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紅,馬衛紅
(1.新疆阿勒泰地區人民醫院,新疆 阿勒泰 836500;2.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基本需要歸納為5個層次,從低級到高級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及自我實現需要[1]。新疆阿勒泰地區冬季雪多路滑,骨折發生率極高,多數患者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渴望得到家人和護士的關心與理解。對此,我科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指導對骨折患者進行護理,減輕了患者的思想負擔,促進了術后功能恢復,改善了護患關系。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收住骨折患者710例,其中男性520例,女性190例;年齡最大55歲,最小10歲;住院時間最長45天,最短7天。
遵循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從患者入院開始,由基本需要到高級需要,提供針對性護理。
大多數骨折患者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因此,要對其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硬膜外麻醉患者術后平臥,根據病情及手術情況每30min或1h測量一次生命體征,直至病情穩定為止。術后保持刀口敷料清潔、干燥,無滲血。因手術不同,留置尿管的時間也不同,但留置尿管期間應進行導尿管護理,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直至導尿管拔除。術后前幾天,傷口疼痛和腸道不適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術后4~6h內禁食,之后可進流質食物(如米湯),逐漸過渡為半流質和普通飲食。患者術后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因此,宜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少渣、多纖維食物,避免進食易產氣食物,如牛奶、豆漿、糖、豆類、碳酸飲料或含糖較多的果汁及油膩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術后4天仍未解大便者,可囑其多食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如蔬菜、紅薯、蘋果等。術后24h協助患者進行床上活動,第二天適當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防止腸粘連、下肢栓塞、肺栓塞。術后一周,安排患者睡氣墊床,定時按摩,嚴格交接班,加強基礎護理,減少褥瘡的發生。年老體弱者,可由護士協助先活動四肢小關節,以后隨病情、體力逐漸恢復練習坐起及下地活動。
骨折患者術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良好的健康宣教對治療起重要作用[2]。患者術后回病房醫護人員要用親切和藹的語言進行安慰和鼓勵,告訴其手術進行得很順利,減輕其心理負擔。對害怕術后恢復不理想者,擔心影響今后生活而疑慮重重、甚至絕望者,應根據具體情況,與其溝通,使其對病情有所認識,消除不安。同時,通過細心觀察、精心護理及嫻熟的操作,取得患者信任,使其感到自己選對了醫院,對戰勝疾病充滿信心,從而滿足患者安全需要。
術后臥床休息給生活、工作造成的影響以及遠離家庭和熟悉的環境,易使患者產生孤獨和焦慮感。應耐心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轉換角色,同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準許親人陪伴和探視,讓患者充分感受家庭的溫暖,從而滿足其愛與歸屬需要。
患者術后暫時不能下床活動,且需要留置尿管,生活不能自理,易產生自卑感,特別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及重視。因此,要充分尊重患者,尊重其知情同意權、選擇權和隱私權;多與患者溝通,理解其感受;對其提出的問題,應用專業知識及時進行耐心解答,并給予鼓勵和支持;進行護理操作時盡量避免暴露其隱私、維護其自尊,使其感受到被人尊重。為患者提供最佳護理,不僅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精神方面的[3],而家庭的情感支持是滿足患者愛與自尊需要的關鍵。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我們主動與其溝通,根據其年齡、文化素質、家庭背景、職業,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健康宣教。對于文化素質較高的患者,向其介紹歷史上或現代典型的例子;對于年紀較大者,鼓勵其家人常來探望、陪伴;對于農村和牧區來的患者,與之談些風土人情及農村的重大活動,幫助其正視現實,保持樂觀心態,堅定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對于少數民族患者,首先要尊重其民族習慣,盡量讓少數民族護士與之交流,避免語言溝通障礙。同時,做好家屬及陪護工作;通過交流使家屬了解患者的心理、行為特點,給患者以關心、理解、支持、鼓勵[4],盡量減少來自家庭的不良刺激;鼓勵同病室病友與其交談,消除其孤獨感。如有一位患者常愁眉苦臉、不思飲食,也不配合治療,通過與其交談,了解到其十分思念年幼的女兒,我們及時與其家屬溝通,并告知其女兒的情況及其與女兒相見的時間,患者馬上露出笑容,積極配合治療。
患者自我實現需要表現為逐漸實現自我護理能力及一些個人愛好、意愿得到滿足。護理時,首先保證患者生理及安全需要;其次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家庭及社會的情感支持,使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到信任與尊重,盡量滿足患者愛與歸屬及自尊需要;最后鼓勵患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逐步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指導患者掌握日常自我護理的方法,以便出院后的康復治療和功能鍛煉。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5個需要從低到高,一個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向高一層次發展[5]。因此,我們在為患者講解預防保健、飲食宜忌、功能鍛煉等健康知識的,也要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鼓勵患者逐漸恢復既往生活習慣的同時,指導家屬一同參與,通過患者逐漸實現自我護理,使其增強信心,滿足其自我實現需要。
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系統教育活動,能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促進身心健康[6]。當今,醫患關系已從傳統的主動—被動型向指導—合作型和共同參與型轉變,醫護服務也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體現了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關注[7]。應用馬斯洛基本需要層次理論,把疾病與社會、心理因素視為一個整體,為患者提供最佳護理方案,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了解患者的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答患者的疑問,同時做好家屬親友的工作;通過對患者進行恰當有效的護理,緩解和消除其心理障礙,提高患者獨立生活能力。
[1]殷磊.護理學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林麗鳳,王建青,何秀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外傷性截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3):114-116.
[3]李麗林.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注射室的運用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1998,13(6):10.
[4]葛紅芳.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老年癡呆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124.
[5]李群,童嵐,喬燦華,等.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系統化整體護理中的運用[J].吉林醫學,2006,27(4):420.
[6]王保芹.腫瘤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導報,2008,5(4):123.
[7]張莉.談談如何改善新時期醫院服務[J].中外健康文摘:醫藥衛生版,20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