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君,王曉玲,莊禮興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模式探討
賀 君1,王曉玲1,莊禮興2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概述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現狀,在中醫文化“人文、科技”雙重主導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特點及重要性,探討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模式,并對其要點進行評價,以期形成相應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互動式班級文化建設模式。
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載體。班級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發展起著教育、導向、激勵、規范、凝聚作用。班級文化是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不僅有助于班風、學風、班級精神的形成,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及職業規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對班級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闡述。1990年高占祥主編的《論校園文化》,標志著校園文化在我國的興起。經過二十多年的歷程,隨著管理的柔性化和個性化趨勢的逐步加強,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管理理論開始向班級管理領域發展,班級文化的建設逐步成型并得到發展[1]。
在《班級社會學概論》中,吳立德[2]從教育社會學角度對班級文化進行了研究,對班級文化的元素及其構建作了簡要分析,對如何開展班級文化建設作了探索。他認為班級文化的元素有群體和個體文化、學生與教師文化、素質與制度文化、綜合型與離散型文化等,班級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和教育人,但班級文化并不是社會文化的縮影,而是對社會文化的選擇、提煉和再創造。俞國良等[3]在《學校文化新論》中對班級文化進行了理論探討,他認為班級文化的內容有:人際交流與班級組織、班集體的心理氛圍、良好的班風、班集體的價值取向、正確的集體輿論導向等。他強調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堅持管理與教育相結合,同時還要發揮班主任的巨大作用。
唐訊[4]在《學校班級文化的若干問題》中提到,就教育是文化傳播、交流的媒體和中介角度來說,班級承擔著向學生傳遞社會文化的責任,那么不同的社會文化就要選擇適合自身結構的班級文化模式;另外,就文化是習染和塑造人的媒體和中介而言,班級文化是對教育的選擇、提煉和再創造,因此,班級文化又是一個連接著歷史和未來的中介文化形態。
甘劍梅[5]提出,班級文化建設側重于學校文化建設角度,班級作為一個“物質存在”,它的外延就是教室和課堂,是學校的共性存在;但班級作為一個精神性的“文化存在”,它又具有獨立個性和精神氣質,是學校中的“個人”,這種自立的班級文化精神是建設學校文化的根基。
李學農[6]對班級文化作了具有代表性的論述,在《中學班級文化建設》中,他分析了班級文化的構成,論述了班級文化研究的意義和性質,分別從規范、環境、價值觀等層面論述了班級文化建設。他認為班級文化是指班級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是指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獨特文化。
2005年3月25日教育部以《電子科技大學開展優秀班集體研究活動引導學生奮發向上》為題,對班級文化建設從組織傳播的途徑作出了很好的輿論引導。這份上報到中央政治局的簡報對電子科技大學建設優秀班集體活動中“展示班級風貌,提煉班級精神,培育班級文化”的做法給予了肯定,說明班級文化建設已得到了國家行政部門的認可[7]。
R.M.Jicin[8]在《文化·社會·個人》一書中就群體文化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作了論述。此外,安得森·卡特的《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班尼和約翰遜的《教育社會心理學》以及B·瑞文和J·儒本的《社群心理學》等著作,都有關于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的論述,真實地反映了群體文化對于人的健康發展的影響。其中美國心理學家班尼提到:“如果一個集體的氣氛是友好的、相互理解的、相互支持的,那么集體對于個人動機、工作表現和成就的影響就會是積極的。”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學生卡爾巴諾夫在《生活的道路》中談到了文化環境對育人的導向作用。班級群體共同的學習行為方式和作風是沒有條文的心理契約、不成規則的行為準則,班級成員容易接受,對不符合班級共同氛圍的學生會產生無形的心理壓力,迫使其適應,從而促成整個班級的從眾行為,使學生能尊重班級的榮譽和價值,使自己的學習作風、態度和方式都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積極性給予了高度肯定,但多數文獻表明:班級文化建設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處于理論探討階段,缺乏有效的實踐研究和探索。
中醫學是一門知識密集型的綜合學科,既是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及中醫藥現代化的實現,要求中醫藥院校培養的中醫藥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具備社會科學知識和人文精神,成為具有時代精神、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本文在中醫文化“人文、科技”雙重主導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特點,探討適應中醫藥院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模式,并初步提出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施策略,營造具有中醫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
目前尚無文獻報道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模式,同時也缺少相應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結合目前國內外的理論闡述,提示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必須從班級的組成個體——學生出發,分析特定環境下的群體文化和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基于上述幾個基本要素,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對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模式進行探討,以期摸索出一套適合中醫藥院校的、可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如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現狀調查問卷和高校班級文化建設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現狀調查,了解中醫藥院校目前班級文化建設現狀。
在班級文化建設現狀調查基礎上,對研究班級學生進行針對性測評。采用醫學生人文素質測評表和職業人格問卷對研究班級學生進行測評,分別得出班級學生人文素質水平、職業傾向。
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現狀,并運用行動研究法,初步構建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實施策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在研究班級中實施。
經過兩個學期的方案實施后,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及測評,并運用相關統計軟件,得出該班級文化建設模式及實施策略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及職業規劃的影響,從而初步形成互動式班級文化建設模式。
為形成相應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師生對班級文化建設的互動,及時完善及調整班級文化建設實施內容。不同階段班級文化建設評價內容。
(1)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一定的獨立性、自覺性、自制力、適應能力和自理能力。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并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
(3)樹立健康的思想觀念,有健全的人際關系和開朗樂觀的性格,建立充分的自信,適應周圍的環境。
(4)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有凝聚力;個人有積極向上的奮斗目標和集體榮譽感。
(5)初步了解自己的職業特點,形成初步的主體角色意識和主體發展意識。
(1)繼續完善主體人格,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用現實的態度分析和對待一切問題,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價值觀;
(3)拓寬知識面,加強對社會的認識與聯系,適應社會發展和變革;
(4)從事教學研究與實踐鍛煉,對要從事的職業有初步認識和體驗。
綜上所述,應用行為研究法,分析中醫藥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特點,探討適合中醫藥院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模式,形成相應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教師與學生對班級文化建設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使學生真正成長為一名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中醫藥人才。
[1]周勇.我是怎樣建設班級文化的[M].2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吳立德.班級社會學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3]俞國良,王衛東,劉黎明.學校文化新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4]唐訊.學校班級文化的若干問題[J].教育研究,1989(11):34-36.
[5]甘劍梅.談班級的“文化自立”[J].教學與管理,2001,10(1):192-196.
[6]李學農.中學班級文化建設[M].2版.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7]周勇.我是怎樣建設班級文化的[M].3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8]R M Jicin.文化·社會·個人[M].甘華鳴,陳芳,甘黎明,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G40-055
A
1671-1246(2014)17-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