沒有建立人才需求調研機制,缺乏對市場人才需求的準確了解和掌握,造成專業設置的隨意性和“跟風”現象;學校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為了迎合企業,教學內容針對性過強,導致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一旦發生“跑單”現象,學生可能因其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而就業困難。
目前,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還處于教育主管部門倡導、高職院校和相關企業自發合作的階段。對此,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力求做到“六個明確”:一是明確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資質,且合作企業的管理者應熱衷于教育事業。二是明確學校、企業、學生在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中的權利和義務。三要明確相關的保險規定,學生在企業實習發生意外事故,要有可依據的法律條文。四是明確企業應設置技能人才培養資金,專門用于企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五是明確相關優惠政策,借鑒德國等國家的做法,制定企業培養人才的免稅和貼息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六是明確相關的利益保障機制,保證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利益平衡,確保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正常運行。
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突出辦學特色的保證。高職院校應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從行業、企業引進技術專家擔任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共同組成“訂單式”人才培養團隊。重點要建立“三個制度”:一是建立專任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制度,定期組織專任教師到企業一線進行生產實踐,增強實際操作能力。二是建立兼職教師聘任制度,學校須對擬聘任的兼職教師進行教學能力培訓,經考核合格后,頒發聘任證書,持證上崗;對兼職教師實行教學監督,組織督導人員對其進行隨堂聽課,并結合學生評教,對兼職教師進行打分,實施績效考核,對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實施獎勵,對教學效果差的教師予以解聘。三是建立師資雙向互動制度,實施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的雙向流動,“一對一”互助,即一名專任教師聯系一名技術骨干,雙方共同學習,相互取長補短;鼓勵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共同申報橫向課題,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鼓勵企業技術專家對專任教師進行新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合格員工,在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培訓的同時,加強人文素質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要做好“三個對接”:一是學校和企業間的課程設置對接。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技能培訓、文化學習和文體活動的教學計劃,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二是校企班主任間的學生表現對接。學生到企業實習或從企業回學校學習,校企班主任間要就學生的表現進行交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正確處理技能培養與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等。三是師徒間的個人性格對接。學生到企業實習,多數采取師帶徒形式,校企班主任要向學生和師傅介紹對方情況。讓學生了解師傅的風格,尊重師傅;讓師傅掌握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個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指導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企業聯合培養的學生,要能留得住、快就業,在設置專業時要做到“三個緊貼”:一是緊貼社會發展前景。學校要認真研究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邀請行業企業專家、教學專家深入研討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做好開設新專業的各項準備工作。二是緊貼現有市場需求。學校與人力資源市場要適時對接,掌握人力資源需求,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三是緊貼企業崗位實際。學校設置專業和安排課程內容要根據企業需求,按照企業崗位規定的標準,編排課程,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與職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培養企業急需的合格員工。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企業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但是,完善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工作中,我們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研究探索,進一步完善該模式,真正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共贏。
[1]李均敏.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臺州學院學報,2008,30(3):43-47.
[2]王翠華.高職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1(35):14-16.
G420
A
1671-1246(2014)17-0018-02
中國職教學會2012—2013年度科研規劃項目“建立多形式校企合作機制,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25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