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瓊,夏 波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20)
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醫學教育的全程
——談醫學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李燕瓊,夏 波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20)
現代醫學模式和醫患關系的轉變,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在保證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學習相得益彰的基礎上,整合醫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醫學教育全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醫學教育;醫學高職高專院校
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人文素質教育是指通過人文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實踐,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轉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當前,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往往強調培養專門人才,強調對學生進行醫學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現代醫學模式和醫患關系的轉變,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未來醫生應是保健提供者、治療決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區領導者、服務管理者。而當前醫學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文素質卻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知識、能力和修養3個層面。在知識層面上,主要表現為人文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在能力層面上,主要表現為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較差,綜合素質不適應實際工作的需求;在修養層面上,由于人文素質不高,導致抵御各種錯誤思想文化滲透和侵蝕的能力較差。因此,加強醫學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就是教學生如何做人。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而且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的重大舉措。目前,我國醫學高職高專教育兩年的理論學習,包括人文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三大塊。其中人文課程相對于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所占比例偏小,必修的人文課程以政治理論和外語等為主。因此,首先要調整專業課程體系,合理調配人文課程比重,在保證人文核心課程教學的前提下安排適當的輔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空間。其次要結合學生生活和思想狀況,改革教學思路,更新教學內容,采用新的教學手段,使人文素質教育成為所有課程教學及教師都應承擔的工作。
教師的育人功能決定其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并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外化為教學態度、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等,對學生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就無法以自己的熱情去激發學生的熱情,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講授內容上缺乏深度和新意,傳授的知識信息量也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為人文知識只有經過理解、內化、實踐,才能轉化為人文素質,而教師正是幫助學生把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素質的引導者。所以,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重視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使學科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融通,而且在課外也要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鑒于三年制醫學高職高專學生只有兩年時間進行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時間緊、學習任務重,如果增加人文課程的比例,只能減少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教學時數,這樣可能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最終導致醫學基礎和專業知識學習得不到保障。要解決人文課程課時數嚴重不足這一問題,除配備一定比例的人文課程專職教師外,還要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醫學基礎和專業知識教育中,提高師資隊伍的人文知識水平。(1)對于年輕的專業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如采取有計劃的培訓學習、由資深教師帶教、多聽多上公開課等方式)使他們盡快轉變角色,成長為專業知識過硬、人文知識豐富的優秀教師;(2)對于有一定教齡的教師,應通過繼續教育的方式使其學習新的教學手段,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做到知識常學常新;(3)經常邀請教學名師到學校講學,發揮榜樣的作用;(4)加強本系(部)教師的交流學習,在交流中提高。
無形的文化氛圍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積極創建優美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等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中;指導學生會、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健康有益的課外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和志愿服務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達到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全面提高的目的。
(1)校園文化建設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資源優勢,開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教學不能只重視學科的系統性,忽視人的完整性以及人性、人格的培養,要做到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結合。要從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出發,讓學生自己設計校園文化活動,活動要小型化、多樣化、經常化,充分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學生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陶冶情操;既能豐富校園生活,又能達到育人目的,從而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和諧發展。
(2)提高專業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要建設以科研、學術為中心內容的高層次的校園文化,就必須做到教師主動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可結合專業知識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開展富于創新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自由參加活動,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促使良好學風的形成,促進教學改革,帶動科研發展。
人文課程通常在醫學教育的前期開設,同時也開設醫學基礎課程;而進入專業課學習和臨床實習期后,便不再單獨開設人文課程,臨床實習階段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各教學醫院責無旁貸。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矛盾突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些現象的背后具有深厚的社會原因,從醫生收受“紅包”“吃請”成為一種常態到“醫鬧”成為一種職業,這些現象讓涉世未深的醫學生感到不解和迷茫。實習生身臨其境,甚至置身其中,在目睹一些不正之風缺失監管,“潛規則”橫行而無法有效制止的情況下,部分學生開始迷失自我,并逐漸適應和接受這些“潛規則”。因此,為防止學生未出校門就出現道德上的滑坡和沉淪,加強實習階段的人文素質教育刻不容緩。臨床實習階段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不是學校的教師,而是實習醫院的全體醫護人員;教育方式不是課堂教學,而側重于言傳身教、現身說法。(1)加強與實習醫院的聯系、溝通,讓實習醫院的醫護人員在教會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強自身人文修養,全面展示良好的醫德醫風和人文風范。通過示范作用,如對病人的關愛、高度負責的態度等影響學生,使他們學會關心病人、尊重病人、愛護病人,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樂觀的生活態度等。有條件的實習醫院也可以通過組織醫德醫風競賽、邀請專家或院內德高望重者給學生作專題報告或以演講比賽等形式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2)學校除定期巡視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外,還要收集一些資料,如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事跡,不良現象、風氣等資料,寄給實習醫院,指導實習組長組織學生學習討論,并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定期寄回學校,以便學校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適時實施教育。
總之,要不斷探索醫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最佳的結合點,推進醫學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1]梁碧茹,李洪波,鄭美玲.建設適合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校園文化[J].青年探索,2000(4):30-32.
G421
A
1671-1246(2014)03-0018-02