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張素芳
(衡水衛生學校,河北 衡水 053000)
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是中職語文教學的目標,但面對熱情好動、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中職生,如果教師仍然采取“滿堂灌”的講授方式,這一目標就只能成為空談。較長時間以來,筆者一直嘗試在中職語文課上運用活動教學法,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法能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參與課堂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1]。現就活動教學法談談筆者的做法。
活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參與閱讀、討論、寫作、調查搜集等的教學方法。中職語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兩方面的能力,因此實施活動教學法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首先,活動教學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增強廣大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信心。中職生與年齡相仿的高中生相比,更具好奇心、自我表現欲、實踐能力,對感興趣的事物更愛思考,不喜歡死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枯燥說教令課堂失去活力,語文課逐漸被邊緣化也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中職語文教師只是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然而,通過實施活動教學法,使課堂氣氛變得熱烈,從而能夠增強中職語文教師的成就感。另外,中職語文教師沒有學生成績方面的壓力,活動可充分展開,這是活動教學法實施的基礎。
其次,活動教學法適用于中職語文教材的所有內容。除了常規的口語交際、寫作、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可以實施活動教學法外,必讀課文和選讀課文也同樣適合。
再次,活動教學法有利于考查中職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在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對學生進行的評價都比傳統考試更客觀公正、更具說服力,能真正了解到學生真實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彌補提高。
中職語文教材內容涉及面廣,所以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取的活動方式也應靈活多樣。活動教學法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教師設計好能體現學習目標的問題,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人人都要思考,獻計獻策,最后組長統一方案。活動內容包括:討論解決問題、共同搜集資料、小組內找出最佳解決方案。大致步驟有:(1)閱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找出疑問。(2)把個人疑問說出來在小組內共同解決,解決不了的與教師或其他小組討論解決。(3)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4)課堂上向其他小組提問題,尋求援助并合作。
一般用于口語交際課。魏書生說:“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主要組織方式有:海選,隨問題深入逐步選出最佳選手;報名自愿參加;小組選優再競爭。回答問題采取搶答、必答、輪流答、擊鼓傳花式回答等方式。
主要針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寫作課。活動任務可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也可把任務分解承包給個人,不管怎樣,學生都要根據主題主動獲取資料,最后每位學生都要匯總自己的收獲,形成匯報材料。
針對人物形象生動的課文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通過現場訪問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自己設計最感興趣的問題,然后請教師或班上較優秀的同學回答。如《士兵突擊(節選)》,根據許三多、成才和伍六一的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等方面來提問,問答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實踐證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到了如信息搜索、設計采訪問題等很多在傳統語文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2]。
如讓學生自導自演《雷雨》、《竇娥冤》等經典的舞臺劇本。經過準備,學生在扮演各自的角色時其實已經把握了文章主旨、人物性格特點,體會了作品的語言風格、時代背景。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寫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綜合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3]。
即把討論、競賽、表演、總結等各種形式融合在一起,它的最大優點在于形式多樣、靈活機動,不會讓學生感到重復。
中職學生大都是初中時期的差生、問題學生,他們要么在學習心理上有很大障礙,要么懶散、安于現狀。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以飽滿的熱情、誠懇的態度去喚醒、激勵、鼓舞他們。例如,總結課文里人物的性格、命運時,有的學生喜歡把他們放到現實社會里來評判。例如《項鏈》里的瑪蒂爾德跟現實社會中的很多女孩的想法是很相似的,都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的學生說她喜歡高富帥是理所當然的,雖然白富美她沒占全,但至少她是漂亮的。時下的流行詞往往跟課堂離得較遠,但這位學生自然而然地把它們結合到了一起,讓其他學生聽了也耳目一新,會產生發言的沖動。語文課上多培養幾位這樣的“發言人”,然后安排到各個小組,從而帶動全體學生爭相發言。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發言可以結合社會現實,但發言不能偏離主題。
活動教學法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如果學生進入不了學習狀態,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頭可以是教師的導入,也可以是學生的一段匯報、課前5分鐘講演、多媒體展示、小測試等,總之就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其興趣。
如對《拿來主義》、《善良》這類議論文的閱讀理解,學生往往不感興趣,教師在充分設計好活動流程后,可以讓學生分組學習。先讓學生分小組坐好,然后宣布:“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進行一個心理小測試,這是一位心理學家經過多次實驗證實的試題,據說非常準哦!請同學們都拿出一張紙,記下你所選擇的選項,然后根據我公布的測試結果對號入座,看看你在哪些方面有潛質。”測試過后,逐一公布結果。
“A選項,表示你有很強的思辨能力,總是在各種危機中找出理由力挽狂瀾。B選項,表示你有很強的統領全局的能力,適合做領導。C選項,你真是個多面手,總能用最合適的方法來做你想做的。D選項,你的表達能力非同一般,需注意的是不要只是紙上談兵,應落到實處。”
一般情況下,每個選項小組成員中都有人選。在小組中,由選B的學生最后確定這篇課文的中心論點;選A的學生最后定奪論據;選C的學生負責匯總組員意見;選D的學生代表本組做最后陳述。
在進行活動式課堂教學時,必須注意不要為活動而活動,讓活動流于形式。課前備課、設計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清楚每個活動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并在活動中實現可考證的目標。比如對人物性格的定位、語言特色的感悟、寫作及話題方向的把握等。
每次活動結束都要做總結,包括教師自我反思和對整個活動中學生表現、教學效果的評價。評價項目主要包括:參與程度、組織情況、展示成果的質量與語言表達。成績由評估員、組長評出或組員之間相互打分,使每位學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識,且都受到督促和激勵[4]。
通過實施活動教學法,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但活動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需不斷進行探索和完善,以適應中職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就業需要。
[1]史曉東.中職語文詩歌活動教學模式構建[J].快樂閱讀,2012(16):22.
[2]姚懷一.任務引領型教學法在中職語文課程活動中的實踐探索[J].都市家教,2013(4):109.
[3]劉煒,阿孜古麗,劉金玉.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6):43-45.
[4]朱曉嬋.試論中職語文成績評價方式的改革[J].職業,2013(2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